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042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

2017-03-16 00:54韦冠京梁伶曹存巍郑冬燕林冰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念珠菌

韦冠京 梁伶 曹存巍 郑冬燕 林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 530021)

·论著·

10 042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

韦冠京 梁伶 曹存巍 郑冬燕 林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 530021)

目的 了解本地区真菌病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 对2009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均阳性的10 042例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 042例患者中足癣2 793例 (27.81%),甲真菌病1 883例 (18.75%),体癣1 238例 (12.32%),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1 232例 (12.27%),花斑糠疹1 170例 (11.65%),股癣1 124例 (11.19%),皮肤念珠菌病291例 (2.90%),手癣182例 (1.82%),头癣129例 (1.28%)。10 042株致病菌中前3位分别红色毛癣菌2 511株 (25.00%),糠秕马拉色菌2 402株 (23.92%),念珠菌属2 373株 (23.63%)。不同性别、年龄段以及季节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及其病原菌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足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但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总体流行趋势与全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浅部真菌病;红色毛癣菌;念珠菌

浅部真菌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其分布和致病菌因地域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生活习性不同而有所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其致病谱也处于动态改变中。为了解南宁地区近5 a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我们对就诊于我科门诊的10 042例浅部真菌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及致病菌种的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2009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经临床证实和真菌培养鉴定为浅部真菌病的10 042例患者,其中男性5 763例,女性4 279例,男女比例1.35∶1。年龄最小的15 d,最大的94岁。

1.2 真菌学检查

取材 选取患者病变部位如皮屑、甲、毛发及分泌物等。真菌镜检:将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10%KOH,覆盖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到菌丝或孢子为阳性。

真菌培养 将皮屑、甲、毛发及分泌物等接种于含氯霉素及放线菌酮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27℃培养2周。疑似花斑糠疹的患者,将标本接种于含脂质类培养基中,置37℃培养3~5 d。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生长速度、分生孢子的形态及菌丝特征等进行初步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及资料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布 (见表1)

表1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分布 (例)

注:其他皮肤癣菌包括鸡禽小孢子菌4株,麦格毛癣菌3株,奥杜盎小孢子菌2株,猪小孢子菌1株,许兰毛癣菌1株;其他致病酵母包括红酵母158株,地霉菌55株,毛孢子菌30株,黑酵母4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株;其他致病真菌包括青霉232株,暗色真菌167株,镰刀菌64株,接合菌35株,木霉17株,金孢子菌10株,短梗霉9株,黑孢子菌4株,奔马指霉、尖端赛多孢子菌、拟青霉各2株

2.2 患者性别与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关系

10 042例病例中男性5 763例,女性4 279例,男女比例1.35∶1。男性组与女性组在多个部位的感染及部分病原菌感染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体癣、股癣、皮肤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最大者为股癣,男性1 003例 (89.23%),女性121例 (10.77%);其余依次为皮肤念珠菌病,男性253例 (88.46%),女性33例 (11.54%);体癣男性819例 (66.16%),女性419例 (33.84%);花斑糠疹男性732例 (62.56%),女性438例 (37.44%)。而甲真菌病与足癣的发病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其中甲真菌病女性1 105例 (58.68%),男性778例 (41.32%);足癣女性1 508例 (53.99%),男性1 285例 (46.01%)。头癣、手癣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男性组与女性组的发病无明显差异。病原真菌中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的感染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红色毛癣菌男性1 518株 (60.45%),女性993株 (39.55%),马拉色菌男性1 457株 (60.66%),女性945株 (39.34%)(见表2~3)。

表2 浅部真菌病与性别的关系

2.3 患者年龄与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的关系

10 0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5 d,最大的94岁。按10 a为组距划分为7个年龄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及其病原真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浅部真菌病的各年龄段发病情况:0~10岁786人 (7.83%),11~20岁1 670人 (16.63%),21~30岁3 095人 (30.82%),31~40岁2 028人 (20.20%),41~50岁1 193人 (11.88%),51~60岁656人 (6.53%),61岁以上614人 (6.11%)。大多在21~30岁年龄段达到高峰,例如体癣在该年龄段发病例数为345例,占总数的27.87%,甲真菌病528例 (28.04%),花斑糠疹424例 (36.24%),股癣为403例 (35.85%),之后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见表4)。而头癣的发病高峰前移,在0~10岁年龄段,共101例 (78.29%),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11~20岁14人 (10.85%),21~30岁2人 (1.55%),31~40岁4人 (3.10%),41~50岁4人 (3.10%),51~60岁1人 (0.78%),61以上3人 (2.32%)。皮肤念珠菌病发病高峰集中在0~10岁及21~30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30.58%和25.09%。真菌的分离株数大体趋势也是先上升后下降,大多数也是在21~30岁年龄段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如红色毛癣菌在该年龄段的检出例数为805例 (32.12%),马拉色菌964例 (39.41%)。而犬小孢子菌主要感染10岁以下儿童,该年龄段检出人数16人 (72.73%)(见表4~5)。

