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 丝路深处的森林之城

2017-03-17 20:16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17年4期
关键词:阿克苏

刘小方

提到阿克苏,总能令人联想到刺激味蕾的冰糖心苹果,夏日里惹人垂涎的甜瓜、西瓜,深秋采摘的薄皮核桃、甘甜不腻的葡萄等。这古丝路上曾辉煌的节点,千百年来以一大捧生命的绿色倔强地矗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持续不断地为来往的人们提供最温馨的接待。不同于库尔勒的整齐规划与现代气息、库车的古风扑面和喀什的开放国际范,森林绿是阿克苏最诱人的沙漠城市气质。

从鄯善到且末,沙漠绿洲有着类似的景观,平整的田畴、高大的行道树、望不到边的玉米和棉花农田、细密的灌渠,还有忙碌的人影和热闹的集市;但在阿克苏河、库玛拉克河、托什干河、多浪河、塔里木河共同浇灌的阿克苏地区,绿洲呈现出格外辽阔的气势。清宣统年间的《新疆图志》说这里“方五百里,城堡十余,为林木包绕”。经过数代人的精心呵护,加上国家公益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推广,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开展,胡杨、红柳、水芦苇等野生植物于此恣意生长,红枣、香蒲、眼子菜等经济植物也获得大规模丰收。

后来居上的丝路名城

阿克苏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姑墨,汉代起丝绸之路勾连东西方,姑墨是重要的驿站,历史上长期受龟兹文化影响,玄奘法师曾留下“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的记录。相比沙海中

的楼兰、车师古国吐鲁番及佛国龟兹等重镇,阿克苏少了些汉唐的历史分量。宋元时,伊斯兰教勃兴,蒙古崛起,中亚至欧洲间战火连绵,丝路时断时续辉煌不再。伴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繁盛和海运的发展,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热销品牵星入海抵达西方,陆上丝路及天山南路诸多市场逐渐陷入衰落。

清初,政府对天山以北加强管理,伊犁、迪化等城镇迅速壮大。北疆城市群落的出现,客观上呼唤天山南北联系的加强。正是这一时期,位于南疆中部的阿克苏地位凸显,它北通伊犁,南达喀什、叶尔羌,东至吐鲁番,无论是南下的俄国人马,还是西来的英法驼队,或者传统的零星中东商旅均在东来西往的行旅中休整于阿克苏。文献记载,“俄人南下,英人东侵,狂风夜雨,急来不已”,他们“挟其花妙奇艺出品,争眩于兹僻壤,如水赴壑,无地不有,竟换本省各种天产原料而去”,借助这一历史机遇,阿克苏后来居上,成为丝路上最亮的城市明星之一。

清嘉庆六年(1801)的《西域总志》卷六说:“(阿克苏)地居要冲,为西至各回城及回疆各城,北往伊犁四达必由之孔道,以故内地商民及外藩人等鳞集星萃,街市纷纭,茶房酒肆,行店生涯各皆齐整。每逢巴扎会期,人摩肩,车击穀,货如云屯,竟日喧嗔。”若除去“回疆”诸字的提醒,这段文字无疑就是日本汉学家斯波信义对晚清江南市镇的繁华描述。

与行走南疆其他地方不同,人们对阿克苏的生态印象历来深刻。清代名臣林则徐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初来到阿克苏勘查农业,这位在岭南叱咤风云的人物对阿克苏的风物痴迷不已,在日记中留下“(阿克苏)台馆尚宽,院中有杨树数株,高欲参天,枝干互交,俨成门阙”的城区印象,地区博物馆至今珍藏着他于此手书的对联:“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清末诗人萧雄则从更宏观的视野描绘阿克苏,他在诗中写到:“阿克苏城居北崖连,四野苍茫大地园。穆素峰前凭槛望,万家烟树绕晴川。”1935年出版的《新疆史地大纲》中描述阿克苏“泉甘气和,果谷丰登,牲畜繁昌,春夏之季,稻穗吐香,杨柳垂荫,风景如画,为新疆省产米最量之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温宿直隶州升格为府,府治阿克苏,开启阿克苏发展的新篇章。当时,“阿克苏为濒于阿克苏河之都会,人口有五六万,其北有回城,此处设温宿县并回部贝勒住此,回城之人口有三四万。两城共商业繁盛,汉人、土耳其人、中亚细亚人、俄人、印度人来往贸易”。1949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在王震、徐国贤将军带领下率先进驻阿克苏地区。这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的部队,曾创造南泥湾建设奇迹。部队于1954年全部就地转业,投入到阿克苏的建设大潮中,他们卧冰踏雪,住窝棚睡地洞,改造盐碱地,开发沙井子,新建阿拉尔城,为绿城阿克苏锦上添花。

克孜尔 中国第二敦煌

阿克苏境内佛教遗迹丰富,最知名的莫过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夏日里茫茫戈壁行车让人有

