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此外,我国的水资源污染较大,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水稻是我国耗水量最大的农作物,为了节约水资源,必须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本文将具体探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64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目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稻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污染问题。因此,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非常重要。分析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
1.1 目前我国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采用“浅、湿、晒”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获得成功,之后被推广到各个城市。其具体的技术方法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等。这种灌溉技术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因此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间歇灌溉技术也是目前我国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之一。这种技术最先由美国提出,随后才传入中国。因此,我国的间歇灌溉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间歇灌溉技术的具体方法是隔一段时间向沟内注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这种技术能较好解决灌水不均匀等问题;控制灌溉技术也是节水灌溉技术的一种。控制灌溉技术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合力开发,最初用于盆栽试验。其具体的技术方法是在秧苗本田移栽后,分蘖的各个生育阶段不再建立水层。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土壤的含水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蓄雨型灌溉技术也是节水的有效办法。蓄雨型灌溉技术在我国的湖北、福建等山区都得到了有效實践,其具体技术方法是指利用降水进行灌溉,既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又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1.2 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发育的影响
节水灌溉技术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节水灌溉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提升水稻的品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节水灌溉技术使稻田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在晴天或者是中午保温效果比较好,在阴雨天保温效果较差;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水体污染。在种植水稻时会使用化学肥料,氮磷元素随地表排水流失,会严重污染水体。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了肥水的排放量,降低了地表排水中的氮磷浓度,有利于减轻水体污染。
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技术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以作物遗传性作为基础,在作物生长的某一阶段,人为地施加水分胁迫,使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强。调亏灌溉技术从作物的生理过程入手,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此外调亏灌溉技术能调整营养与作物间光合产物的比例,提高水稻产量和水稻品质,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2 蓄水型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在换茬期时会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应用蓄水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稻田的周边存储自然降水,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同时,这种技术也能减少换茬期的整田水量,提高用水效率。为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农民可以在稻田的旁边设立蓄水池,自然降雨之后,蓄水池内的水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对稻田进行灌水时,会流失一些水分,蓄水池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蓄水作用。蓄水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应用如下:早稻在进入黄熟期后,农民对水稻继续灌水,直至成熟。在收割水稻之后,不用进行翻耕,可以直接种植另外一批水稻,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3 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水稻灌溉技术。这种技术需要对水肥进行比例的调配,然后通过化学调控等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所谓的膜下滴灌技术,是指把覆膜直播和滴灌技术相结合,实现用水效率的最大化。
膜下滴灌技术符合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它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避免农药过度污染;它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促进水稻的高产。
2.4 保护性农业
保护性农业,是指农民在收割水稻之后,将作物的残渣留在土壤表面。再次种植时,农民不用耕地,利用仪器将种子直接播进土壤。这种措施可以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减少整地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2.5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是指以交替的形式,对部分根区进行灌溉,减少叶片蒸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根系具有传导功能,采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方式,可以减小土壤表面的湿润面积,使土壤充分吸收养分,从而保证水稻的高产。
3 结论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保证水稻的高产。但是水稻耗水量过大,国家需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用水压力。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更新,我国应当掌握其发展趋势,从而改进相关的灌溉技术,促进水稻种植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