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庵抗战歌曲探析

2017-03-16 12:05李毓辉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抗战民族创作

李毓辉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刘雪庵抗战歌曲探析

李毓辉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刘雪庵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中国的音乐创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他的艺术歌曲还是抗战歌曲都广为流传,被人们称颂。刘雪庵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早期创作以艺术歌曲为主,但“九一八”事变后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生涯,从此便开始了抗战歌曲的创作,本文主要以刘雪庵的抗战歌曲为研究范畴,通过梳理文献,并对其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其抗战歌曲的艺术特点。

刘雪庵;抗战歌曲;创作特征;艺术特点

刘雪庵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创作以声乐为主,其艺术歌曲、电影音乐和抗日歌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他的创作,音乐语言以抒情流畅为主,创作风格大多是亲切温柔、平易近人,题材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和接近一般群众,其内容大都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刘雪庵积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一时期他佳作倍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爱国歌曲,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喜爱。其中《长城谣》以及《流亡三部曲》 ,情感炽热,旋律高昂,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影响极大。抗战期间,刘雪庵创作了《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近100首。本文主要对他在抗战初期和抗战时期两个阶段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其抗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

一、刘雪庵抗战歌曲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无论是无产阶级还资产阶级,此时都团结在一起,许多爱国主义者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他们呼吁全国人民“在这一时刻要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奋战到底”,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爆发后,自“九·一八”开始酝酿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达到高潮。中国上下、亿万人民群众都走上街头,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歌咏活动,掀开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潮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家,刘雪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以此激起人民大众的抗日热情。抗战前期创作的抗战歌曲主要有《长城谣》、《前线去》、《空军进行曲》、《战歌》等;抗战后期的创作主要以《巾帼英雄》、《捷报》、《军民联欢》等作品为代表。以下将对这两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做一分析。

(一)抗战初期

《前线去》

这首歌曲1931年创作于上海,由刘雪庵作词作曲,整首曲子简短有力。当时正值“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得寸进尺,企图吞并整个中华大地,灭我中华民族,东北民众难以忍受耻辱奋起抵抗,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时刻,刘雪庵提笔创作,以期通过歌声唤起民众救亡图存意识。歌词中写道:“风正萧萧,旗正飘飘,水寒山翠,气爽秋高,好男儿愿将国报,有热血誓洒今朝。”这是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千万万同胞发出抗战号召,铿锵有力的词曲充分表达了他的报国之心。

该曲为自然大调,而G调的选择更适合于高音音区的表现,乐曲以2/4拍的节奏行进,一拍附点的节奏加两个均分的八分音符所形成的乐节单位,奠定了全曲的风格基调,行进的气势,坚定的信念蕴藏其中。该曲开始采用是主和弦分解作旋律,以突出大调的色彩。

《长城谣》

《长城谣》整首曲子由简洁、整齐再现二段体曲式构成,语速平稳、均匀,词曲相互呼应,苍凉悲怆的音调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群众的强烈呼声,旋律响起时自然激起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歌曲的调性为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用来表现强劲有力的“爱国抗战”主题。歌曲的旋律呈现为上下起伏的波浪形,在相邻两个音程之间以三度小跳和二度级进为主,上行四度和下行六度跳进为辅,第二部分主要在低音区发展,情绪激动而饱满,表现了中华民族同心抗敌、矢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这首歌曲既能独唱又能齐唱,在音域音区方面作者处理得恰到好处。音域共为十二度,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群众音域的极限,但实际上音域的较大跨度在整首曲子中只出现过一次,在中音区一个八度内就能演唱,因此这首歌曲非常适合自然人声演唱,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歌曲音域、音区的处理方面有着驾轻就熟的能力。

(二)抗战后期

该首乐曲是二段式的歌曲,主题是8句式压缩的结构,副歌部分为17句相对工整的段落。主题部分使用的是宫调式曲调特点,该首歌曲使用了较多的装饰音,且变化音多为3度级进的模式,多花式回旋。节拍为3/4拍+4/4拍的组合,在主题部分节奏使用了切分的节奏,在副歌部分用了附点节奏,而主题部分开头是三拍子,副歌开头部分是四拍子。无论是节奏还是节拍都形成了对比。歌曲的力度也有对比,歌词“大地春回”的部分开头是p,歌词“江山如画”的部分开头是mp。副歌部分开头则在mf的力度上,力度变化在mf-f-f-mp的范围内。整首歌曲,洋溢着一股勇武之气,让人不禁想起穆桂英一般的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

