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李瑶++夏文建++陈先茂++罗奇祥
摘要 本文簡要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遵循的4项技术原则,进而对江西省循环农业的四大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今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出了9条建议:①加强循环农业重要性、必要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循环农业;②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③充分利用江西省丰富的光、温、水、土资源,挖掘种植潜力,调整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④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⑤大力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或通过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加工有机肥再还田,实现农田有机质良性循环;⑥进一步完善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牧良性结合、种养殖业双赢;⑦大力扶持牧草种植,促进草食畜禽产业发展;⑧以循环理念带动生态旅游、庭院经济发展;⑨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支撑。
关键词 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58-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WANG Ping LI Yao XIA Wen-jian CHEN Xian-mao LUO Qi-xiang *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Red Soil Improvement,Nanchang Jiangxi 330200)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the following four technical principles,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four mode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at last summarized nin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future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①Emphasizing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circular agriculture,which guide the peasants and grass-root cadr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production spontaneously.②Vigorously support the large breeding,family farms and various type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which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r agriculture.③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solar radiation,temperature,water and soil systems,which is the main means to develop planting potentiality,adjust the planting model,so as to enhance economical benefits.④Make full use of forest resources to develop under-forestry economy,share the resourc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which result the effect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recyc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⑤Make energetic efforts for straw incorporation,straw biogas fermentation,edible mushroom production,processing straw organic fertilizer and then returning to field,which realiz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organic matter in crop land.⑥Further improve methane-based model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which achieve healthy combination of farming and ranching,realize win-win between planting and feeding.⑦Vigorously support pasture growing,which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eating poultry industry.⑧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cycle,which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courtyard economy.⑨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Key words circular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uggestion;Jiangxi Province
1 循环农业概念及“4R”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新的摸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学者和广大农业工作者对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虽然阐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就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目前,比较认同的概念是:“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农业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1-2]
循环农业遵循的技术原则为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可控制化(regulation),简称“4R”原则。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农业系统外部购买性资源投入量,实现源头输入技术的科学化。再循环原则:对光、热、水等可更新资源尽量实行周年循环化、高效能化利用,发挥农田循环种植模式的潜力。再利用原则: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残留剩余的秸秆、粪便等中间资源,要尽量多级化再利用。可控化原则:对于农业系统向外界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要实现可控制化、减少污染排放。
2 江西省循环农业的基本模式与发展现状