表3 性别与致病真菌的关系

2.4 季节与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春夏季与秋冬季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及其病原菌的感染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气温较高的春季 (3~5月)和夏季 (6~8月)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数量和病原菌的分离株数均高于气温较低的秋季 (9~11月)和冬季 (12~2月)。符合浅部真菌生长和繁殖的规律。其中,浅部真菌病中的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春夏季高发,而甲真菌病的发病率春夏季与秋冬季差别不大。致病菌中的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及念珠菌春夏季的感染率也是明显高于秋冬季 (见表6~7)。

表4 浅部真菌病与年龄的关系

表5 浅部真菌病菌种与年龄的关系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的分布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近十多年来,国内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发现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发生了变化。吴绍熙等[1]于1986年、1996年、2006年3个时间段对全国25个省市,34家单位按统一方法培养的致病真菌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浅部真菌病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居首位,但其与念珠菌和霉菌的比率正逐渐降低。全国多个地区学者[1-7]的报道与吴绍熙等类似。近20 a间南宁地区缺乏类似的调查研究。因此,了解本地区真菌菌种结构的变化、分布特点及与疾病关系,对临床开展防治真菌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6 不同季节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

表7 春夏季与秋冬季菌株的分离情况

本研究显示,足癣是本地区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共2 793例,占27.81%,这可能与本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及患者穿不透气鞋袜有关,也可能与足部的解剖生理有关:①足部角质层厚,且真菌的嗜角质性。②足部多汗,导致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另外出汗使局部pH值呈中性或偏碱性变,利于真菌的生长和侵入。③足部无皮脂腺,因而无游离脂肪酸形成,不能抑制真菌生长。④足部易受摩擦和易外伤,利于真菌的入侵。这些因素促使足部的感染机会增加[8]。

从致病菌的感染率情况看,红色毛癣菌居首位,但与本地区潘乐泉等[9]、姚翠莉等[10]的研究相比较,其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念珠菌等酵母菌的比例则逐渐上升。与全国多个地区学者[1-6]报道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南宁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有关。

头癣分离出的致病菌种类较前明显增多,共分离出14种致病菌,与本地区之前的研究比较,潘乐泉等[9]仅分离出断发毛癣菌及堇色毛癣菌2种,姚翠莉等[10]分离出须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孢子菌4种明显增多。而本调查第1次分离出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共22株,可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饲养热也逐渐升温,猫和犬是犬小孢子菌的主要携带者,有利于该病原菌的传播。另外,以往头癣患者中很少分离出念珠菌,本次共分离出11株。分析其原因:①本次调查头癣的样本例数较大,共129例,而潘乐泉和姚翠莉等人的样本分别为12例和28例。②随着环境和社会因素的改变,本地区头癣的致病原因变得更加复杂。

本研究1 883例甲真菌病的致病菌中酵母菌居首位,共760株,占40.36%,皮肤癣菌716株,占38.03%,曲霉174株,占9.24%,其他条件致病菌212株,占11.26%,与广州尹颂超[11]及汕头方小娴[12]的结果类似,表明广东与广西华南南部地理位置大致相同,致病菌种亦十分近似。我国北方地区和华南北部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均以皮肤癣菌为主,其中以红色毛癣菌最为常见,并且随着地理位置向南移皮肤癣菌尽管仍为甲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但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酵母菌的比例则有所上升,这可能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13]。与本地区与之前严煜林[14]的研究比较发现,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仍是以酵母感染为主,其次是皮肤癣菌,只是皮肤癣菌感染中红色毛癣菌已占据首位,须毛癣菌居次位。表明近5 a南宁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无明显变化。

男性患者的总体发病率高于女性,具体为体、股癣、花斑糠疹、皮肤念珠菌病 (生殖器念珠菌病170例,占65.89%,且其发病高峰集中在21~30岁年龄段,其次为念珠菌性擦烂88例,占34.11%)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P<0.01),分析原因:①与男性汗腺分泌旺盛、外生殖器解剖特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及不注重卫生等因素有关。②21~30岁的年青人性生活较活跃。③也可能与部分女性患者分流至妇产科门诊就诊有关。而甲真菌病、足癣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P<0.01)分析原因:①女性喜欢美甲、穿尖头鞋、高跟鞋,容易导致甲的损伤。②女性长期从事各种家务劳动,易导致足部潮湿,增加真菌感染机会。③女性更注重甲真菌病对自身及家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诊更积极[15]。

