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赵秀清
2014年1月26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的高度重视、对全区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并提出了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牢记嘱托,加快发展。内蒙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区上下坚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扎实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让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了良好开局。
一、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完善内蒙古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提出 “四个着力”、“五个结合”,成为内蒙古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保障、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大局、生态环境、从严治党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
思路決定出路。面对未来,自治区党委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计缩小到2.7:1,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底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从严推进管党治党,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到建党100周年时,把祖国北疆这道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要求紧扣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目标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齐心协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不断完善三个机制,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对于内蒙古而言,改革开放既是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服务于国家大局的重要体现。深化改革开放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治本之策。
内蒙古始终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助政策。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03%,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
始终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加快推进区域污染治理,12个盟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始终坚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开展电石、铁合金企业能耗限额标准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和“九大重点节能工程”,全区单位GDP能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始终以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完成《内蒙古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总体方案》和核算试点方案,出台了《自治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和《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耕地红线划定在盟市层面有序推进,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面启动林业 “四条红线”划定工作。准格尔旗、杭锦后旗、扎兰屯市“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和呼伦贝尔市、四子王旗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制定《自治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与北京市、包头市与深圳市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
我区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依托、通过大力发展三产来打造现代农牧业,最终建立紧密型的联结机制,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
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促进产业化企业和农牧民利益共同体的创建。营造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重点实施了肉羊产业“三五”工程、羊绒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推进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加强农畜产品输出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内蒙古农畜产品精品馆。“蒙优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和示范作用明显。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北京农交会等重要展会,成立了龙头企业协会驻陕西、海南办事处,搭建宣传展示和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5年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总数达到9家。定规划、出政策、筹资金、抓落实,形成合力。预计到2017年,全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将提高到5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中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
我区不断完善同俄罗斯和蒙古合作机制。内蒙古地处“三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这是指导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行动指针。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蒙古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同俄罗斯和蒙古国交往合作的意见》《内蒙古关于进一步提升对俄罗斯、蒙古国开放水平的意见》《创新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实施方案》《内蒙古深化同蒙古国全面合作规划纲要》《内蒙古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内蒙古贯彻实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4—2020年)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2015年,内蒙古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498.8亿元人民币。
强化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满洲里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复。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额布都格—巴彦呼舒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阿尔山—松贝尔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多层次协商会晤、金融、人文领域等方面的交流取得重要成果。电子口岸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蒙俄跨境电子商务快速成长。双边金融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
深化社会领域交流合作。定期在俄罗斯、蒙古国举办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与俄罗斯、蒙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图书研究、文物考古等领域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大对俄罗斯、蒙古国留学生培养,设立中蒙商学院,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建成对蒙职业培训基地。率先在蒙古国建立合作医疗机构,加强同俄罗斯、蒙古国传染性疾病防控合作交流。
加强内外联动。积极开通中欧班列,实现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目前,经内蒙古开行的跨境班列主要有苏满欧、粤满欧、郑连欧等26条。
三、突出“四个着力”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内蒙古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抓住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关键。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四个着力”的要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
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内蒙古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切实把转方式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融入调结构之中,融入资源转化增值之中,融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中,融入改革开放之中。认真落实总书记“五个结合”的要求,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水平并举,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9.5∶54∶36.5调整为2015年的9.1∶50.5∶40.4。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和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稀土新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高于工业增速的发展态势。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到4200亿元,占比超过20%。不断培育新亮点,2015年,全区接待旅游者达到8542.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57.1億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47%,在全国排第22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制度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内蒙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37户,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至42%以上。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抓好“三农三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是事关内蒙古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做好“三农三牧”工作,就是 “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的愿景。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2015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87.9亿元,实现增加值1225.4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均为2013年的1.2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56家,上市公司达到10家。2015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36亿头(只),比2013年增加1800万头(只);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8%,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各省区中排第十位,在西部地区居第二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关,达到10776元,比2013年增加800元。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自治区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努力做到让民生关切温暖人心,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升“民生温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安居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2016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0元和11000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了7503元和2404元。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9%,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仅2015年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28.5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24.2万套,居历年之最。从2014年开始实施一组社会事业工程让农村牧区实现“十个全覆盖”、一吨“暖心煤”让百姓既暖炕头又暖心窝、一万元助学金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一人稳定就业让“零就业家庭”重获希望的“四个一”工程。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14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8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9%下降到5.85%。2016年以来,自治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了“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8.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5万人,生态补偿脱贫0.7万人,通过教育脱贫2.5万人,政策兜底4.3万人。全年减贫21.2万人,完成12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摘帽任务。全区各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60%以上。
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从严管党治党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根本保证。做好内蒙古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尤其要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风上有转变,让广大群众感到变化、感到满意。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凝聚发展共识,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厉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保障活动健康深入开展。在活动推进上体现从严要求。各环节各步骤都严格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组织推进,保证了活动实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有效落实,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巡视巡察监督作用增强,政治生态不断净化。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后,自治区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全区共停建楼堂馆所2万多平方米,清理办公用房155.5万平方米、公务用车4295辆,清理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24个,撤销各类协会学会68个,取消各类评比表彰项目691个,全区性会议下降30.3%,文件简报减少22.3%,“三公”经费下降24.3%。
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为我区发展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是引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坚持守住三条底线,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五化”协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区和从严管党治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我们就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