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小华是20世纪后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画家。曾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1978年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与油画《我爱油田》共同获得“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1年创作《赶火车》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美术学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作品《赶火车》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天价拍出。1985年赴美国留学,2000年应邀回国至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任教。后创作了大型艺术景观作品《红岩村启示录》和半景画《重庆大轰炸》,为重庆留下了两件传世之宝,也由此奠定了其巨型油画大师的地位。2009年创作大型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2016年应邀创作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画《周易》。本文主要是针对高小华的三项大型艺术景观、半景画和全景画进行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以期让读者全面领略高小华大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高小华;大型绘画;大型艺术景观;半景画;全景画
一、人物背景
高小华一1955年生于南京,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重庆大学文艺学院,1985年赴美国访学与交流,旅美期问作品连年参加世界各地区画展,曾获得美国CAC第89届艺术丈展金牌奖,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金牌奖等。
二、大型绘画创作
2001-2013年主持承担三项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1、红岩革命纪念馆之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的总体设计和油画主创,从而产生出《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唤起民众》、《红岩之春》等30余幅历史性油画作品。
2、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之巨幅半景画《重庆大轰炸》的设计与油画创作。
3、淮海战役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三、高小华与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
2000年,侨居15年的高小华从美国回到阔别多年的重庆,这次回到重庆,虽然多了点沧桑,但更多了底蕴,同时也多了压力和紧迫感。他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承接了中宣部重点项目:大型艺术景观《红岩启示录》的总设计师及该项目油画创作工程的总负责人,其中油画《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唤起民众》等都是巨幅油画,这是一项巨大的艺术景观工程,在《红岩村启示录》里,共有油画35画,总长132.5米,面积371平方米;人物雕塑14个;场景15个;涉及历史人物120个。他画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宽十五米,高三米,占满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画面上的人物肖像比真人还大,共有92个人物,其中有81个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画中人物以其真实、生动、传神、大气磅礴的形象,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荡着人们的情怀。被称为红岩革命纪念馆“镇馆之宝”。红岩精神激励着高小华忘我投入的工作,红岩文化伴随着高小华对“大艺术”虔诚的信仰,在激情与使命中飞跃和升华。
四、高小华与半景画《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不是一幅单纯的美术作品,它是一项系统的艺术景观工程。也就是说,除了绘画还包括有地面塑型、装置艺术、声光电演示等与展馆建筑融为一体。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创作于2003——2005年的这幅半景画同样出自高小华的手笔。《重庆大轰炸》是国家级综合博物館中,首次出现的半景画。半景画有4层楼高,画布重达1吨,前后用了2年的时间才完成。在半景画的艺术创作与构思构图方面更是有别于一般的绘画,难点就在于它既要表现长达5年半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故事,又要同时展现山城重庆的地理地貌,因此选择适合半景画构思的角度及构图至关重要。我们前后画了20多幅草图稿,可以说将整个重庆渝中半岛的360度都画了个遍。”
《重庆大轰炸》是高小华平生第一次创作如此巨幅的“半景画”,让他体验到了“架上绘画”之外的一个新领域,它更复杂、更繁重、更刺激,如同中古世纪的大师巨匠们所从事过的那种伟大的“艺术劳动”。这契合了高小华对自己的认知:一个劳动型的艺术家,或者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劳动者。作为艺术家有艺术梦想,作为劳动者有劳动责任,高小华为了这个“大画梦”继续劳作。
五、高小华与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全景画发明至今200年,对传统架上绘画而言是全新的‘超级绘画体系,它是一种以360度环绕、百米之长、有数层楼之高的巨大画作,并与前景的地面塑型相衔接,构成一道逼真而立体的视觉景观。随着科技发展,现在还配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等特效同步展示——其视觉冲击力及艺术感染力可想而知。这种‘终极性和‘高难度还不仅仅限于‘制作上,它必须‘先藏后画。也就是说,为了这幅巨大的画作,得先建造一座博物馆。
不同于《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将五年时间浓缩在一个场景之中,高小华在《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高15米,宽100米,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用了4年才大功告成。这幅作品表现了从傍晚到黑夜,再到清晨的渐变场景,这种表现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景画中可谓首屈一指。画面从左到右,如同中国的卷轴画,将战争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从傍晚到黑夜再到清晨,从备战到激战再到胜利。远景是晚霞照耀的徐州城,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往西方向(河南)撤退;近景是解放军兵团的集结与民工支前的队伍。随着主战场陈官庄的激战结束,天空也由夜晚渐渐变成了黎明。当朝阳映照着皑皑白雪,天亮了,战役胜利了。
六、结语
在高小华的眼中,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全景画家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要有作大画的兴趣与愿望;二,要有所准备;三,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四,需国家强盛并愿意发展全景画;五,要有乐意奉献的精神。他说:“200年来,在全景画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欧洲的萌芽,第二次是前苏联的推动,第三次就是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0幅全景画。”可以说,全景画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的艺术氛围中,愿意并有能力从事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公共艺术的人才还异常缺乏。
【参考文献】
[1]高小华.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伤痕绘画”.回忆与陈述[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凌承纬.高小华油画[J].红岩,2002(03):242-244.
[3]代明,梁葵.高小华与“伤痕美术”及“四川画派”[J].文艺争鸣,2008(03):175-176.
[4]李木子.红岩启示录》油画作品美学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9-81.
[5]高小华.《重庆大轰炸》半景画的创作及其他.美术,2005(08):22-29.
[6]王硕.高小华油画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
作者简介:周金燕,女,汉族,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