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明
童话主要以儿童为阅读对象,它塑造的人物大都生动形象、具有强烈个性色彩,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往往千奇百怪、曲折多变,因此,深得广大小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好童话,充分发挥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能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想象、审美等能力。因此,我们要善用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享受童话,放飞童心,在美妙的童话世界的熏陶中增长知识,快乐成长,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听说策略
引领学生亲近童话、享受童话是低年级童话教学的主要目标。“听故事、讲故事”乃是低年级学生亲近童话的重要方式。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聚精会神地听故事,能悄无声息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享受童话的美,培养阅读童话的兴趣。
1. 设疑激趣,猜想童话。
童话故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在情节“陡转”处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根据作家的初衷去猜测故事的发展或结局,再揭示原文,感受故事的有趣。如,笔者给一年级学生上《狼大叔的红焖鸡》,课伊始,笔者声情并茂地描述着:“有一天,狼大叔突然很想吃红焖鸡。一整天,他都在森林里走来走去,想找一只肥嫩的母鸡。最后,他终于发现了一只母鸡。狼大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后面,越靠越近。当他正要伸手去抓他的猎物的时候——”讲到这里,笔者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将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学生的想象空间、话匣子一下被打开,兴致勃勃,畅所欲言。在学生的精彩想象中,笔者出示了童话的结局:狼大叔不仅没吃到红焖鸡,它还想再去烤一百个小饼干来给这些热情的鸡宝宝吃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故事的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好奇的学生再次带着疑惑迫不及待地走进童话。
2. 搭建框架,练说童话。
我国传统的童话汇聚了民族语言的精华,语言简练、易懂和流畅,便于表达。童话故事大多结构完整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便于讲述。记得有一次,笔者给一年级的学生讲《逃家小兔》这篇童话故事,先告知故事框架,即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并画出情节图。
小兔(变)→小鳟鱼→大石头→ 花 →小鸟→帆船→空中飞人→小男孩
∣?摇?摇?摇 ∣?摇?摇 ?摇∣?摇 ∣?摇 ∣?摇?摇∣?摇?摇?摇?摇∣
兔妈(变)→捕鱼人→爬山的人→园丁→树→风→走钢索的人→妈妈
紧接着,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配以情节图画讲述让儿童“看得见”,易于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图像。最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多数学生讲得很好。教学实践证明,搭建童话故事的框架,便于学生记住故事情节,可以有效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
3. 多维互动,分享童话。
相对于浩瀚的童话世界,课堂时空总是显得有限和相对封闭。为了拓展儿童学习童话的时空,满足儿童表达交流童话的学习心理,还要注重课外指导,开展“多维互动,分享童话”活动。如“亲子童话”交流活动,让父母与孩子相互交流所读所学的童话;“生生童话”交流活动,让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童话;“童话擂台赛”活动,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童话擂台比赛等等。让学生的讲童话有实践场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增进了亲子间、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
二、读演策略
众所周知,优秀的童话作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知、情感和体验。通过朗读,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童话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而表演,则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童话,体验角色心理,感受童话的形象美。
1. 朗读,品味童话的语言美。
童话语言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它集简洁美、节奏美、想象美于一体,可以说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朗读童话,可以领略童话的魅力。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同的文章自然也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如,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内容浅显易懂,主要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使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授课时,教师把读贯穿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走进童话。初读时,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语句,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细读时,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外,还有性格的不同: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品读时,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边读边想象,使学生感受到童话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2. 表演,感受童话的形象美。