点昏昏欲睡,但当车子往下行进到渭干河谷时,一簇簇红柳、一排排胡杨,还有水畔成片芦苇爆发式出现,生命的缤纷与单调土黄的明屋达格山形成强烈色彩对比,不觉让人精神一振。克孜尔到了!抬头仰望,河谷两岸的崖壁上大大小小分布着数不清的石窟。这里相对封闭,远离尘世喧嚣,淡水供应充足,河流冲积扇形成的肥沃土壤是天然的农田,难怪千年前成为礼佛、拜佛、敬佛的理想空间。

在千佛洞景区的入口处有鸠摩罗什的塑像。他斜坐狮座之上,衣着袈裟,偏露右肩,眉浓眼大,目光低垂,陷入思考。这位高僧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龟兹人,他7岁随母出家,天资聪明,读经过目不忘,30岁左右就已“西域诸国,服什神俊,咸共崇仰”。后来他辗转来到中原聚徒讲经、筹坛译经,先后翻译佛经300多卷,他的翻译“义皆圆通,词润珠玉”,至今仍是僧侣们诵读的经典。

沿景区新搭建的木梯拾阶而上,向上攀爬20多米,来到峭壁中部,一排连续的大小石窟随山势向前蜿蜒,向下是陡峭崖壁令人目眩。这里是中国最早的佛像石窟群落,从3世纪起,绵延500年不间断地创作与修建,是比敦煌更早的佛教艺术宝库。受文物保护的需要,可以参观的洞窟不多;但当工作人员用3把不同的钥匙打开一个个洞窟时,奇妙的艺术之旅随即展开。看到最多的是中心柱支提窟,石窟的主室与后室之间开凿出高大的方形中柱用以支撐和分隔空间。一般主室布置大型的壁画和佛像供奉,后室则较小,大都安置卧佛像。

石窟内光线暗淡,壁画的细部在工作人员手电光线里鲜活跳跃,穹顶、墙壁、横梁、甬道、龛楣,到处都有画像。岁月虽然斑驳了它的色彩,模糊了它的影像,但佛陀讲经时环绕四周的飞天,披甲着盔、骑高头大马的武士,身着双领对襟大衣、足蹬筒靴的龟兹供养人,各式天宫伎乐……穿越历史直直地向我们走来,倾诉着当年的万里丝路和千年岁月。那些人物造像面容圆润、眼大鼻高,或衣着华丽,或袒胸露乳;那些器物车马、乐器祭品、首饰法器造型奇艺精美,令人叫绝;那场面有恢弘的佛祖说法,有热闹的龟兹歌舞,有安详的僧侣静默,有虔诚的供养人列队,有飞天旋转的舞动,令人目不暇接。

神木园 千里戈壁合围的绿岛

阿克苏城向西过温宿县,有十余千米的绿洲绵延。道旁行道树多是杨树,枝干粗大、枝叶茂盛,绿绿如盖,遮挡着头顶的烈日。行道树两侧是郁郁葱葱的田地,方方正正的田畦中尽是喂养生命的绿色。

大道旁有岔路的地方总有三两户人家,土墙围成小院,两扇木门敞开迎客,门额边缘雕饰着繁复隽永的阿拉伯文字,院内多有葡萄架织成的绿网,架下方桌上偶有孩童在嬉戏。错觉里,南疆属于飞驰马背的游牧民族或部落;事实上,绿洲里一开始就是定居的农业文明。民国边疆学者吴绍璘在其1933年出版的《新疆概观》中就指出:“南疆以其土地肥沃,气候温

和,大部分人们仍以经商、务农为主,牧业之事,不过视若副业而已。”

林木渐退,原本在绿道中鲜明的灰黑路面也开始融入荒芜的四野。褐色的天山在蓝天下孤寂而安祥,视野所及尽是戈壁,车子在温宿西北的高原上行驶,宽阔的大道逐渐萎缩成乡间窄路,颠簸中车速放缓。细观石子连天的戈壁,竟也有生命蓬勃的迹象,石缝中倔强的野草迎风而舞,天山融雪生成的多浪河生猛硬气,在坚固的沙碛上冲出一道深深的沟渠,沟渠两侧水汽充盈,浇灌出一簇簇不规则分布的矮小红柳。

向北张望,巍峨的天山触手可及,起伏的山势如一道道波浪曲线,与高天流云相连,格外辽阔悠远。突然一大团的绿地高高崛起,千里灰黄一点绿,又好似平地起高楼,分外惹眼。这里就是阿克苏著名的神木园——一处占地约47万平方米的极旱地原始林地。林地东北角的几处土堡虽经风雨剥蚀,仍能辨认出浓烈的伊斯兰建筑风味,洋葱头式的穹顶、马蹄状的拱门依稀可见,当地人称其为麻扎,意为伊斯兰教圣徒之墓。传说11世纪时,一位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王子率领两千余名伊斯兰教徒长途跋涉来到南疆传教,在与当地人的冲突中退败于此。遥想当年,干渴、溃败、绝望的负面情绪一定在这队远离故土的信徒之中弥漫,定是神木园给予他们温暖的心灵抚慰,让他们能掩埋同伴休养生息。

