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生为什么不爱给小病用药

2017-03-18 19:04王露露
世界知识 2017年4期
关键词:专科医生小病西医

王露露

患者就是取款机

常听国内朋友说,您看西方医生,多不唯利是图!您得了个小病,比如头疼脑热,他们让您回家休息喝水,过几天自己就好了。不像中国的西医,给您开一大堆药,先赚您一大笔钱,病好不好归您。

这事要一分为二地看。

首先,医疗在西方是个赚大钱的行业。但凡与医务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沾边的,就往往钞票大大的。最能影响西方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之一,就是医疗行业。说西方医生比中国西医清高廉洁,恐怕与事实不符。

第二,西药有点像现代鸦片。西医给头疼脑热用药不勤或数量不大,架不住另一个事实,即在治疗其他多发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等的时候,西医不但开药勤而多,而且嘱咐病人不能停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意味着,许多患者一开始服药,就得终生服药。

我结识了一位荷兰女人。她32岁时,由于工作繁忙而肌肉紧张肩膀疼。医生给她开了放松肌肉、缓解紧张的药。可这药有副作用,她服后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行动缓慢,工作效率降低,而且日渐肥胖。她几次试图停药,但一停就精神紧张、浑身发抖、呼吸困难、脾气暴躁。就这样,我眼看着她从32岁服药到如今49岁,吃药跟吃饭似的,成了她的本能。

還有,这种药一天只能服一次,半小时后药性发作,浑身是胆,她这才敢出门买菜,不至于噤若寒蝉、喘气受阻、啥也干不了。有一次我跟她约好出门购物,她提前服了药,以待半小时后同我逛街。可我临时有事不能去了,她就啃了一天干面包,因为她错过药性发作就不能出门买菜,只能啃面包凑合。

我认识一位比利时学者,他曾组织研讨会,寻找解决西药痼疾的途径。他告诉我说,现在商人把大众看成一排排取款机,说好听点就是,看成一群群消费者。商人操纵媒体给大众洗脑,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任他们摆布的木偶,他们想让木偶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崇拜什么憎恶什么,木偶们就唯命是从,趋之若鹜。医药行业也跟其他行业大同小异。他们用药物使患者就范,比如用缓解病情但不能根治疾病的药,使患者长年累月以致终生离不开这类药。而大众无论何时都会生老病死,因此消费者对医疗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这个行业比金融、股票、军火旱涝保收多了。一般来说,暴利和风险成正比,可医疗行业逍遥于此法则之外,暴利大风险小,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等”为上策

那么,西方医生为什么不抓住患者头疼脑热的机会,赚一把是一把?为什么不给小病的患者开药打针,而让他们回家休息喝水,等待自愈?

您若在西方得了病,除非随时有生命危险,要先跟家庭医生预约,一般这就要等上一两天甚至更长。家庭医生看完说看不好的,就介绍您去看专科医生。预约专科医生更需要耐心,经常要等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专科医生看完后决定给你做检查,您又要和医院有关部门预约,还要等。专科医生看到检查结果后认为该给您动手术,您又得等做手术,而且等的时间兴许会更长。

为什么西医对“等待”如此热衷?在我看来,这跟西医性质有关。这可以从四点看出。

一, 西医以外科见长。外科主要是切除病灶,比如肿瘤。患者得小病时,病灶尚未成型或初见规模,怎么切除?要等病灶明显了,肿瘤长大了,才好下刀。

二,西医把人看成一部机器,把人体各部位看成机器零件。医生是修机器的,零件坏了,拆掉换新的。可机器是死的,不会积极预防自己零件磨损或报废,所以西医一贯以治疗为主,过去不太讲究预防,现在也最多是以预防为辅。

相反,中医把人看成活生生的、时刻在变化的自然现象。既然人时刻在变化,人就能往好变——疾病减轻或自愈,也能往坏变——病情恶化。中医考虑到后者,故防患于未然,以预防为主,以治疗为辅。预防分两种,一是预防得病,二是预防小病变大病。因此,即便对小病,中医也开药,这是为了固本强身,增加免疫力,防止病情加重。

在我看来,现在国内西医小病也开药,病人也有责任。国内无论西医的医生还是就诊的病人,都潜移默化地继承了我们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传统,养成了一得病就马上采取措施的良好习惯。防患于未然,吃药防止病情加重,此本乃明智之举。

