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2017-03-15 11:42高德申郭富民宋小军
关键词:淋水冷却塔湍流

高德申,郭富民,宋小军

(1.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3;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1 研究背景

高位集水冷却塔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1300MW核电机组,因其具有高效、节能、低噪等明显优势,经过多方面比较是一种新型节能冷却塔[1-2]。与常规塔相比,高位塔在淋水填料下部增加了高位集水装置,如图1所示。由于集水装置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有效抬高前池水位,节约水泵扬程;另一方面,减小了高位塔雨区高度,雨区阻力减小,填料进风更为均匀。受厂址地质条件限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的蒲城电厂两台机组采用该类型塔[3]。目前,在国内新建的百万机组火电工程以及内陆核电工程中,高位集水冷却塔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虽然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结构特点比较明显,且有较多工程应用,但国内对于高位冷却塔的技术研究较少,高位冷却塔有何特性,与常规冷却塔相比有何不同,是中国电力工程设计、运行人员所关注的问题[4]。

图1 常规冷却塔和高位集水塔内部结构布置对比

本文通过对某超大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热力、阻力三维数值模拟,揭示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塔内空气流动特性、高位塔的热力阻力特性以及与常规塔的区别。

2 数学模型

2.1 空气流场控制方程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在机组负荷、气象条件及循环水量稳定运行时,塔内外空气流场可以按三维稳态计算。空气流场的通用控制方程可表示如下: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气体状态方程:

k方程:

ε方程:

组分输运方程:

式中:ρ为密度(kg/m3);为速度矢量(m/s);Sm为质量源项(kg/(m3·s));p为压强(Pa);为应力(Pa);g为重力加速度;为侧体力(例如粒子项)(N);h为焓(kJ/kg); μt=ρCμk2/ε 为湍流黏性系数(kg/(m2·s));σ为湍流Prandtl数;T为当前开尔文温度(K);hj为j组分的焓(kJ/kg);为j组分的扩散通量;Sh为能量源项(J/(m3·s));R为气体常数;Yj为j组分的质量分数;Mw,j为j组分的分子量;k为湍流动能;μ为气体动力黏系数(kg/(m2·s));σk为k方程的湍流Prandtl数;Gk为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Gb为由浮力引起的湍流动能;ε为湍流动能耗散率;σε为ε的湍流Prandtl数;Sj为组分源项(k/(m3·s));C1ε、C2ε、Cμ、Ck和Cε均为湍流常数;其取值见表1。

表1 湍流模型常数

2.2 阻力模型阻力模型分为填料区和淋水雨区两部分,填料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淋水雨区采用离散项DPM模型,模型中的雨滴当量直径由系列模拟试验结果给出[5-6]。

2.3 热质交换模型采用Merkel模型分析填料和雨区的热交换过程。根据Merkel理论,单位体积内冷空气与热水之间的热交换量为:

式中:Q为换热量(kJ/(h·m3));V为气相体积(m3);βxv为体积散质系数(kg/(h·m3));i″为水温对应的饱和焓(kJ/kg);i为空气的焓(kJ/kg)。单位体积内热水的蒸发量:

式中:W为热水蒸发量(kg/h);V为气相体积(m3);X″为水温对应的饱和含湿量(kg/kg);X为气相内水蒸气的含湿量(kg/kg)。

2.4 边界条件计算区域分为冷却塔内和外两个区域。对于塔外区域的边界,底部为绝热边界,其他面的边界为压力出口边界。塔壳的外壁设置成绝热边界。当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时,还需设定k和ε的边界。通过编写自定义函数(UDF)将压力出口的k和ε边界设置为第二类边界条件,形成如下:

式中:n为边界面的法向,其他符号同前。塔内区域,塔壳的内壁边界条件为绝热墙壁。进风口和塔的出口都设置成内部边界。填料区域设置成多孔介质区域,且根据相关试验数据设定阻力系数。喷淋区的顶端设置为雨滴发射面。在雨滴射入设置中,设定淋水总量、水温、雨滴当量直径以及初始速度。

3 计算与分析

3.1 高位集水冷却塔建模与网格划分本文针对某16 000㎡高位集水冷却塔进行数值模拟,该高位集水冷却塔中集水装置平行布置,在不考虑自然风影响时,塔内流动呈扇区对称性,只模拟一个扇区即可。计算域取为300 m×300 m×600 m,如图2所示,其中计算中采用的最小网格体积尺寸为0.6 m3,最大网格体积为1 670 m3,网格数量约200万。

图2 网格划分立体图

淋水填料选用S波,其热力性能参数公式为:

阻力试验给出阻力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N为冷却数; λ为汽水比;A=4.557×10-4q2+1.62×10-2q+0.728,M=3.27×10-6q2-1.086×10-2q+1.92,q为淋水密度(kg/m2·s);A和M为试验获得系数与指数公式,其他符号同前。

3.2计算结果与分析针对无风时淋水密度为7、10及13 t/(h·m2)3种淋水密度,气象条件按冬季、年均及夏季3种气象条件共9个工况,淋水填料高度1.50 m。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空气流场、压力分布、温度分布见图3,从静压强分布来看,与常规冷却塔相仿,填料顶面处压强为负压且数值达到最大,然后压强从填料顶部向上逐渐增大,直至在塔出口附近与环境大气压相等;出口处的总压大于环境总压,即总压为正压,该能量属于出口损失总能量;从流线图可知,在无考虑逆温和自然风时,空气从周围流向冷却塔时,其中一部分气体从进风口流入塔内,一部分气体沿塔体外壳向上流动。

