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玄奘的足迹

2017-03-15 16:31王景普
丝绸之路 2017年3期
关键词:玄奘佛教

王景普

大年初七上班,身心尚未脱离浓浓的年味,就接到去西安的任务。在电脑前熬了半宿,终于买到三张退票,没想到上车后碰到好运——补到了卧铺票。下火车后黑灯瞎火地坐上公交,摇摇晃晃到了西安城里已是日出时刻。吃完早点就乘车赶往兴教寺。此时方知此行是为玄奘取经博物馆的建设而前来学习的,目的是要建成能真正诠释玄奘大师一生的专题博物馆,为此需寻访玄奘的足迹,体验玄奘的精神。

出西安城向南约20公里至长安区杜曲镇的山坡上,便是兴教寺。寺院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行进则生肃敬和飘逸。不愧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兴教寺、观音寺、兴国寺、洪福寺、华严寺、禅经寺、牛头寺和法幢寺)之首,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是著名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的长眠地。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载:

兴教寺位于少陵原畔。唐总章二年(669)因迁葬玄奘灵骨建塔,次年建寺,全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冠樊川八大寺之首。大和二年(828)重修,历代屡屡重建、修葺,清同治年间寺殿毁于兵火,唯3座灵塔幸存,民国十一年(1922)再度重修。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兴教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站在院门,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不愧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圣地。

兴教寺本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在唐朝就已兴盛。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由于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位祖师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三座砖塔呈“品”字形参差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墓塔。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圆寂于玉华寺,初葬白鹿原,总章二年(669)改葬今址,埋骨建塔。墓塔全部是用砖砌筑而成,塔平面方形,作楼阁式,共五层。塔身壁面为仿木结构,用砖砌出八角形倚柱、额枋和斗拱。斗拱之上砌两层菱角牙子再叠涩出檐,檐角缀风铃。挑檐大砖层多,在其他唐塔中少见。各层逐级内收,收分较大,因此塔身稳重坚固。第一层塔身的南面即正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着玄奘的塑像。塔的各层隐砌八角形倚柱、额枋和斗拱,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在其他建筑上十分少见,是唐代早期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每层分作三间,次层以上塔心实砌。塔背嵌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所立“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刻石,记述玄奘生平。玄奘塔的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规模较小的砖塔一座,均为三层,系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窥基塔创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大和三年(829)重建,背面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所立“大慈恩寺法师基公塔铭”刻石。圆测塔则是宋政和五年(1115)自终南山丰德寺迁葬圆测至此时修建的,塔背面嵌有民国年间(约1930)重摹宋政和五年“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刻石。

寺院中除了兴教寺塔以外,还有正殿、藏经楼等建筑,都是到了近代才兴建的。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僧房。东跨院为藏经院,矗立藏经楼一幢;西跨院为慈恩塔院,耸立灵塔三座,呈“品”字形排列。塔北有刹殿三间,内陈《玄奘负笈图》及其两弟子石刻影像赞。另存历代碑石10余通,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从兴教寺出来,顺山坡而下,路边有一个卖炒凉粉的摊点。我们五人在吃炒凉粉的时候,文物局长李宏伟说起玄奘,没想到卖凉粉的大嫂接着话说:“玄奘三个世界第一:出国留学第一,推动国际貿易第一,参政议政、为民办事第一。”我恍然大悟,与大嫂相比,我真是汗颜无语。聂成激动地和那位大嫂合影留念。是啊,西安一个卖凉粉的大嫂,对玄奘的解读都是如此精湛、精准,怪不得全国各地的人都往这里跑,轻轻松松掏腰包还喜滋滋地流连忘返。难怪李宏伟局长十几年前就发宏愿,要建一家玄奘专题博物馆。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无界线、无时限延伸。

中午,我们来到大雁塔。这个被冠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象征的古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据说还是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后,在唐永徽三年(652)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塔这种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至中国的产物,也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与兴教寺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最初也是仿西域窣堵波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波形制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化的过程。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额枋,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登塔时,不由地想起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可以说,没有玄奘就没有大雁塔,也没有《大唐西域记》,更没有玄奘文化。

看到被人称“二圣三绝碑”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石碑,我真正喟叹西安遍地都是宝。

走出大雁塔已是夕阳西下,人山人海,车流滚滚。大慈恩寺门前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第二天,我们来到碑林。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代到清代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馆藏内容丰富,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馆内。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他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七座碑室、八座碑廊、八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四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方米。面对如此浩大的碑林,不禁有一点临渊知深的感觉。

西安不仅是故都,更是中国佛教的汇聚地,尤其是玄奘大师精神的彰显。黄心川教授对玄奘大师的总结: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交流的杰出使者与世界文化名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他的身上體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我曾经将其总结为:他真诚向外国学习,勇于开拓的精神;历尽艰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慕荣利、造福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虔心不懈,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融汇教内外各派理论的认同、宽容精神;工作作风踏实,计时分秒的严谨精神。

我们这次年内之行,追寻的正是玄奘的这种精神。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杰出高僧,是中国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他在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心灵中永不磨灭的“导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其中讲到:

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经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由此可见,玄奘功不可没。

玄奘是当之无愧的佛门领袖、民族脊梁。而今,玄奘文化的多样性和其卓越成就,为世界文化筑起了一座丰碑。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打开国家和民族的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先行者。他以极其开放的胸怀和民族自信吸纳、消化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为世界文明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西安是玄奘译经和故去的地方,是佛学理论汉化的诞生地,也是玄奘途经瓜州八百里莫贺盐碛的悲壮写真地,“玄奘之路”已经成为书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玄奘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