低年级教材中编排的童话大都适合学生表演。在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演”童话,让学生亲身經历童话的故事情节,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的形象美。比如,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这篇课文就非常适合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笔者先引导学生设计角色独白和对白,把“讨厌”“欺负”“僵硬”和表现丑小鸭心情的词语,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原有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真切。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体验的功效,并且从内心深处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理解丑小鸭经历了夏天、秋天、冬天的磨难后变为天鹅的激动与兴奋。根据童话教材的特点除了表演课本剧,还可以表演哑剧,例如《乌鸦喝水》。总之,角色表演,不仅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还增进了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团结协作精神。
3. 拓展,延伸童话的意蕴美。
教材中的童话毕竟有限,教师要用好课本上的童话,比如,教完《小柳树和小枣树》,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骆驼和羊》,让学生带着在课堂中的感悟走出课堂,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定期推荐一些合适的童话,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童话,并开展“童话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童话,感受更丰富的童话世界。
三、创编策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开展了童话体写话训练,这种想象作文适合儿童心理特征,有着其他习作样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乐于动笔、易于动笔,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 仿写,启发童心。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丰厚,让他们模仿他人作品,不失为写话起步阶段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次写话课上,笔者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题材的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的片段进行童话体写话训练。课伊始,笔者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夜很深了,大老鼠早就躺在他的大床上睡着了,小老鼠却躺在小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忽然,传来了“啪啪啪”的响声。小老鼠害怕极了,把头缩进被窝里。心想:是不是有小偷?他壮了壮胆,钻出被窝,爬下床,将房门拉开一条缝,悄悄往外看,外面刮着风,一个人也没有。“大老鼠,大老鼠!”小老鼠着急地喊着,“好像有人在‘啪啪地走路,屋顶上说不定有个小偷呢!”大老鼠慢腾腾地从床上爬起来,拉开窗帘,说:“你看,是树枝在‘啪啪地敲打窗户,回去睡吧!”故事讲到这里,笔者就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框架:小老鼠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小老鼠怎么做?怎么说?大老鼠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借助故事模子,设计了一个题目:夜很深了,大老鼠早就躺在大床上睡着了。可是,小老鼠却躺在小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忽然。他听到?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他想:?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然界还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会让小老鼠想到什么?小老鼠除了担心、害怕,他可能想到哪些快乐的事?学生思路一打开,个个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在讨论交流后再进行个人的独立创作,学生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
2. 续写,延展童心。
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童话续写能有效帮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培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上完二年级《风娃娃》这篇童话,学生个个意犹未尽,此时,笔者就利用教材对童话的情节进行延伸,开展童话体写话训练。
师:是啊,看来帮助别人不能光有力气,还要用正确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的话风娃娃听到了。于是他又来帮人们做好事了。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帮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
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你能说清楚吗?
生:他看见蒲公英妈妈给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风吹向蒲公英,蒲公英种子乘着风纷纷出发。
师:就像这个同学一样,把风娃娃的做法讲具体,还可以说说故事的结果。
出示句式:
风娃娃知道帮助别人不能光靠力气,还要用对方法。他来到?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看到?摇?摇?摇?摇 ?摇?摇,他?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诞生了不少的优秀童话作品。
3. 创编,放飞童心。
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创编童话的方式,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创编,让童心乘着想象、创造的翅膀自由飞翔。比如上完二年级《酸的和甜的》一文后,笔者借助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创编童话——狐狸终于吃上葡萄啦!
教师先创设情境:狐狸听说自己摘不到的葡萄很甜很甜的时候,马上冲出家门,又来到葡萄架下。刚好小松鼠从这路过,狐狸急忙迎上去,问:“松鼠小弟,你知道猴大哥是怎樣摘到葡萄的吗?”(师引导生看图说话)
生:猴子看见架上诱人的葡萄,顺着藤爬上去,摘了一大串。
师:狐狸听了,一拍脑门,高兴地说:“对,我得找人帮忙去!”狐狸会找谁帮忙,怎么摘到呢?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出谋献策,有的说请小鸟,让他啄一串葡萄下来,有的说请大象,让大象托起狐狸,让狐狸自己摘,还有的说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忙摘。学生大胆演绎图画的故事情节,原本静态、无声、单一的图画,立刻鲜活、灵动起来,无数的现实生活场景得以展现。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笔者出示句式,鼓励学生写下来:狐狸听了,一拍脑门,高兴地说:“对,我得找人帮忙去!”狐狸找来了……
总之,童话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童话的教学及育人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