图3 高位集水冷却塔主要参数分布图

图4 高位集水冷却塔中填料断面风速分布情况

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在高处将雨滴收集,与常规塔比,占有较大比重的雨区部分的阻力大大降低,塔内气流流速分布更趋均匀,将明显改善塔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淋水密度为10 t/(h·m2)时,不同气象条件下、径向无量纲的填料断面风速分布情况见图4。可以看出,与常规塔相比,不同气象条件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填料断面风速更为均匀,造成其阻力更低,在相同条件下,其通风量更大,有利于其冷却性能的提高。

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空气阻力主要包括淋水填料区域、集水装置区域(即集水装置和雨滴区)、进风口气流转向区和塔出口等部分,将各部分的阻力系数进行整理汇总,如表2所示。

常规冷却塔的空气阻力主要包括淋水填料区域、雨区、进风口气流转向区和塔出口等部分,将各部分的阻力系数进行整理汇总,如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可知:对两种塔型,淋水填料、转向与出口处的阻力系数相差不大,但高位塔的集水装置与常规塔的雨区阻力系数相差较大,造成常规塔阻力系数较高位塔大很多,且差值随淋水密度的增大而变大,以淋水密度10 t/(h·m2)、平均气象条件为例,高位塔与常规塔的整塔阻力系数分别为42.1和68.1。从各区域所占整塔阻力系数的比重看,高位塔的区域比重相对稳定,填料区与集水装置区域占整塔阻力的比重,分别在60.5%和24.5%左右;而常规塔的区域比重偏差较大:以雨区阻力系数比重为例,随淋水密度增大,所占比重从最小值43.1%增加至最大值62.2%,与平均比重值52.9%相差较大;而填料区的阻力系数比重则从44.9%降低至31.0%。

在冷却塔数值模拟中,出塔水温是电力设计最关心的结果。本文对淋水面积16 000 m2的常规塔和高位塔,在3种气象条件、3个淋水密度情况下,对其出塔水温差(常规塔减高位塔)进行比较分析,详见图5。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高位塔的出塔水温较常规塔低,冷却效果更好,且其优势随淋水密度的增加而变大,这与前述的阻力特性分析是一致的。最大出塔水温偏差可达1.45℃,这是由于高位塔进风更为均匀、常规塔内侧配风相对较差所致。同时,从另一角度看,高位塔在较高淋水密度下更有优势。

表2 高位集水冷却塔中各部分阻力系数汇总

表3 常规冷却塔中各部分阻力系数汇总

4 结论

通过对某16 000 m2的超大型高位集水冷却塔进行的热力阻力数值模拟,分析了空气流场、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填料断面风速分布,以及塔内空气阻力分布,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与常规冷却塔相比,高位集水冷却塔填料断面风速分布更为均匀,填料与配水采用全塔均匀配置方案为佳。

第二,高位集水冷却塔增加了集水装置,虽然对塔内气流形成阻力,但与常规塔比,由于雨区阻力的减少,冷却塔的整体阻力相对较小,以某一工况为例,整塔阻力系数分别为42.1和68.1。同时,高位塔各区域所占整塔阻力系数的比重相对稳定,填料区比例在平均数60.5%左右,而常规塔的区域比重随不同气象条件、不同淋水密度的变化较大,填料区比例从44.9%变化至31.0%。

第三,从出塔水温对比分析看,高位集水塔的冷却效果更好,最大出塔水温偏差可达1.45℃,且由于其进风更为均匀,高位集水塔在较高淋水密度下更有优势。

图5 出塔水温差随气象条件与淋水密度变化趋势图

[1]JEAN-CLAUDE.Principle of a general hydraulic circuit in atmospheric cooling towers with a water recovery sys⁃tem[C]//Proceedings of 3th IAHR cooling tower workshop symposium ,Budapest,Hungary,October,1982.

[2 ]VAUZANGES M E,RIBIER J G.Cooling towers with cooled water collectors[C]//Proceedings of 3th IAHR cool⁃ing tower workshop symposium,Budapest,Hungary,October,1982.

[3]金禧卿,谢化一,倪季良,等.高位收水冷却塔的设计[J].中国电力,1993(6):39-43.

[4]王成立,张东文.内陆核电超大型冷却塔的选型及配置[J].山东电力技术,2011(3):51-53.

[5]郭富民,赵顺安,杨智.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12(1):93-97.

[6]赵顺安.海水冷却塔[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MERKEL F.Verdunstungsku blung[J].VDI-Zeitchrift,1925(70):123-128.

猜你喜欢
淋水冷却塔湍流
冷却塔若干设计问题总结
基于工程案例探析鼓风式冷却塔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
冷却塔性能研究与升级改造
环保节水型冷却塔的探究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矿井井壁淋水治理技术实践
顶板透水再增一重“保险”
回采工作面上分层采空区积水疏放在千秋煤矿的应用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湍流的实质
湍流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