只是西医的药和中医的药不同, 所以开药的方法也应不同。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西药主要是化学提纯的药物,药性比中草药相对要大,毒性也相对要大,有点像中国古时所说的虎狼药 (荷兰文叫“治马的药”)。另外,西医治一种病,不管病因是啥,通常就一种药,不因人而异。西方医生对小病用药慎重, 因为他考虑到药物的毒性。相反,中医根据每个病人的身体状况开药,再加上中草药毒性一般都比西药小,如此开药对患者有利无害。如果我们的西医和患者都用中医的思维开西医的药,就容易出现目前用药过多的现象。

三,西医对疾病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圣经》里有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如果有人病了,就把他抬到别处去。过几天他自己好了,就再把他给抬回来;他还没好,就接着等;如果他实在好不起来了,就只能听天由命。

我猜想,《圣经》所指的病,大概是传染病。把病人抬到别处,大概是为了防止传染上更多的人。也许当时那里的人们不像古代中医,还没意识到疾病有不同的种类和起因,不能一概而论,不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所有的患者。鉴于古老的《圣经》对治病救人的这段描述,不难理解西方医生为何不给头疼脑热等小病开药打针,只让患者回家休息喝水。一个字,等。

四,除了历史背景以外,还有信仰背景。

我在荷兰马城翻译学院教书时,大学旁边就是一座修道院。我认识修道院里的一位修女,叫艾米莉,当时她70来岁。令我吃惊的是,她不像电影里的修女那样不苟言笑。艾米莉特爱给我讲她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故事,讲起来就眉飞色舞,诙谐风趣。

有一天,我打电话请她来我家吃晚餐,她高兴极了,说一定来。我顺便问了她一句,您近来可好? 她回答道,都好,只是上星期又得到了上帝的厚爱。我正纳闷,她接着说,上星期医院化验结果出来了,她患老年糖尿病了。我虽不敢造次,但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故小心翼翼地问道,您得到的上帝厚爱就是老年糖尿病?她说,没错。上帝信任她,所以考验她,看她能否靠信念战胜这个顽疾。相信上帝能帮助她痊愈,她就能好起来;不信,就好不了。

我认识一位美国作家,犹太人,40来岁,穿着摩登,思想新潮,不信任何宗教。她来荷兰出差时,我陪她在马城游山玩水。有一天,正好碰上大集市,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我们俩在人群中寸步难行。我直埋怨自己,咋找了这么个时辰带远方的客人出游?这位美国作家则不以为然,还讲笑话给我听。

她说,儿子小的时候,她常驱车带孩子去芝加哥市内购物。每当找不到停车位时,她就向孩子灌输当时风行的所谓正能量理论 (英文positive thinking):儿子,全心全意地想象在咱们面前出现一个停车位,开始!要是儿子想象了半天,还是没找到车位,她就用正能量理论来吓唬孩子,那是因为你想象得不够专心!

讲到这里,美国作家哈哈大笑。我懂她的意思,她是在奚落那所谓的正能量理论。找到车位,是因为这理论灵验;找不到车位,是因为你信得不够到位。这正是近代西方一系列哲学家所质疑的宗教理论:信上帝,上帝就保佑您;没得到保佑,是因为您信得不够虔诚。反正错都出在信仰者身上,不是信仰本身的错。

由此看来,美国作家所调侃的正能量理论与艾米莉的宗教信仰异曲同工,都在用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解读生活中的不尽人意之处。西方的医生对疾病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跟这一理念惊人地吻合。得病后不要指望医生妙手回春,不要寻找灵丹妙药,而要回家虔诚祈祷。心诚则有天助,心不诚,病就好不了。换言之,得病是在考验患者对上帝的信念,故应端正思想,等待上帝显灵。又是一个字:等。充满信念地等。

所以,西方的医疗产品,比如药物,不乏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旦患者离不开药物,他就晋升为模范消费者。医药行业即旱涝保收又高利润,它能动用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游说政府,影响国家政策。所以,医疗行业坚如磐石、呼风唤雨、说一不二。

我衷心盼望,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要重新挖掘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如果全盘照搬西医缺点,浪费钱财事小,耽误治病事大。虽然一些行业需要商业化和私有化,但不是所有行业都能以钞票来论英雄的。中医自古就尊重人的个性,以人为本,而非以钱为本。因此,中医在,祖国人民的健康就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就在。

(作者为荷籍华裔作家)

猜你喜欢
专科医生小病西医
别把胃病当小病!
刘晓华:热工设备的“专科医生”
爱眼有道系列之九 麦粒肿不是小病
咳嗽感冒,很多小病都吃错药!收藏这张对照表,终生受益!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宝宝1岁内的“小病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