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莉 (解放军政治学院 710000)
陈雨薇 (西北大学图书馆 710127)
马光华 (西北大学图书馆 710127)
李玉芳 (青海省民族歌舞团 810000)
富 爽 (西安外事学院医疗系 710000)
抗战时期,党的文艺事业与军队政治工作建设:拂晓剧团
王文莉 (解放军政治学院 710000)
陈雨薇 (西北大学图书馆 710127)
马光华 (西北大学图书馆 710127)
李玉芳 (青海省民族歌舞团 810000)
富 爽 (西安外事学院医疗系 710000)
新四军拂晓剧团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鄂豫皖苏及“黄泛区”的一支我军的文艺团体,它在鼓舞全国军民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其创作并演出的作品雅俗共赏、体现抗战文化、军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建设之硕果;在其前身的红军时期的文艺宣传队及工作,也起到了“提高战斗力”等作用。笔者且认为:新四军拂晓剧团且为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的前身,或者说是重要组成部分。
拂晓剧团;文艺事业建设;军队政治工作;彭雪枫;抗战文化;丁零舞;红色娘子军
2015年,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第七十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共合作的、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撰写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拂晓剧团》,以献给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甚至付出生命的先辈们。
拂晓剧团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为河南省南阳地区确山竹沟镇,创建人为新四军优秀指挥员彭雪枫同志。“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流行着这样的话:彭师长,有三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个拂晓报。”
据一位同学的母亲——在安徽省参加新四军拂晓剧团的一位老文艺兵追忆说:拂晓剧团成立后,主要跟随新四军主力部队与日寇及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等迂回战斗、宣传在“黄泛区”、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淮北、皖北)、江苏省大部地区,——此乃也是我军游击战争的一个真实体现。同学母亲还说: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曾在此剧团有过短暂的文艺兵经历,之后去了另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
文化艺术工作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新四军指挥员,彭雪枫同志既有军事才能,还有政治文化素养,因此成立了《拂晓剧团》,作为鼓舞鄂豫皖苏人民和新四军指战员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文化宣传工具,“雪枫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著名的军政双全、文武兼备的‘俊才’。……他反对单纯军事观点,他认为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光靠打仗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思想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他还把‘拂晓剧团’看作有力的宣传群众的工具,时常给以关心指导。”“雪枫同志……,他很重视部队中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于是建立了‘拂晓剧团’。”
上述这些文献说明了以下几点:
1.彭雪枫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创立了新四军《拂晓剧团》
2.彭雪枫同志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文化素养,创立《拂晓剧团》是为了鼓舞全国军民抗战的决心。
3.军队文艺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文化宣传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拂晓剧团的建立,也体现了彭雪枫“文化建设”思想。
《拂晓剧团》创立于抗日战争初期,时间应在1938年6月“黄河被炸堤坝”之前——因为那时他们已在河南省及平原省(含现河南焦作、安阳、河北邯郸、山东菏泽等地)等多处进行文艺演出——曾听父辈及老家人讲,该剧团在蒋介石扒黄河之前,曾在我们家乡——黄河以北、太行山脚下的平原省焦作地区(现划河南省)进行过文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街头歌舞剧《放下你的鞭子》:一位女战士装扮成卖艺人在街头悲愤的歌唱:
“高粱叶子清又清,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九月十八又来临,东北各地起了义勇军,打击日伪军,……
攻城夺路真英勇……”
唱着、唱着就倒下了(因没有吃饭),这时老板举起鞭子抽打唱歌的女子……忽然有一人站出来,怒吼道:“放下你的鞭子”……该情景在电影《大河奔流》中,新四军女战士宋敏(李秀明扮演)演出了唱歌的女子,……其它影视剧中也多有展现——它是宣传抗日的剧作。
刘敏将军所编文献认为:“《拂晓剧团》最初是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剧团,成立于1938年11月。”
地点为:河南省南阳地区(彭雪枫的家乡)之确山竹沟镇。
《拂晓剧团》中,女兵编制约占百分之七十。他们基本上是边打仗、边生产、边演出的——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还是宣传队。
《拂晓剧团》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战斗宣传在“黄泛区”及鄂豫皖苏区的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据我同学的母亲——一位新四军“拂晓剧团”的老战士曾讲过:抗战初期,他们深入老百姓的村庄,教唱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等,后又编写创作了歌曲《骑兵团之歌》、歌舞《山那边啊,好地方》等,以鼓舞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编写并演出了美丽而动人的舞蹈《窗花舞》,……根据真实情况编写并演出了话剧《丈夫去当兵》——原名《谁去参军打鬼子,我就嫁给谁》,剧情简单如下:一位“村花”,有许多个追求者,她提出了条件:日本鬼子已打到了家门口,谁去参加新四军打鬼子,我就嫁给谁,终于有三位年轻人参加了新四军去打鬼子,而这位“村花”最终选择了(订婚)第一个报名参加新四军的青年人……。该剧的演出,鼓舞了不少青年都去参军打鬼子了。
其中还有最著名的《流亡三部曲》是新四军拂晓剧团的拿手曲目,请看下面一段文艺作品的描写:
“人群中间空出了一块圆场地,二十多个新四军战士站成三排,最前头一排全是女兵,……最前面站着一个女兵,……只见她麻利的向观众敬一个礼,清了清喉咙便唱了起来,她先唱的是《流亡三部曲》的第一部《离家》……
谁使我们流浪?