本次研究显示南宁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高峰在21~30岁年龄段。其中11~20岁年龄段、21~30岁年龄段和31~40岁年龄段三个年龄段占总数的67.65%。说明了中青年是浅部真菌病的高发人群。可能与中青年是各种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及就医意识较高有关。而头癣的发病高峰在0~10岁年龄段,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与儿童毛发结构的特殊性有关,如毛小皮的层数、厚薄、排列紧密与成人不同,头部皮脂腺不发达,局部皮肤缺乏游离脂肪酸,同时也与该年龄段儿童多在幼儿园及小学集体生活,户外活动多,喜爱与猫、犬、兔等接触有关[16]。另外,儿童头部卫生条件较成年人差也是易被真菌感染原因之一。

春夏季节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数量和病原菌的分离株数均高于秋冬季节。尤其是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而甲真菌病的发病受季节的影响不大。病原菌中皮肤癣菌及酵母春夏季节的检出率也是明显高于秋冬季节。其原因可能是:南宁地区地处亚热带,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易导致局部出汗多,卫生条件差,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每年的春节长假多集中在冬季的1、2月份,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患者不愿此时就医,可能是冬季患者就诊率低的影响因素之一。

综上,南宁地区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流行趋势,但具备自身特点。

[1] 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中国致病皮肤真菌流行病学研究-1986、1996、2006[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3):144-147.

[2] 冉玉平,刘德操,李志玉,等.1981年至1997年10982例皮肤真菌病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36.

[3] 金学洙,刘兵,李秋福,等.吉林省15年浅部真菌病病种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18-20.

[4] 胡晓莉,郑舜华,田丹,等.上海浦东新区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6):342-345.

[5] 熊亚,周村建,李芹阶,等.重庆地区2135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病原学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1):711-713.

[6] 王迎林,陆祖萍,项彤,等.宁波地区浅部真菌病3637例致病菌的病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0):900-901.

[7] 黄云莉,吕昭萍,李红宾,等.昆明地区20年浅部真菌病菌种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373.

[8] 王志宇.手足癣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63-65.

[9] 潘乐泉,李菊裳,姚翠莉,等.南宁地区所见皮肤真菌病病原菌分离初步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1983,16(2):119-120.

[10] 姚翠莉,李菊裳,潘健,等.南宁地区12年皮肤真菌病病原菌报告[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12(1):143-144.

[11] 尹颂超,张云青,谭永芳,等.805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8(4):214-216.

[12] 方小娴,廖胡君,方苗,等.皮肤科门诊患者5518例浅部真菌感染情况及菌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0):1016-1020.

[13] 余进,李若瑜.国内甲真菌病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1):63-64.

[14] 严煜林,刘晓军,梁伶,等.广西南宁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的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2):113-114.

[15] 刘春玲,刘方,张迪,等.1229例甲真菌病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295-297.

[16] 李美荣,尹颂超,黄怀球,等.广州地区70例儿童头癣病原学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3):155-158.

[本文编辑] 王 飞

Analysis of superficial mycosis and pathogensin 10 042 cases

WEI Guan-jing,LIANG Ling,CAO Cun-wei,ZHENG Dong-yan,LIN Bing

(DepartmentofDermatology,FirstAffiliatedHospital,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predisposing factors,and pathogens of fungal diseases in Nanning,Guangxi region and improve the clinician's understanding of fungal infections.Methods From July 2009 to July 2014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10 042 cases of fungal infections were confirmed by clinical features an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s.Then data were further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6.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s Among 10 042 cases,the maximum was tinea pedis (2 793 cases,27.81%),followed by 1 883 (18.75%) cases of onychomycosis,1 238 cases (12.32%) of tinea corporis,1 232 cases (12.27%) ofMalasseziafolliculitis,1 170 cases of tinea versicolor,1 124 cases (11.65%) of tinea cruris,291 cases (2.90%) of cutaneous candidiasis,182 cases of tinea manus (1.82%),129 cases (1.28%) of tinea capitis.Distribution of strains including 2 511 (25.00%) strains ofTrichophytonrubrum,2 402 (23.92%) strains ofMalassezia,2 373 (23.63%) strains ofCandida.Superficial mycoses and the isolates varied with gender,ages,and seasons.Conclusion The predominant superficial mycosis was tinea pedis,and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wasTrichophytonrubrum.ButCandidainfection had grown significantly,this epidemic trend was similar to most parts of our country and had its own characterics.

superficial mycoses;Trichophytonrubrum;yeast

韦冠京,男 (壮族),硕士,主治医师.E-mail:641634540@qq.com

梁伶,E-mail:gxmull@163.com

R 756

A

1673-3827(2017)12-0023-06

2016-09-01

猜你喜欢
浅部真菌病念珠菌
更 正 声 明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血培养分离出21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77例儿童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