江西省循环农业可概括为四大类,各类的发展现状如下。
2.1 种植业内部循环生产模式
2.1.1 作物立体种植模式。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复种指数高,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总结和创造了多种种植模式[3]。包括间作、套作、复种、轮作等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
水田:双季稻连作约占70%,现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73.33万hm2以上,双季稻区约1/2以上休闲越冬,其余冬季作物有绿肥、油菜、蔬菜、马铃薯等。一季稻区轮作作物有油菜、烟叶、蔬菜、大豆、花生,少数山区还生长一季再生稻。
旱地:常见种植模式有油菜—花生、棉花—油菜、油菜—甘薯,大豆—芝麻,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间作、套种、混作模式,如玉米/大豆、玉米/花生、木薯/花生、木薯/西瓜等。这种模式可以达到形态上互补、生态上互适、生理上互利、生化上互惠、效益上互赢的效果。
果园:油茶园幼林园常套作花生、红薯、绿肥、药材等,充分利用行间光、温、水、土资源,有利于防除杂草、培肥土壤、增加效益。
2.1.2 作物秸秆还田。作物秸秆生物量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营养成分,将秸秆直接还田是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投入的重要举措,也是循环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4]。江西省作物秸秆年产量为2 500万t左右,其中水稻秸秆约占90%,其他作物秸秆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红薯等[5]。秸秆利用的情况近10~20年来有较大的变化,以往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垫圈,用作饲料、燃料或大田燃烧这3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约为30%、20%、50%。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收割的普及,家庭养猪、养牛大大减少,农村能源改善,沼气逐渐普及,秸稈利用途径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还田比例有一定提升(全省平均接近40%),主要得益于部分水稻机收时可直接切碎秸秆还田和实施沃土工程腐秆剂的推广应用。二是用于沼气发酵、食用菌原料、有机肥原料、果园和经济作物覆盖等用途比例逐渐增多,这部分可视为间接还田,约占25%。三是用于工业用途。包括生物质发电,比例不足5%。四是直接燃烧比例仍占30%左右,其他秸秆直接还田比例更低,绝大部分就地燃烧。
2.1.3 冬季农业。江西省冬季农业发展有起伏,稻田冬季绿肥种植高峰期(1960—1985年)曾达到153.33万hm2以上,油菜面积也曾达到73.33万hm2以上[6]。近30年来,绿肥及油菜种植面积明显下降,现绿肥种植面积不足66.67万hm2,油菜面积也仅46.67万hm2。冬闲田面积明显扩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冬作物经济效益低或者无直接效益;二是农村劳动力减少;三是机械化水平低。但另一方面,经济作物面积有所扩大,蔬菜、马铃薯、蚕豌豆、冬季牧草(黑麦草)在一些地区有扩大之势。
2.2 种养殖业循环利用模式
江西省种养殖业发展较均衡,相互间结合较紧密,创造了许多种养业间循环利用模式,这类模式是江西省应用面最广、形式最多样、效益最显著的模式。
2.2.1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江西省是猪—沼—果模式的发祥地。20多年来发展衍生出猪—沼—稻、猪—沼—菜、猪—沼—鱼等模式。根据养殖规模,沼气工程规格可分三大类:一是户用沼气池,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效益化相配套,沼气用于生活能源,沼液、沼渣用于庭园立体种植或责任田,全省现建有户用沼气池200万户,运转较好的不足50%;二是中型沼气池,与小型猪场、联户生态猪场相配套,建设比例仅30%左右,运转程度较小型池好,但种、养业间有脱节现象,周边环境压力大;三是大型沼气池与中、大型养殖场相配套。近年来新建养殖场一般均有配套建设,有些还建有发电设施,但与周边种植业联系紧密的不多,沼液、沼渣及干粪的承载压力较大。各地也涌现出一批运转良好的典型。
万安县青稿塘养殖场是大型养殖场的先进代表。该场占地73.33 hm2,年存栏母猪400头、出栏母猪8 000头,种植各类花卉、苗木26.67 hm2,油茶40 hm2,还有鱼塘、菜地。全部栏舍标准化建设、实行雨污分离和粪尿干湿分离,粪液沼气发电用于饲料加工、栏舍取暖及职工生活用电。沼液可分流灌溉苗木、油茶、蔬菜及喂鱼,沼渣做苗木、油茶基肥,干粪销往周边种植大户,全场环境整洁,生产井井有条,苗木、油茶长势喜人,无需购买任何化肥,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南城县“金秋现代农业生态园”是家庭农场走种养结合、立体种养殖,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全园有丘陵山地36.67 hm2和水库3.33 hm2,年出栏生猪800头、山林开发杉松林20 hm2、蜜橘6.67 hm2、林下养五黑鸡1万羽、水库养鱼10 t,基本无需化肥,鸡、鱼养殖无需购买饲料。全园年收入1 100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412万元。该园成功经验就是走循环农业之路,实施山上栽树—山腰种果—果下养鸡—水旁养猪—沼液养鱼—水面养鸭的全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园区物质循环多级利用、零污染排放。
2.2.2 以食用菌为紐带的循环利用模式。食用菌是江西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果、菜后的第六大作物,年产各种鲜菇约100万 t。食用菌生产的培养料都是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牛粪等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后的菌筒又可生产优质有机肥,整个生产链是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江西省安远、黎川、宁都、九江等县都发展有相当规模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现全省通过“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形式带动数十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按每1 kg原料生产0.5 kg鲜菇计,秸秆使用量达数百万吨。
2.2.3 以种草养畜为链条的循环利用模式。江西省丘陵、山地面积大,天然草地及适宜种草的坡耕地、冬闲田多,适合发展草食畜禽如牛、羊、鹅等。近些年,随着耕牛数量大幅度减少,市场牛、羊肉走俏,一些地区规模养殖户明显增多,肉牛饲料以牧草、青贮料为主,配合啤酒厂、食品厂下脚料,牛粪又可被收购作食用菌原料,也是发展循环农业较好的模式[7]。现全省养殖年末肉牛存栏量为102万头、年末羊存栏量为 64万头、年末家禽存栏量为800万羽,种植牧草24万 hm2。
2.3 资源加工利用型模式