该首歌曲1942年创作于四川璧山县,主题部分使用的是五声宫调式,在副歌部分使用的则是带偏音变宫的宫调式。第一乐句以一个8分音符加附点开始,简明大方,此歌曲为进行曲速度,力度变化在mf-ff之间,节拍为4/4拍,音乐从弱拍强位开始,以mf的力度开始,附点节奏起头,节奏律动以附点一拍的节奏加四分音符的形式为主出现,表现出明显行进的气势。

《捷报》

二、刘雪庵抗战歌曲的艺术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刘雪庵在抗战初期的歌曲创作受到的“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以紧凑的节奏表达自己对抗战的支持和爱国之情,旋律大都为上下起伏的波浪形,既表现了歌曲自然简洁的语调特点,又加强了音乐的紧张感,以此来鼓励更多的民众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而在刘雪庵的后期创作中大都表达了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音乐的旋律性相比之前轻松,从这两个时期的创作可以总结出刘雪庵抗战歌曲的三个艺术特点。

(一)民族性

刘雪庵的歌曲创作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这一特点和他童年的成长历程有关,刘雪庵从小就跟随哥哥学习了昆曲、民间音乐,潜移默化地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刘雪庵善于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手法和技巧,大小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的创作手法在他的歌曲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刘雪庵的音乐创作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他从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出发。他跟随老师黄自学习了西洋技法,但他并没有忘记本民族的瑰宝,他善于发现民族音乐中的特点,并把对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的理解用于歌曲创作之中,让他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他的音乐作品大都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这种五声音阶调式的旋律特点让旋律和和声在听觉上都具有深厚的五声色彩,蕴涵着中国古曲的韵味,例如他的歌曲《长城谣》采用的是带有大调色彩的“五声调式”技法,调性为五声F宫。刘雪庵的大多音乐作品都采用了“五声调式”的民族技法。

(二)大众化

刘雪庵的歌曲创作大都是以生活为题材,这一特点跟他从小的生活背景不无关系,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家族的衰败、父母的去世让他从小就知道了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在他后期的创作理念中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相融合,“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刘雪庵的创作理念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他将歌曲创作理念扎根于大众群体之中,生动如实地反映一些普通人生活写照和他们的真情实感,作为一位具有正统观念,富有鲜明爱国主义感的知识分子、音乐家,刘雪庵的音乐非常贴近一般百姓,真正体现了“艺术融于生活”、“雅俗共赏”的音乐审美思想。“九一八”事变后,艺术性极强的艺术歌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让刘雪庵对歌曲创作有了新的认识: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艺术只有和生活相融合才能体现他的艺术价值,歌曲创作要适合人民的口味,要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刘雪庵在后期的创作中不再把歌曲创作局限在社会顶端,而是走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他在生活中提取创作元素,采用简单的歌词和流畅的旋律,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歌曲的艺术情感。

(三)创新性

刘雪庵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音乐体现了音乐的创造性,他的创作理念是中西结合,但这并非不考虑中国民族音乐性的特点,反而是做到了有效的结合与创新。刘雪庵作为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向黄自先生系统地学习了西洋传统作曲理论及技法,在他后期的音乐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他以古曲《平沙落雁》创作的钢琴曲《飞雁》就是他在中国民族五声调性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西洋音乐的创作元素,他善于挖掘民族音乐的特色,并把这些具有民族元素的音乐融入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因为从小学习了昆曲,他大胆地把中国戏曲音乐加以改编,让它转换成更具有民族音调的钢琴语言,如钢琴独奏曲《中国组曲》,这首组曲由《头场大闹》、《傀儡舞踊》、《西楼怀远》、《少年中国进行曲》四首曲子组成,这四首曲子在风格特点上都是采用了经过加工变化的中国民间器乐曲演奏形式。从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三、结语

刘雪庵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发展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的名声不如冼星海、聂耳、贺绿汀那样显赫,但是他创作了大量符合时代背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爱国歌曲,为中国的音乐发展以及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刘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值得称颂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面,他用他坚贞不屈对中华民族的爱和对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留给我们后辈学者一大批宝贵的音乐艺术作品,在当代的歌曲创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本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种价值观。他不但是一位富有民族正义感的民族音乐家,也是一位为新时代音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楷模。但是刘雪庵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在音乐道路上遭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批判,以致于他的音乐作品和学术成就没有获得重视。如今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他的歌曲作品以及他为中国音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让更多的学者认识这位值得我们大家铭记的,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家。

[1]孙晓芬,苏青.刘雪庵与他创作的抗战歌曲[J].民国春秋,1995(06).

[2]李淑琴.刘雪庵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综述[J].中国音乐季刊,2006(2).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李毓辉(1978—),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抗战民族创作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创作随笔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