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圣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法、巧设疑问法、及时练习法、表演法、出其不意法、联系生活实际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陈腐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多样,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法之一。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他们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快乐,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创设情境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船长》中有句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觉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我在教学这句话时,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遇难时人们慌乱逃生和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救援的场面 ,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境。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船长的坚决、果敢,使得所有的人都不敢违抗他的命令;更重要的是,他给了人们信心,使人们觉得船长是可依赖的,是他们获救的希望。
二、及时练习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作特色非常突出、文字非常优美的课文。如,在结构上,先分述再总述,总分总等。在描写顺序上,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内容性质分类顺序等。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呢?我是这样做的:
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总结写法,并利用比较典型的课文让学生及时模仿,进行写作练习。如,《敦煌壁画》按移步换景的顺序,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把河源文化广场的春景描绘下来。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文化广场后,写下了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好文章。
事实证明,及时的练习,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用。
三、表演法
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喜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将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完《奴隶英雄》后,我让学生上台演舞台剧。同学们情绪高涨,个个都跃跃欲试,最后,我挑选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胆量较大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下,课堂气氛可活跃了,表演的同学真情投入,观看的同学一会儿义愤填膺,一会儿振臂高呼。至此,同学们的各种才能充分施展了出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达到了空前的融洽。通过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加深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奴隶英雄的无比敬佩。
四、出其不意法
同一种信号持续刺激,容易使人产生疲劳;间断的、变化的刺激却能使人保持兴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出其不意的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上课时,我带了一小塑料袋的碎纸片进入教室。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都在猜想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宣布上课后,我拿出一些碎纸片、一支笔,做起摩擦起电的实验来。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看着我的实验过程,并在下面议论纷纷,甚至有几个胆大的同学干脆跑上讲台跟我一起做起实验来。其他同学受他们的影响,纷纷撕下纸片,饶有兴趣地做起实验来。
学生们做完实验后,我问他们:“知道老师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吗?”他们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要我们写科学小实验的作文。”
接着,我让学生把刚才实验的过程写下来。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又是亲身实践过的事,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一篇篇好文章呈现在老师的面前。
五、联系生活实际法
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或事谈谈体会,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学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再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很容易地理解到: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聲和对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截然不同的爱,才能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六、巧设疑问法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思维来源于疑问,教学过程中的设疑,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解惑”,更注重“设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探究法、讨论法、尝试法等。再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用一种方法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还必须同时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只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讲究教学方法,以最优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源市源城区东埔小学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