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摘要:近几年来,由一个普通的汉字“被”构成的“被××”结构,在各种报刊杂志、网络新闻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一语风行。笔者发现,“被××”中“××”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动宾结构、名词、形容词、及兼词六类;在句子中,“被××”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且此“被”字应归为介词,其后总有一个客观存在却故意省略以凸显讽刺效果的施事。语用上,反讽作为修辞手段,使“被××”成为一个能够反映社会百态的幽默表达式;其感情色彩涵盖贬义、中性、及褒义三类。
关键词:新型 “被××” 结构 语法特征 语用分析
引言
被动式作为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它在语言内部同诸多语言现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语言实践中又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自汉代开始直至现今的对被动式特点的研究和积累,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最早在《说文解字》中作为名词出现“被,寝衣也,长一身有半”,后延伸为动词,释义为“披”、“覆盖”、“接受”(包括褒义的“受…恩惠”及贬义的“遭受”),正因其作为动词具有贬义“遭受”的影响,又可作介词用来引出施事,再而受唐代“教”和春秋时期“为”的同化作用,词义扩展为“致使”和“因为”。直至1993年,文汇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在北京我被吵架”的报道,就此第一个新被结构问世。2008年,热门事件“被自杀”的曝光,使代表着“非真实陈述”和“非自愿决定”意义的新型“被××”结构一语风行,遍地开花,继而“被”字当选为“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的年度字词第一字。
所谓新型“被××”结构,即指一种运用被动句格式造词的结构式。它与传统被动式的不同在于:“××”不限于及物动词,“被XX'在句子中不限于作谓语,且并非只为表示单纯的被动意义。为了对新被结构的语法、语用展开深入研究,笔者在同方知网上积极搜集了相关语料。具体的调查方式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下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中进行检索,查得“被××”被评为网络第一字的2009年间,标题带“被”的项目共8900条,再而一一甄别,找出符合新被结构要求的“被××”为118例。通过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句子成分、语用修辞、感情色彩等问题。
一、“被××”的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来看,与多数汉语语法学家的观点不同,如王力(1982)认为只有表示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才能与“被”同现,因为它们的动作性比较强,能回答“被×怎么样”的问题,然而新被结构却打破了传统被动式用法的常规。在筛选出的118例“被××”中,“××”为及物动词的情况只有2例,仅占总数的1.7%,其余包括:不及物动词(如被增长、被死亡),动宾结构(如被钓鱼、被降薪),名词(如被高铁、被中产),形容词(如被满意、被富裕),以及兼词(如被代表、被培训)。通过逐句分析新被结构在句子中的成分发现,主、谓、宾、定、状、补,“被××”皆可担任。如:
作主语:“被捐款”是权力的傲慢与霸道[N].中国商报,2009-11-10(010).
作谓语:价格听证岂能“被代表”[N].甘肃日报,2009-12-22(003).
作宾语:浙商上书反对“被国有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1-10(008).
作定语:走出“被留学”的尴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9-25(006).
作狀语:“被毁约”后中铝再遇“被示好”[N].南方日报,2009-08-25(B03).
作补语:谨防小型企业“被贷款”[N].中国改革报,2009-09-12(003).