步入林地深处,杨树、榆树、柳树、白蜡树、核桃树、杏树等交错生长,只觉得古树横陈,不知其年月几何。最大的杨树需几人合抱,主干直插云霄;最撼人心魄的是老榆树,枝干曲折盘桓,树皮连块欲挣脱树干,表象粗糙狞厉,宛如商周青铜器上狰狞的饕餮纹饰;老核桃树伏地而长,枝桠与树干粗细相当,老树新枝上果实累累。站在林地最高处,第一缕阳光刚刚染红林地外辽远的戈壁滩,四下是前所未有的寂静。慢慢地,一轮红日升上天空,发散出耀眼的光芒,树枝上的鸟儿与地上的昆虫一起鸣唱,合奏一曲对大地与造物主的感恩之歌。

林地的木板栈道上浸着昨夜的露珠,踩上去闷闷作响。俯身下去,又看到一地的花草,长得最旺的是芦苇。这喜水的植物如何在这干旱的大地上吐绿芽?坐定细听,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放眼寻觅,却不见水影,左顾右盼才发现几处枯木下有数眼水洞,清澈流水喷涌而出,以手相迎,顿时冰得咬牙,原来这天山雪水经过复杂坎儿井的呵护,形成了滋养神木园绿色的地下水网。忽然觉得,这神木园像极缩略版的阿克苏,于千里戈壁之上高效利用天山融雪,造就一片绿的天地、绿的世界。

阿瓦提 胡杨林畔有刀郎

阿克苏向南逐渐临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乘车约70千米便来到阿瓦提县。这是一处平坦肥沃的土地,自喀什方向西来的叶尔羌河一改上游的桀骜不驯与奔腾咆哮,在阿瓦提境内舒缓地流走,千百年来

浇灌出大片可供耕种的土地,滋养出上百万亩的野生胡杨林与荒漠植被。长久以来,在这沙漠的边缘,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刀郎人。

一听到刀郎,立刻想到夕阳下大漠中一位远去的孤独侠客;来到阿瓦提,才知道刀郎远比想象中丰富厚重得多。宋末蒙古快速崛起,在极短时间内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今天的南疆地区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大量蒙古人迁居于此。察合台去世后,其政权四分五裂,宗室王公、地方土著、外来势力彼此征战多年,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言“‘乱世不仅产生了被逐出家园、苦难深重的无产者,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殖民运动”。躲避战乱与奴役的蒙古民众逃离家园,在叶尔羌河畔的胡杨林周围讨生活,随后一些社会底层的突厥人、回鹘人也加入流浪的行列。同是天涯沦落人,团结互助最重要,这些漂泊的人们自称“多兰”或“多浪”,维吾尔语意为团聚,他们就是最初的刀郎人。

离沙漠太近的缘故,即使无风的日子,行走在阿瓦提大街都觉得有细沙萦绕。“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这是100年前诗人萧雄在阿克苏看到的胡杨林,这与笔者今天在三场胡杨林森林公园看到的无异。这里林木茂盛,老树虬曲苍劲,小树生机勃勃,枯树死而不倒、顽强挺立,金黄的树叶在空中飘舞,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上演着数百年不变的生命图景。

但当年那些奔逃至此的人们看到的绝不是美景,而是维持生活的艰难。林木荒原与沼泽里出没的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是猎物,更是夺人性命的猛兽。洪水季,叶尔羌河水四处蔓延,轻易就能冲毁人们辛苦很久才建设的家园;干旱季,叶尔羌河水断流,大地龟裂,农作物绝收,饥饿接踵而至。天灾无法躲避,外来的压迫、欺辱、杀戮、战争更是如影随形。在漫长艰苦的求生过程中,刀郎人惯于漂泊流浪、迁徙跋涉,养成吃苦耐劳、天性乐观的习性,骨子里留存着兼容团结与同仇敌忾的秉性。

步入森林公园入口的刀郎部落主题文化园,刀郎“麦西来普”正在上演。几位老艺人手把传统乐器“热瓦甫”“艾捷克”和达甫手鼓演奏正欢,一位留着长须的老者引吭高歌,歌声粗犷有力、沧桑悠长,像是大漠深处传来的苦涩呼唤,低音处婉转流畅、如泣如诉,似在讲述刀郎人悲苦的历史。第二曲鼓点密集轻柔,“艾捷克”的弦音随之明快,4位衣着艳丽的女子伴着乐曲翩翩起舞,飞旋的艾德莱斯大花裙宛如美丽的蝴蝶,又如燃烧的篝火,这分明是欢庆丰收与团聚的场景再现。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刀郎族群的延续发展都离不开阿克苏森林的护佑,离不开叶尔羌河的哺育,他们半农半渔、时猎时耕,和沙漠边缘脆弱的生態环境和谐而居,演绎出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成为绿城阿克苏别样的风景。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阿克苏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发布2017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报告
阿克苏诺贝尔设立可持续发展2050目标——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运营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阿克苏热电厂实现双投
阿克苏诺贝尔宁波烷氧基化工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