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秋声诉秋心

2017-03-16 08:49
美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秋声豆花词人

十月,我在江南,恰逢“一夜秋风豆花雨,轻黄浅紫满地香”的时节。细雨如尘,桂香袭裾,触目为山水秀色,适鼻有破禅秋香。只是汽车往来不绝,马达聒耳,遂想起蒋捷的《声声慢》,那词里还保存了未被现代文明搅扰的秋声。

古人所居并非高楼大厦,也不会出门即见通衢大道,在深巷里、短墙边、小院中、幽窗下,听来的秋声格外真切些。属于古人的秋夜是寂静的,寂静才会养出敏锐的耳朵,故能听见若许秋声——一首《声声慢》,以铺陈之笔写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军营马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这十种声音渐次入耳,引动蒋捷的愁绪万端;词人的孤独、怀念、失意以及难言的痛苦,也都融入了这秋夜里天地间无处不在的秋声中。

想那时,秋已深浓,比杜牧所言“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还要更晚些。天暗得越来越早,幽邃的巷子里,黄昏到来似乎就恍惚一瞬间,夜凉如水,侵人肌肤,黄花灿灿,煞是明艳,窗牖薄透的纱上,还映着垂枝上的红叶一两枚。“黄花”和“红叶”色彩相映,如果以“碧云天”为背景,当是明丽可人的,而在幽巷中低窗前,由一个寂寞者看来,璀璨之色也着上几许深秋的黯淡与孤独,词人百无聊赖,倚窗静听,便有秋声袭来,带着一片凄凉,秋心(愁)就此无处安放。

飒然而至的当然先是风声,雨声。在江南,“风是桂花风,雨是豆花雨”。《荆楚岁时记》有言:“八月雨,谓之豆花雨。”为何以“豆花”名“雨”,说法不一,只是豆花雨至,挟着江南秋天特有的清冷寂寥,总有几分凄凉愁苦,“豆花雨绿叶萧条”(白朴《梧桐雨》),“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轻阴”(吴元可《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即是明证。雨声淅沥,而风声更添萧索,风里犹有桂花的甜香,窗前红叶摇曳,穿过萧疏枝叶的风声细碎,却不免让人心惊。秋窗之下,独自欹枕闻风雨之声,当真有“黯然销魂”之意。风雨渐息,微月隐现于云间,秋夜如水,长夜耿耿,多情而多思的词人不能入梦,他在孤枕之上,数尽了夜里五更的二十五点报更声。多少次,他劝慰自己:且去梦乡,享那一夕黑甜吧。却每每于睡意朦胧时更声传来,每一点落在心底的更声,都像是雨点,打湿了心灵,瞬间让他清醒。更声传来之处,当是华丽嶕峣的高楼,为何那重重门户竟关不住这疏疏更声,偏偏让它们一次次叫醒欲睡的耳朵?偏偏让人在更声中深感时间如水般逝去呢?孤寂中细数时间流过当真让人倦怠。夜本可以遮掩白天的种种不堪,给人以安宁与慰藉,一夜更声却让人心灵不能安息。

秋夜,适于枕上流浪,也适于怀想。怀想一段往事,怀想一个故人,生命里的温存恰如衾枕的绵。被更声揉弄得疲倦的词人恍惚中听得玉佩玲珑之声,刹那间心生欣喜,某位老友似乎正走来。但心中的火花因词人陡然的清醒而熄灭:故人早已远离,那熟悉的玉佩只存在记忆里,风里传来的不过是檐底风铃声,声几似,情味则远矣!

