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之重要无须多言。也正因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一直在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进行着创新。
然而,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何如此?这里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概念来进行阐述。这个概念即德育的品质。所谓德育的品质,是指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指向学生成长的根源性界定。经过多年实践与思考,笔者以为高品质的德育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根源性。时下在德育探索和德育实践中,关涉德育的内容广博纷杂,如情商、财商等都进入基础教育人的视野,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时髦的东西。于是德育的花园中,真的百花齐放了。可能您会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啊!”我也认为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好事的前提是不能忽略了根本。就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百花齐放,但绝对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根源,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
基础教育更需要界定的不是“教育”,而是“基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对象来说,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他的一生奠基,打好人生的底色,而不是在人生的画布上展开画作,基础教育就是打底色。那么,我们不妨追问: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底色应是怎样的?先从“教育”二字说起。《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自然就是使人向善的事业。卢崇斌先生也说:“失却了善作根基,所谓的教育效果越好,就越可怕。”综合二者,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首先要给人打下善良的底色,这是人行为端正的根本保证。但,善,不应该是静止的守候。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善的潜在功能最大化,也就是说,教育还需要激发守候着善的根基的受教育客体的内在动力,让善良的客体最大化地成长为他自己。最大化成长为他自己的善的客体,才会在未来让善的光芒更绚烂。
因此,高品质德育的根源性就是紧扣“善”和“向上”两个基点。
第二是有效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强调,德育活动要讲究长程性。所谓长程性,就是把同一个项目的活动过程拉长,让拉长的过程形成教育效果。李教授之所以这么强调是因为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反调节能力,我们平时对孩子进行的每一次教育或者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对孩子的心理表层做一次拉伸而已。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拉伸孩子的心理表层,才能把表层的心理改变转化为内在心理结构的转变。只有内在心理结构产生了变化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内容课程化,拉长单个教育内容的教育时间。例如培养孩子温润的灵魂,我们可以首先在班上举行“我喜欢你”的小演讲活动,接着开展小组内感动小组人物选举,然后进行班级层面感动班级人物评选,再作一些感动小组或者班级人物的事迹演讲,作一些微信推介活动。一轮之后可以再来第二轮,让整个活动成为延续的固定活动项目。这样下来,每天孩子们都会沐浴在感动和美好之中。如此延续,不就可以构筑孩子们温暖的灵魂了吗?灵魂的温暖自然就是心有他人,就是善的人生根基。
遗憾的是,时下很多德育活动,都是在创新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长程性,这就是我们当下德育缺乏实效的原因所在。如何让德育收到实效,答案也自在其中了。高品质的德育保证之一就是实效,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三是简约性。朋友所在的学校是当地一所知名小学,各种特色活动异彩纷呈,微信公众号点赞、留言的比比皆是。在一次闲聊时,我表达了对他们学校的仰慕之情。朋友突然说:“你知道我们多累吗?”我回他说:“教师累如果能获得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是值得的。”结果朋友极为感叹:“你哪里知道,我们和学生都累啊,真不知道我们整天折腾这些东西有多大用处!”朋友的感叹,让我陷入了沉思:如果德育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负累而不是让学生生活得更优雅,甚至根本就不能起到育人作用,而仅仅是一次次的“精彩”活动,这样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触及当下德育的弊端的。我们在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创新带来教育效果的提升了吗?我们的德育能不能有一种简约的但可以涵盖很多方面的展开形式呢?
不才愿意“抛砖引玉”。在带班过程中,我只做了一个活动——感动班级人物评选。目的是打造一种有归属感的班级生态,进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涉及学生多方位的培养。
首先是方案的制定。由于一个学期只有这一个主题活动,而一学期的活动次数却有11—15次,方案的制订会越来越困难。在“困难”中不断制订出新的方案,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品质是一个人创造力形成的根源性品质,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最重要品质。而一个小组为了一个共同方案而努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小组成员合作意识的过程。合作意识,更是一个优秀人的必备品质。
其次是固定动作的设置。感动候选推举、候选人事迹书写、候选人故事演讲等是固定程序。推选候选人是引导孩子们发现别人的美好,书写事迹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故事演讲是对演讲能力的锻炼。
最后是主持和评价。每次活动更换不同的主持人,这是对孩子们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评价时的唯一依据是演讲者的演讲效果。这样评价是把候选人的事迹、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和演讲者的演讲水平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这样一个活动,就融打造有归属感的班级、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培养孩子多种品质为一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