谁使我们逃亡?
谁使我们国土沦丧?
谁使我们民族灭亡?
歌中的四句问话又使顾琪清醒过来,她噙着泪水,紧咬嘴唇,看看唱歌的女兵,感情完全和歌声融合在一起了。……,哥哥当了新四军,我也要当新四军,就像这些大姐姐一样,当女兵。对,当女兵去!”
上述这段描写,真实体现出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感召力——“我(顾琪)也要当新四军,……当女兵去!”
1938年6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日军西进,在河南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的确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进,但在另一方面,造成了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个县的约一千万百姓遭了秧,出现了“黄泛区”,许多百姓向西逃向了陕西等地,向南逃向了湖北等地,向北越过黄河,逃向了平原省等地……有些百姓已无法转移,他们就在芦苇荡和“水窝子”里、高坡地等艰难的生活着!这时,彭雪枫命令“拂晓剧团”的演员们前去“黄泛区”乘着小船为那里的灾民巡回演出,鼓舞他们生活下去的信心……并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向灾民们宣传:只有打走日本鬼子,他们才能回到家乡的土地上,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在此文艺宣传和感召下,不少灾民、难民的青年男女参加了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或者为新四军的抗战出力,抢劫日本鬼子的运粮船等……上述这些在电影《大河奔流》及小说《黄河东流去》中有所反映。
“拂晓剧团”的创作、编剧及演出,题材及作品,可谓雅俗共赏、多元文化并存:
⑴ 既有抗战文化的表现——宣传抗战的节目,
如:歌曲《在太行山上》《九一八小调》《义勇军进行曲》、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舞蹈《莲花舞》、歌舞《骑兵团之歌》……
⑵ 还有适合当地民俗文化的、百姓易于接受的作品,如:话剧《丈夫去当兵》、淮北地方剧《良女劝母》:其中,母亲(婆婆)唱道:
老娘我今年五十八,
儿子参军离了家。
女儿成了心头肉,
气的是媳妇不听话。
成天参加妇救会,
经常在外不归家。
三从四德她不遵,
……
老娘我要好好教训她……
⑶有展示军事文化题材的舞蹈《暴风雨来了》……,歌舞《骑兵团之歌》、《山那边啊好风光》、《豫皖苏——我们战士的第二故乡》:
豫皖苏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
我们热爱豫皖苏,
我们永远战斗在家乡。
涡河岸边,淮水两旁,
我们队伍浩荡,军旗飘扬。
其中,歌舞——《山那边啊好风光》,也有称:《山那边啊好地方》,并且关于词作者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我国著名女作家、新四军老战士、《百合花》的作者、上海作家协会的茹志鹃所作,但据检索考证:茹志鹃于1944年参加新四军,而我同学的母亲说:该歌舞在她刚刚参加新四军拂晓剧团的1938年已广为流传于抗日根据地——此为另一种说法。笔者分析认为:该歌舞应创作于38年或之前,只是茹志鹃进行了修改,……。叔叔曾回忆说: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铜川煤矿(父亲当时在煤矿搞地下工作)也看过此歌舞,领舞者为赵公芳......《山那边啊好地方》
山那边啊好地方(风光)
富人穷人都一样,
抗战建设人人忙,
姑娘也能把兵当。
动人的合唱歌曲及美丽的舞蹈合在一起,吸引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艺术的感染力使他们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⑷ 还有我国的现代话剧名作《日出》,剧中,陈白露的形象由新四军的军中之花梅怡(电视剧《新四军》中的梅青)扮演……据说,排此剧时,是因为彭雪枫的恋爱者林颖从彭处借了新出版的该话剧本,阅读后而排演了此剧……。此剧在江苏半城演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连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都说道:共产党的拂晓剧团不光能搞“赤色宣传”,还能演出像《日出》这样名家所创作的高雅的剧目来!