规模养猪厂干清粪收集的猪粪数量大,是生产高品质有机肥的重要原料。目前,全省已有许多厂家进行生产。上高县昌达养猪厂通过几年摸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用猪粪、秸秆、食用菌生产废渣按一定比例混配,接种高温发酵菌发酵,再混配高腐殖酸含量原料制成颗粒肥,肥效很好,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上高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拨专款对农民进行补贴,大大推动了肥料的推广,收到厂家、用户双赢的效果,又排解了大型养猪厂猪粪堆积的环境之忧,这种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2.4 以产业发展、园区发展多级化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以循环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正成为许多产业的共识。以南丰蜜桔为例,目前已进入稳定面积、加强管理、提高品质、深化加工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推出了一系列资源高效利用举措: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喷灌、滴管取代漫灌;②在保土沃土方面,推广坡改梯及行间套种绿肥技术,微生物松土取代中耕松土;③推广猪—沼—果生态种植,以有机肥取代无机肥;④推广枝叶粉碎还田、烂桔堆沤还田、变废为宝,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减少化肥用量;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及脱青苗木减少农药用量;⑥推广标准化栽培及免少耕技术,减少劳动用工;⑦推进果品系列加工,资源层层利用,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以上系列举措,使循环理念贯穿始终,大大提升了整个产业发展水平。江西省一批特色产业,如赣南脐橙、广昌白莲、黎川茶树菇、兴国灰鹅、宁都黄鸡、井冈蜜柚等都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特点,推出了系列循环农业举措,各地还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了产业发展。
上高县金农米业集团是专门从事稻米系列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为确保稻米收购品质,牵头成立了粮食生产合作社,联系农户数千户。合作社负责良种及农资供应,统一工厂化育苗及技术指导,稻谷以优惠价收购。厂家稻谷质量有保证,产品有信誉,农户有实惠,厂家还对稻谷加工全过程实行多级开发、精深加工,生产米糠油、糖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全厂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稻谷资源得到高效充分利用。3 存在的问题
3.1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多数农村、农户均沿用传统的种养殖业模式,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情况稍好,但对循环农业的认识仍肤浅,对我国人口多、资源匮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新闻媒介宣传乏力,缺乏好的典型报道及正面引导。
3.2 农户经营规模小,投资困难
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对购买性农资的需求,但循环农业要求经营规模大、投资额高,而目前联产责任制下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小、投资困难,而信贷门槛较高,不具备实施循环农业的基本条件。
3.3 土地闲置率高,利用不充分
稻田土壤冬闲的面积大,一些丘陵、山区存在抛荒现象,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大。
3.4 秸秆资源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各地对秸秆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差异,整体发展不平衡。利用好的地区还田比例高,秸秆利用途径多,焚烧现象较少;而另一些地区秸秆焚烧的比例仍在1/2以上。
3.5 畜禽粪污处理及利用仍存在较多问题,环境压力大
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部分规模养殖场栏舍建造及粪污处理设施不规范、不达标,粪污外排现象严重,有部分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较好,但管理不到位,未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有部分养殖场建设规划时就未充分考虑环境对处理物的生态承载力,一味追求规模导致环境压力大。另外,沼肥使用不科学、过量施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6 草食畜禽发展速度慢
江西省具备发展草食畜禽的有利条件,秸秆资源丰实,天然牧草及宜种牧草土地资源多,但草食畜禽发展规模较小、速度较慢,除能繁母牛少、牛犊源短缺、购牛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等原因外,牧草种植还遇到土地流转难、种源少、缺乏政策支持等困难,亟须破解。
3.7 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目前,国家对生态能源建设较重视,每年在户用沼气、规模猪场配套沼气建设上均有较多投资,在滴灌设施建设上也给予补贴,极大地推动了猪—沼—果模式的发展,但大型猪场干清粪后的加工仍是薄弱环节,亟须出台优惠政策对商品有机肥生产及使用给予扶持,另外,沼液沼渣服务中介系统,牧草种植,特种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突性保险等方面也均需要给予扶持。
3.8 服务体系不稳全,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循环农业是系统工程,涉及農、林、牧、副、渔各业,并与环境工程、食品加工、生态建设密切相关,需要农技服务、工程服务、农资服务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目前,这些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存在技术人员缺乏、机制不活、经费困难、运转不畅等问题。循环农业的科技支撑也有待加强,一些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要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自觉践行循环农业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只有走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之路,才能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鲜活的事例进行宣传,在农业大、中专教育及各类培训人员教材中都应融入循环农业的内容,使循环农业理念在新一代农民心中扎根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4.2 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主流组织形式。要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扩大农民经营规模,同时积极扶持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加强对产前、产中及产后全过程的指导与技术服务,密切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
4.3 充分利用江西省丰实的光、温、水、土资源,挖掘种植潜力,调整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
江西省在光、温、水、土等农业基本要素方面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种植业的潜力很大,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间混套作、轮作复种、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农田内循环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培肥地力,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石城县的经验表明,调整种植模式后,种植效益还可大幅度提高。
