“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3-18 11:32毕婉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型驱动动画

毕婉文

在我国职业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背景下,我校信息技术科组也在不断探索提高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开展有关“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的课型研究。本文通过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实践研究,分析了该课型的特色、教学成效和注意问题。

一、“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研究背景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常见的课型有讲解课、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基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式。各种课型各有利弊,对于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科组在结合我校生本教育主要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基于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提出“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的新型课型并进行研究。

二、“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特色分析

“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吸取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精华,也是以任务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但本课型强调设计两个有梯度、有知识关联的任务,一个是基础任务,主要是供学生学习和掌握新课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新课知识,一个是拓展任务,需要学生运用在基础任务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来完成任务,目的是深化所学的新知识,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设计两个任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恰如其分,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不会因为课堂任务太多或者太难而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会因为课堂任务太少或者太简单而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强调双任务驱动外,本课型还强调教学环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①基础任务,掌握新知;②拓展任务,提升能力;③汇报作品,交流评价。这三个教学环节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种递进式的学习过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容易获得成功感。

三、“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及成效分析

笔者以本校现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蒋宇航主编)第五章项目二任务二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阐述“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本节内容是在PPT中为电子相册设置动画效果,重点是学习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方法和主要参数的设置。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笔者整合了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多张相片错落有致地循环由中心向四周飞出的动画特效,并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让你的相册‘动起来”。对于这个动画特效,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要实现这个动画特效却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方法以完成这个动画特效,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动画特效如何形成,再将动画特效进行任务分割,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先实现一张照片的效果,然后再实现多张照片的效果,这对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很大帮助,还提高了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以后制作复杂的动画特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掌握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的基本方法(进入、强调、退出命令),理解“开始”“重复”“计时延迟”参数的意义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正确设置。

2.能力目标:综合利用两种以上动画命令制作特殊动画效果。

3.情感目标:体验PPT有趣的动画效果,激发不断探究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本节课并没有一开始就教授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方法,而是进行动画特效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剖解问题,化繁为简,找出解决问题的基础任务是先实现一张照片循环由中心向四周飞出的效果,回归到对应的知识点就是自定义动画的进入、强调、退出命令的设置和重复参数的设置,接着再进一步提出在拓展任务中实现多张照片错落有致地循环由中心向四周飞出的效果,从而掌握开始参數和计时延迟参数的设置。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汇报作品,交流评价,先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评,再经小组推荐由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在全班展示,师生一起点评,一起巩固所学知识或者纠正失误操作,达到共同提升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以上课例的实际运用中,遵循了“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基本教学程序和特征,两个任务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由易到难,知识重现进行,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为了检测该课型的教学效果,笔者分别在本校旅管系和烹饪系中各找两个学生数量接近且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的班级作教学实践对比,旅管1班和烹饪1班作为实验班应用上述课例,旅管2班和烹饪2班作为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课型。从学生所上交作业的质量来看,如图2所示,应用该课型的旅管1班完成率为100%,优秀率为92%,烹饪1班完成率为96%,优秀率为90%,使用传统教学课型的旅管2班完成率为90%,优秀率为82%,烹饪2班完成率为86%,优秀率为78%。由此可见,应用新课型授课的班级作业质量明显优于使用传统课型授课的班级。

笔者还在应用新课型的班级中展开教学反馈调查问卷,100%的同学认为一节课里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的工作量是合理的,96%的同学认为基础任务对完成拓展任务帮助很大,98%的同学认为小组互助交流的时间明显增加了,98%的同学认为新课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98%的同学认为新课型更易于体验学习成功感,100%的同学对新课型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只有2%的同学希望用回传统教学课型。

四、“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1.合理整合教材

要让教学目标更详尽和具体化,所选取的课堂切入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述课例为例,笔者选择在电子相册中添加特殊的动画效果作为切入点来呈现PPT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大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要学生学会了这一技术知识,学生可以把这一知识迁移到课外,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而且可用于多种场合,例如其他科目的作品图片展示、班会课的活动图片展示、个人的相片展示等等,所以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实用性很强。这也是能让学生全体、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关键。

2.两个任务的设计要合理

两个任务由浅到深,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它们可以是在同一个案例中进行深入拆分,从而设计出具有梯度的两个任务,又可以是选取两个独立的案例,但这两个案例必须既有梯度差异又有相互关联,这样才能让学生使用所学到的基础任务知识去探索拓展任务,所以这个学习阶梯必须要通过任务设计为学生搭建好。

3.前置作业应与课堂任务有机结合

前置作业可以等同于基础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基础任务前置,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索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前置任务的展示、总结,再提出拓展任务的要求。

4.“汇报作品,交流评价”环节的设计

该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放在任一位置,但必须与另外两个环节构成承前启后的关系,体现思维的梯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经过多次课堂实践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多个课例的尝试,“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优于传统教学课型,它不仅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适用于中职信息技术类的其他课程,甚至适用于中职其他专业的技能操作类课程。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课型驱动动画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动画总动员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