上述这些,可从文艺作品《拂晓》中的一段描写来论证:“‘找我们有啥事?’林云问道。‘哎呀,你们还不知道?今天晚上拂晓剧团要演《日出》,许多人要求先演一场《良女劝母》。可是拂晓剧团已经化好妆了,抽不出人来。彭师长说(抗大——笔者注)四分校有几个人能演,就找到你们了……’白香云跑得脸红红的……顾琪、林云这时才看出,……”[6]p350-351
⑸ 最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引进并演出西方文化的作品:《钦差大臣》《货郎与小姐》等——此乃拂晓剧团的一大胆创新与尝试……。尤其是,彭雪枫带着拂晓剧团女战士白欣等到了江苏省某教堂看到了正在唱“颂歌”的修女们,对白欣说:看她们唱的多么动听,分低声部、高声部等,我们拂晓剧团也不能光合唱,也要分成低声部、高声部、齐唱、伴唱等,这样更加增强我们拂晓剧团的艺术修养……,此情景在电视剧《彭雪枫》中有所反映。
上述五点也是彭雪枫多元文化思想的反映及拂晓剧团多元文化的体现。
写至此时,我们情不由衷地追忆起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之文艺团体的前身——红军时期的文艺宣传队!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歌舞:
《双双草鞋送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
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歌舞:
《军民团结打敌人》
万泉河水清又清,
我编斗笠送红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打敌人!
……
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给童年时代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舞美”印象!尤其是《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和连长的扮演者:薛菁华和冯英,她们优美的舞姿,至今记忆犹新!
再请看当事人的回忆文献:
首先请看分管武汉军区“胜利歌舞团”的副政委、红军时期任红1军团政治部文化娱乐科科长的潘振武将军的回忆:
“我常常想起红一军团的宣传队,尤其是在建军节。……列宁室,这是宣传队在连队的重要工作场地。……操课之余,就在这里唱歌,排戏、跳舞、讲故事、讲笑话、猜谜语……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
“舞蹈,在当时也有很多花样。有自己创作的丁零舞、机器舞、儿童舞,有苏联的乌克兰舞、红军舞、海军舞等等。至于歌曲、山歌、小调,那就更丰富了。随处都有创作,而且流传很广。”
再请看原海南岛琼会县妇联主任、红军时期任“红色娘子军连”连长的冯增敏的回忆文献:
“一九三〇年四月,中共琼崖特委会召开了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实行土地革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根据琼崖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扩大红军的决定和师部的指示,乐万县委和第三团联合号召妇女参加红军,准备组织一个女兵连,名字就叫‘娘子军连’。……党的召唤,王文明同志和我哥哥的教导,使我毅然决定参加娘子军去!……红色娘子军连成立了,我被任命为连长,指导员是王时香同志。全连共有一百二十人,……这群姑娘们又成了宣传员,全连吹着军号……到街头表演,访问群众。……街头演出的内容大都是地主欺压农民的故事。我个子长得高,常演大地主,谢式梅是个矮胖子,常演地主婆。……我们的宣传也像一九三一年的春天一样,到处开放着鲜花。团部和师部常常表扬我们,说我们是一支活跃的宣传队!”
请看以上照片,“海南岛的女赤卫队”为“红色娘子军连”的前身。
上述回忆文献已对红军时期的文艺工作作了论述。
笔者还曾听同学之父:胡炳云将军讲过,红军时期,许多伤员在轻伤治疗及做手术时,因药品奇缺,多不用麻药,这时,几位红军女文艺战士在他们身边唱歌、跳舞,常常使他们忘记了疼痛……
上述回忆文献及胡将军所讲故事,均说明:我军的文艺团体及其文艺节目,始终是精神食粮,它可提高战斗力!
新四军拂晓剧团是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并战斗于鄂豫皖苏数省区的一支坚强的、富有感召力的文艺团体,是我党文化艺术工作及军队政治宣传工作建设的一个杰作。她们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用多元文化形式进行宣传与鼓动,增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此乃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红军时期的宣传队为全体指战员及红区人民,抗击敌人、战胜苦难也起到了“精神食粮”“提高战斗力”的作用!笔者且认为:“新四军拂晓剧团”与“八路军抗敌剧社”、丁玲及王骆宾、罗姗参加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等及其之前的“红军宣传队”“红色娘子军歌舞队”均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的前身,或者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乃笔者之观点。
[1]杨居人 拂晓报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2
[2]《忆彭雪枫同志 》编辑组,忆彭雪枫同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10.
[3]张震,我的良师益友彭雪枫同志,红旗飘飘 第五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
[4]刘敏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M]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1年5月
[5]耿耿 拂晓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
[6]耿耿 拂晓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
[7]潘振武,忆红一军团宣传队——星火燎原第二集{M}P161-166.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9月。
[8]冯增敏 红色娘子军——星火燎原第二集{M}P420-424.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9月.
马光华,1960年出生,西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书籍3部,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