这个秋夜,就在风声中的凄凉、更深的失落与风铃声的孤独中慢慢捱过了。月色也渐渐从窗棂上消失。忽然,角声呜咽,笳声苍凉,破空而至,穿巷入室,直直敲击词人的耳膜,身在哪里?家在何处?此地是温柔水乡,还是塞上营地?蒋捷隐居太湖竹山,清晨本应听到欸乃桨声、渔人相呼之声。而此时却是角声,笳声,连同军营人呼马嘶之声,——元军铁骑已然踏破山河,处处皆有“怅秋风,连营画角”(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之声,这怎么不让人心痛魂惊!在南宋未亡之前,姜夔作《扬州慢》,词中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之句,已有故国之思、兴亡之感、黍离之悲,而蒋捷此处写“角声”“笳声”, 看似不过写耳闻之声,以他遗民自守不肯出山的心志来看,声声都有沉重难抑的亡国之哀、孤臣之痛。易代亡国之恸总是难消难解。

朝代更迭,生活却在继续。砧声、蛩声、雁声,总与故国亲人旧友有关,而带了几许温情。最贴近人情的,当是“砧声”。古人制衣,必先捶捣,使之柔软熨帖。妇人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敲捶。在寒冬将临前的秋夜,“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成为必有的秋声。有人说“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思念、期盼、关怀、欢爱、伤感,种种情思蕴蓄其中。蒋捷所闻“砧声”却是彻夜不绝,听着单调又缠绵的砧声,他可以想见,邻家灯光闪烁了一夜,妇人的温柔都被捶打进贴人肌肤的冬衣里,这样的砧声也给词人以安慰——无论怎样天地翻覆,人间深情还在。

只是,“蛩声”依旧幽苦。“蟋蟀在堂,岁聿其暮”(《诗经·唐风》),夏天里在旷野上欢唱的蟋蟀,进入秋天,“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声音变得低切、细碎、凄切。这低吟的蛩声总让人叹息春秋代序时光如梭,让人感怀人生忧苦,亦让天涯倦客生出怀乡之思与羁旅之愁。蛩声彻夜至晓,呢呢哝哝,不曾暂歇。“虫声泣露惊秋枕”(秦观《菩萨蛮》),枕上人听来,蛩声全是倾诉着愁情。词人将自己斩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愁思,此际都赋予了草虫,让它尽情诉说“秋心”。

“砧声”“蛩声” 都是古诗词中特别能引动人思乡怀人的。蒋捷失去故国,虽有竹山可以隐居安身,但终究是无家无国的漂泊者。身世飘零者想听怕听的还有云中“雁声”。“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令狐楚《九日言怀》)里“雁声”是已至老境、辗转他乡的失意者的心声;“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里“雁声”是生逢乱世、思乡不得归者的悲音,而蒋捷满心愁思任由蛩声吟出,却怎么也唱不尽,诉不完,于是,他突发奇想,将一半倾诉不尽的哀苦将交付雁声。大雁穿云掠空,也把对故园的思恋与对故人的怀念都带到了更高更远处,词人的苦闷也在天地间织起密密的网,将自己牢笼住,挣不脱,冲不破,世界满是哀苦秋声……

言及文学里的秋声,最为人深知的当是欧阳修的《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口中吟诵这些句子,立刻有毛发悚然、肌骨被砭的栗冽之感。53歲的欧阳子,历经宦海浮沉,人事波折,听闻摧败零落草木的秋声,慨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一篇《秋声赋》,最后归为一声叹息。

蒋捷的《声声慢》亦可视为心怀兴亡之感的遗民孤臣的叹息,这声声叹息里,有他深婉真挚的“词心”。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从“豆雨声”到“雁声”,十种秋声原本无情,但在心怀愁苦者听来,却总是凄凉意。这秋声里有年华流逝的伤感叹惋,有故国覆亡的悲恸,有思乡怀人的落寞与只影漂泊的痛苦,种种“万不得已”不可消解的愁苦凝为词心。“填词要有天资,有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亦无词心。”(况周颐)蒋捷天资过人,曾中进士,学历超人,又经兴亡,抱节终身,词心自具。蒋竹山之词大半秾丽,而此首《声声慢》却浓郁低徊,几近苍凉。

叶嘉莹《论李煜词》说:“真情无改是词心。”蒋捷以精粹如水晶的词心,写无处不在的秋声,倾诉时时使灵魂不得安稳的秋心。我在秋天里想起它,于人声车声喧嚣之外,似有词句轻叩我额头,挑起琉璃一般的回音。

猜你喜欢
秋声豆花词人
蚕豆花
孤馆寒窗夜无寐
秋声
冷月无声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林逋梅妻鹤子
媳妇跳井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