“被XX”走俏乃至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要求,二是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公民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集体觉醒、新兴网络媒体的普及、以及社会文明仍在不断完善这一客观事实。目前,学界多用认知语言学中构式语法的概念来解释“被XX”结构的成立和繁衍。其核心思想是:假如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它是形式F和意义S相匹配的对应体,且C所代表的整体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那么无论简单或复杂,C符合作为一独立构式的条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来看“被××”结构,形式上它由汉字“被”加上××,表达的是“违实”这一独立语义。如“被自杀”,此F和S匹配后所表达的整体含义,是仅凭传统被动式中的“被”字和词语“自杀”单独呈现都无法表达的。所以,新型“被××”结构符合构式语法有关构式界定的要素,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语言结构。而“××”大多是非及物动词的现象,也能用构式压制的理论来解释。即当构式义和词汇义相冲突或不相容时,句法环境会对词汇义产生压制,迫使其做出概念上的整合,从而使两者能够和谐相处,生成可以接受并易于理解的句子或结构。由于传统被动式的原型表达的是消极或不愉快的情感,就新被结构而言,“××”的词汇义受到原型的影响做出让步,从而使表示自愿意义的“××”转为非自愿,看似愉悦的情绪实则并不满意,而所述的“客观”情况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关于“被××”中“被”的属性确定,前人在研究中各执一词。如“标记说”:邵敬敏和赵春利(2005)从语用的角度认为“被”实质上是话题标记,凸显的是动作在逆方向上对事物的被动性影响;邵在另一篇论文中又强调“被”是一种行为属性的加强格式(刘杰,邵敬敏2010)。姚俊和宋杰(2012)支持“被”更多的是作为话题的语用标记,凸显主语或受影响者,表明主语与“被”后面的动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关联,这种语义关联实际上是一种使役事件造成的事成状态。刘宗开(2011)认为“被”字在“被××”构式中应被视为一种构式标记符号,既有传统语法中被动句的被动义,即外界对事件主体的处置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可理解为“非真实的、非主观意愿的”,隐含一种贬义评价。“类前缀说”在学界也颇为流行:赵雪和陈青海(2011)根据在“被××”中,“被”字的语义开始逐渐虚化、“被”字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被”字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且由其所构成的“被××”语义较为凝固,这3个原因认为“被”符合属于类前缀的定义。此外,对“被”字属性的看法还有“副词说”(林家钊2011)、“介词说”(高艳2011)等。笔者通过分析新被结构所组成句子的深层句法模式“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如:自从张柏芝和谢霆锋结婚后,这位辣妈便多次“被(媒体)(报道)怀孕”。)(姚俊,宋杰2012),得出括号内的成分表示在“被”之后,总存在这样一个幕后致使“被××”发生的施事,只是出于某些原因,且为凸显讽刺的语用效果被故意隐藏起来。因此,笔者认为新型“被××”结构中的“被”同传统被动句中用来引出施事的“被”性质一样,属于介词。
二、“被××”的语用分析
根据Utsuimi(2000)对反讽语境三要素的界定,指出只要符合以下三种事件或状态:①说话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具有某种期望、②这种期望未达成、③说话者对期望的落空反映出消极的情绪(如失望、愤怒、谴责、嫉妒等),便可认为构成反讽语境的条件成立。Martin(1992)指出,在反讽语境中,说话者要么用假话来暗示真实情况,要么述说真实情况却为显露背后虚假丑陋的实质。综观由“被××”构成的各种句子,无一不暗示对客观现实的强烈否定。如:“被捐款”说明“捐款”并非本人意愿,而是单位强制扣除部分工资作为捐款;“被幸福”暗示官方报道中人民生活高水平的差强人意,百姓们从未觉得生活轻松,而统计数字却出现“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样不知何来的话语;没有授权谁代表自己,却被人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代表某某”,这是“被代表”;甚至还有“被腐败”,不愿意做行贿受贿等违法之事,无奈却受到不良风气的逼迫而为之,以求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实例证明“被××”在修辞上符合“反讽”的语用效果,折射出表面现象与真实情况的强烈对比,这是手无寸铁的脆弱百姓在切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一种自创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自己愤怒、无助、嘲笑、甚至宣泄的情绪。而正因为“被XX'言简意赅却能达到一种冷幽默式的反讽效果,随着人们的不断使用,其隐含意义逐渐从原文中被提炼出来,使“被××”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反讽暗示效果的词块,不需要依赖原文语境,读者便可猜出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否定或欺骗意义。
传统被动式的感情色彩大多为带有贬义的消极情感,经分析搜集到的118例新被结构,发现无论“××”是动词(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兼词,也都能找到贬义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被××”结构的感情色彩也有表示中性或褒义的情况。如:
中性: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中华读书报,2009年08月26日)
褒义:新昌茶叶八成已被“有机”(绍兴日报,2009年04月08日)(指新昌某地名为“外婆村”的村民们依靠智慧和辛勤种植有机茶叶数年,引来众多高价采购的茶叶商,从而致富的故事。)
三、结论
新型“被××”结构以其简洁独特的表达式,把我们平时需要用几个句子或拐着弯才能说明的意思,只用几个字就轻而易举地反映出来了,因此深得人心。我们认为,“被××”中“××”可以是多样的,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动宾结构、名词、形容词、兼词;在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被××”皆可担任;且“被”字属于介词。语用上,反讽作为修辞手段,折射出表面现象与真实情况的强烈对比,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媒体报道的失实、权威机构的造假、强权势力的胁迫行为等“别扭的被动现实”的无奈和失望。总之,“被××”的诞生和流行是公民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識集体觉醒的时代产物,它调侃的语气体现了中国文化容忍达观的冷幽默,难怪自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使用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