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

2017-03-18 08:18倪娅
活力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生平贝多芬

倪娅

[摘要]贝多芬无疑是音乐史浩瀚苍穹中最闪耀的一颗星,他把短短的几十年生命里的所有的心血都浇筑在了他的音乐世界里,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宠儿,笔者从贝多芬的生平入手,着重介绍与分析他的十首小提琴作品,旨在为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生平;小提琴奏鸣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喜欢酗酒,毫无才华可言,母亲是个女佣,第一次婚姻是嫁給了一个男仆,丧夫后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无疑给予贝多芬更多的是痛苦,从少年开始就不得不为生计所迫,去乐团挣钱。17岁时失去了母亲,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喜欢布勒宁家的小女儿,艾莱奥诺·雷·布勒宁后来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与他订了婚的泰雷兹·德·布伦维克终究因为他的粗暴、染病、愤世而选择了离开。

破碎的家庭,失败的爱情,渐衰的身体让他痛苦不已,特别是在他失聪以后,他是那么向往再次走向人群之中,和大众交谈.渴望与人心灵接触,但耳聋让他痛苦的躲在一边。孤单落寞以至于心中有了一死了之的念头。他在著名的海林根式塔特遗嘱中写道“在我旁边的一位听见远处有笛声而我什么也听不见的时候,那是多大的耻辱啊!这样的我几乎快要了结自己生命了。——是艺术,只有它把我挽留住了。”

在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写道“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气质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悲伤。”

这些常人难以接触的痛苦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他比任何人都更苦痛却又比任何人都更向往精神上的美好。所以他的音乐的旋律会美的像世外桃源,让人窒息,也会悲伤的让人心如刀绞,痛苦不已,既有古典的端庄与华丽,又具有浪漫的奔放与张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苦难让他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也使得他的音乐语言有了一种哲学的力量。

生活的艰辛也逼迫着他成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囊括了钢琴曲、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弥撒曲等各种类型,并且部部都是百听不厌的精品。小提琴是一件伟大的乐器,有着迷人的音色,广阔的音区,可以呈现丰富的变化,贝多芬深知这一点,也为小提琴写作了一部协奏曲和十首小提琴奏鸣曲。

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宠儿,也是每位小提琴学习者的必修课,这些奏鸣曲跟随者他的生命轨迹,性格迥异,各具特色。其中的第一、二、三首创作于1797-1798年间,作品虽还残留着莫扎特海顿风格的痕迹,但无疑的是,贝多芬从来都是不甘于平淡,纯粹模仿他人的人,他的作品已不仅仅停留在钢琴奏鸣曲加小提琴伴奏的形式了,而是小提琴与钢琴两者均衡立体的效果。第四、第五奏鸣曲,创作于1800年,是题献给弗里斯伯爵的,虽然两首作品同年完成,但无论是调性还是旋律的风格都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摆脱海顿、莫扎特的影响。第六、七、八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献给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由于耳疾日益严重,所以在聆听这三部作品时,不时能感受到他点滴的苦闷情感。第七首奏鸣曲因其极具戏剧性的音响,尤其获得很多演奏家的青睐。

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Op.47》创作于1803年,这首作品是为了当时访问维也纳的英国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托格瓦而作,1803年5月作品完成后,24日由布林托格瓦首演,贝多芬本人亲自伴奏。但演出后,当时音乐界评述布林托格瓦的演奏过于矫揉造作。后此曲又改献给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而有意思的是,贝多芬与克鲁采仅有过一面之缘,并且克鲁采也从未关心过贝多芬的任何作品。

贝多芬描述此曲为协奏曲风格所创作的奏鸣曲,此曲气势恢宏,小提琴技巧高超,无疑是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出色的一首。也是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同时也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12年,是为当时著名的法国小提琴家皮埃尔·罗德访问奥地利所作,距离上一部《克鲁采》的完成已有十年之久,属于中期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这样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把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留给自己,把一颗向往美好的赤忱爱心献给了全人类,他超具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已经汇聚成立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生平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赠方瑶
曾巩生平
“没良心”的贝多芬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怒放的生命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