4.4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森林类型丰富,不同林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林下空间和适宜不同动植物生长的生态条件,可供选择的林下经济种类繁多。目前,业已形成了许多成功模式及成功技术可供借鉴,如林农、林药、林菌、林草、林禽、林蜂等模式,科学地实施这些模式,不仅不会影响森林生长,还有助于森林的抚育,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短结合、效益叠加的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延长林业产业链,促进林、农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提倡。
4.5 大力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或通过沼气、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再还田,实现农田有机质良性循环
试验表明[8-10]:如果秸秆全部还田(或至少1/2以上还田)土壤有机质能维持平衡,同时能减少10%~20%氮、磷及50%左右的钾肥用量。因此,秸秆还田对保持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地区秸秆焚烧多的原因主要是秸秆量大、难埋,同时担心秸秆分解影响稻苗生长。采用具备切碎秸秆功能的收割机配合施用腐秆剂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农机部门多组织生产此类收割机,并继续实施沃土工程优惠政策。秸秆通过沼气池与粪便同时发酵,或通过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后都能成为腐热的优质有机肥,无论施用水田、旱地或果园都很好,值得大力提倡。
4.6 进一步完善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种养殖业良性结合
4.6.1 以生态承载力为指标,规范养殖规模。家庭养猪淡出于规模养殖兴起后,一度出现种养业脱节现象,单纯追求养殖规模和效益,忽视粪污处理和利用的倾向较突出,导致面源污染加剧,环境压力增大。沼气工程的引进,解决了粪污处理的问题,但不解决沼液、沼渣的去向,仍会带来环境问题。因此,养殖规模一定要与周边生态承载力相协调。为此,建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周边能吸纳粪污处理物的山林、田地面积,一般以每1 hm2土地吸纳45~75头猪沼液、沼渣为宜,使种养业科学地有机结合,避免超负荷承载。
4.6.2 大力推广“沼气服务”中介组织,完善循环链条。沼气工程快速发展后,后续服务缺失的矛盾日趋突出,表现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后常出现“三低”,即工程运行率低、工程产气率低、工程经济效益低。户型小型联户沼气也常出现无人管护、无人进出料、无人抢修的现象。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万安县“协会领办”模式走出了一条沼气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协会按“民建、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沼气用户自愿入会,缴纳会费,协会上门检查、维修、进出料,进而扩展到沼肥配送服务,深受用户欢迎。通过这种服务,解决了沼气原料来源及运输问题,解决了故障排除及维修问题,解决了沼液、沼渣去向问题,还解决了服务人员的收益问题,使建、管、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兼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种服务模式应推广到全省各地。
4.7 大力扶持牧草种植,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江西省适宜种植牧草的土地很多,有红壤坡耕地,幼龄果园、油茶林、稻田冬闲田等。牧草种植生物量大,经畜禽食用转化性价比高,种草养畜(禽)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江西省天然草地资源产草少、质量低,难以满足规模养殖需求,所以发展草食畜禽产业,必须下大力气种好牧草。高安县裕丰农牧公司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该公司年存栏1 500头肉牛,出栏2 200头,牧草种植80 hm2,在窑装青贝宁料基础上,试验推广了裹包青贝宁、袋装微贝宁以及干草加工等草产品,年加工产品逾3 000 t,除自用外,还外销周边养殖户,走出了一条以畜带草、以草促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之路。建议各级政府参照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出台鼓励牧草种植优惠政策,培育出更多“裕丰”式企业,带动更多养殖户,促进肉牛、肉鹅产业做大做强,满足市场需求。
4.8 以循环理念带动生态旅游、庭园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农家乐是近年来旅游产业新兴的一朵奇葩,生态旅游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知识趣味性强、收费低廉为特点;农家乐以距离近、休闲味浓、品味时鲜、体验劳作为特点,广受消费者青睐。这类旅游要长盛不衰,必须贯彻循环农业理念,注意以下几点:生态适宜,山水协调;种养结合,清洁生产;水陆互促,立体种植;常(规)特(色)互补,长短结合;四季特色,品(味)赏(观赏)兼备。
4.9 健全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支撑
循环农业涉及面广、知识面宽,而农村劳动力普遍科技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健全各种服务体系显然尤为重要。这一体系包括农技服务(技术推广、示范)、工程服务(农机、沼气、简易加工)、农资服务(种子、肥料、农药等),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基层站以及各种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同时要注重提高体系人员素质,健全培训制度,要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基层实体(科技园、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对接制度,建立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的功能,开展技术咨询及各种信息交流。
为不断提升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一定要增强科技支撑。当前重点要攻关以下科技课题:农业光、热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节能减排的免少耕栽培技术,适应农机化栽培的农艺技术,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废弃资源(重点秸秆及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技术的标准化、绿色化;废弃资源加工的优质高效节本技术;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及评价技术。
5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2] 孟祥林.循环农业的国内外发展模式与我国的发展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5,15(4):22-28.
[3]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1983-2015[EB/OL].[2016-11-12].http://nianjian.xiaze.com/info/jiangxitongjinianjian.htm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9] 張雅洁,陈晨,陈曦,等.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1):2155-2161.
[10] 汪军,王德建,张刚,等.连续全量秸秆还田与氮肥用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