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院前急诊诊断及治疗分析

2017-03-15 03:03乔勇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年2期
关键词:性休克休克成功率

乔勇

贵州省清镇市中医医院 551400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院前急诊诊断及治疗分析

乔勇

贵州省清镇市中医医院 551400

目的:探究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诊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9例创伤性休克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实施院前抢救,分成常规组(家属自送)(35)和抢救组(44),分别为患者实施抢救,比较两组入院后术前准备和休克缓解时长,抢救成功率和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长为(18.65±2.58)min,抢救组为(10.23±2.36)min,常规组休克缓解时长为(3.21±0.54)h,抢救组为(2.36±0.52)h,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1.43%,抢救组为97.73%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该项工作的进行情况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和疾病转归均存在实际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诊;诊断

创伤性休克,主要指的是在机体发生相对严重创伤后,循环血量下降,供血灌注量缺失,重要器官缺氧缺血,组织细胞代谢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全身严重性综合征[1]。最近几年,我国机动车数量激增,发生交通意外概率和以往相比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创伤性休克造成死亡已经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英国每年因交通意外导致创伤性死亡的人数跃居第三,我国在此方面为第5位。因为创伤严重,导致患者短时间失血过多,在诊治上较为困难。如果能够在创伤早期为患者实施有效诊治,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转归和预后。对于保证其生命安全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此可见院前急诊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该研究整群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9例创伤性休克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部分患者实施了院前急诊,取得满意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9例创伤性休克者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前,患者高压在90 mmHg以下,皮肤苍白,尿量下降,心悸气短,冷汗,符合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关于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从致伤原因上来看,跌落伤13例,交通意外51例,刺伤3例,砸伤12例。从受伤部位上来看,腹部损伤者共计25例,胸部损伤者8例,颅脑损伤者24例,四肢损伤者22例。

在所有患者中,35例为家属送至医院,未实施院前抢救;44例患者实施了院前抢救。现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成常规组(未院前抢救)35例和抢救组(实施院前抢救)44例。常规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龄18.6~70.3岁,平均年龄为(52.3±4.1)岁。

抢救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18例,年龄19.4~71.6岁,平均年龄为(59.8±4.7)岁。经临床诊断,患者确诊为创伤性休克,符合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关于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诊治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位置和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院前急救。当医护人员接到患者的急诊电话后,应马上到达把事故现场,医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护士建立起有效静脉通路。同时给予浓度为 0.9%生理盐水静滴扩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进行胶体渗透压维持工作。通过判定患者休克分期,使用适合的血管活性药[2]。在确保其呼吸功能正常前提下,给予氧气,浓度控制在 40%左右,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对于存在活动性外出血病患,实施加压包扎,值的说明的是,在进行该项工作过程中,时间不能太长,对于四肢受损者应使用夹板固定。尽可能的降低移动患者躯体次数,对于呼吸抑制者,应考虑为气胸[3],第一时间行气管插管和引流,安全平稳的将患者送到院内接受救治。在此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心率,呼吸次数,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同时记录好皮肤色泽,尿液出入量。调整好输液量和速度,全面判断其疾病进展。在转运过程中,固定好患者,如果患者呕出咖啡色物质,则立即静滴质子泵抑制剂(国药准字H20063609,生产单位: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与相关药物。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马上和院内相关科室做好联系工作。

②入院后相关处理。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医护人员应继续观察其生命体征。对于存在意识障碍者,应留置导尿管,同时做好导管护理,实施止血,解痉等针对性治疗。如果患者形成脑疝,则马上静滴浓度为20%的甘露醇溶液1~2 g/(kg・次)。如有需要,加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协助患者和家属,实施相关检查,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有利抢救条件。

1.3 观察标准

比较两组入院后术前准备和休克缓解时长,抢救成功率和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准备和休克缓解时间比较情况

和常规组相比,抢救组在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上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抢救成功率比较

常规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1.43%,抢救组为97.73%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抢救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常规组有5例发生MODS,7例出现ARDS,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抢救组1例发生DIC,2例出现MODS,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和常规组相比,抢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4<0.05,χ2=5.362)。

3 讨论

所谓创伤性休克,主要指的是患者由于创伤所引起的失血失液,血容量低等症状的临床常见综合征。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发起救治,则必定危及生命安全[4]。由此能够看出,在受伤早期对患者实施性质有效的院前救治,对于其疾病治疗,转归,挽救生命,降低痛苦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伤性休克患者通常合并骨折,软组织挫伤和血管内脏破裂,出血量较多,控制起来相对困难,若处于长时间休克状态[5],机体会缺少氧气,导致灌注不足,引起体内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进而引起MODS。若救治不及时,会引发MODS,ARDS等并发症。在该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证实,常规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17.14%,抢救组为4.5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实施院前抢救,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受伤后1 h为抢救黄金时间,在此其中又以头10 min最为关键,把握住该时间点,可改变患者治疗结局和预后。创伤性休克的相关诊治为系统化过程,重点在于稳,准,快。实施有效院前抢救,可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这一点在该文研究结果中得以充分体现[6]。

在抢救早期,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路,可在短时间内补充失去液体,在患者呼吸功能正常前提下,实施吸氧,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7]。其余抢救措施诸如包扎,气管插管,转运,固定患者等对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均具备现实意义。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内脏破裂者,应安排手术探查。

从抢救成功例数来看,和常规组相比,抢救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早期院前抢救,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实验证实,院前实施抢救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5.84%,明显比对照组的84.25%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在根本上证实院前抢救能够在根本上提升抢救成功率,该调查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8]。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该项工作的进行情况对于患者治疗预后和疾病转归均存在实际意义。在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护士和医生必须全面配合,提升自身职业修养,全面完善院前抢救体系。

[1]胡晓蓉,陈红.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7):1204-1207.

[2]赵香玲.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67-268.

[3]陈志宏.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诊治疗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86-87.

[4]常玉霞.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2):132-133.

[5]温福铭.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分析[J].贵州医药,2014,38(11):998-999.

[6]蒋新日.应用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146-147.

[7]任成芳.急诊抢救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35-37.

[8]陈陆奇.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3):8.

R541.6+4

A

1672-5018(2017)02-083-2

猜你喜欢
性休克休克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