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访古

2017-03-15 16:29薛正昌
丝绸之路 2017年3期
关键词:萧何张骞韩信

薛正昌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漢中盆地,地当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汉江上游地区。汉水横穿全境,因汉水而有了汉中的名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栈阁北来边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之说,自古为陕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北有陈仓、褒斜、骆谷、子午等栈道,南有米仓、金牛、阳平、百牢等关隘,将关中与西南连接起来。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著名的人物和传承后世的历史故事,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我的家在北方农村。记忆中,每年深秋时节,母亲总要腌制几缸大白菜,有咸菜、酸菜之分,这就是为全家储存了整个冬天的过冬菜,包括春节。祖父说,到了汉中,过年就不用吃腌菜了,地里就有各种新鲜疏菜。他还讲了一个神奇故事:某年初夕之夜,有北方神人去汉中取菜,半夜时分果然取回了汉中葱、蒜、辣椒等最新鲜疏菜。小娃娃都听得哈哈大笑。从这时开始,记忆中有了汉中这个名字。因为与吃有关,印象太深。可几十年过去了,总是阴差阳错,没有到过汉中。2015年深秋,北方的天已渐寒冷,却有了去汉中的机缘。游走在汉中,满目的江南秀色。

韩信与拜将台

30年前,我写过一篇名为《韩信自请齐王议》的文章。大致意思是写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并经营汉中、与项羽争雄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韩信的作用与刘邦的关系,尤其是韩信自请齐王留下的悲剧。那时,我刚走出校门,读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里楚汉战争的内容,觉得韩信是个重要人物,就不揣浅陋写了这篇文章。那时出行条件有限,对于刘邦在汉中的文化遗迹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了汉中之行,史书记载与实地游走,对刘邦经营汉中、韩信在汉中拜将等,包括文化遗迹就有了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全国各地修复了不少文化遗迹。汉中也有修复,但更多的是原汁原味地保存。汉中市南门外有两座南北并置的高台,相传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韩信,江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早年投奔项羽,未得到重用。于是往汉中投靠刘邦,起初虽有萧何举荐,但刘邦并未理睬。韩信觉得失望而选择了离开,萧何得知后连夜追赶,好在因樊河暴涨留住了韩信,萧何也因樊河大水的隔阻追上了韩信,似乎天意。马道镇,在陕西留坝县。这里是著名的交通要道和马驿道,历史上“火烧栈道”、“寒夕夜涨”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相关文字记载,在褒河与樊河交汇处的马道镇北,立有“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寒溪夜涨”两块碑,成了那段历史的缩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传承了2000多年,成了后世有识之士重用人才的典范。

传说也好,典型也罢,萧何的确没有白追韩信一趟。韩信被追回来了,萧何说服了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先后平定魏国,击败代、赵,降服燕国。拜为相国后,率兵攻下齐国临淄并全歼援齐的20万楚军。韩信自请齐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刘邦却以为韩信此举是拥兵自重,挟胁邀封。最终,刘邦还是接受张良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会师围歼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留下了悲壮的一幕——霸王别姬。

汉朝建立后,刘邦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徙为楚王。之后韩信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再往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宫中,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作为一代“神将”,韩信还有“兵书”传世。

韩信,是刘邦麾下的大将,也是楚汉战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刘邦检讨自己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将兵多多亦善”,是流传后世的佳话。在刘邦击败项羽的过程中,韩信凭着他的军事才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他“功高震主”,落得个悲剧下场。

韩信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民间传承亦久。汉中城里的拜将坛(亦称拜将台)就是这种影响力的传承,拜将坛位于城南门外,离刘邦的汉王台不远,由南北走向的两座土台构成,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皆在情理之中。拜将台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拜将的时间与仪式是有讲究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拜大将后,韩信统帅三军,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

现在看到的拜将台,应该是近数十年维修所致,台上耸立着韩信高大的石雕立像,台脚下东、西方向各立一石碑,东面碑阳刻“拜将台”三字,碑阴刻《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字,为当代人立碑。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

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碑立于民国三十二年(1934)。侧面还有一碑为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立,碑正面刻“兵仙神帅”四字,阴面刻“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室帝业开。青山汉水蓄王气,若歌大风曰千载”。传承的是历史信息,后人通过这些遗物,仍能看到背后的故事。

拜将坛还有一块碑,名“夜影神碑”。据传韩信被杀后,帝念其功,命萧何立了这块碑。因碍于吕后的权威,立了块无字碑。更为离奇的是,立碑时夜间发光显影,就称为“夜影神碑”。旧为汉中八景之一。传说总是附会着神秘色彩,也传承着后人的一种情绪。

古汉台

古汉台,在汉中市区中心地带,汉中市博物馆就利用了古汉台遗址的建筑。平地上凸起7米高的建筑群,看上去非常壮观。高耸的台垣上,再起雄伟多姿的古建筑群,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刘邦汉中王的经历,留下了古汉台的名字。相传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修建的宫廷遗址。实际上,“鸿门宴”之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区及汉中一带。项羽踌躇满志地东归,刘邦整顿军队,不久东进,在汉中的时间并不是太长,现在这个古汉台建筑群,是历代积淀传承的结晶。“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明代人这么看是有道理的。作为汉王的刘邦,在汉中虽然时间不长,却是特殊时期,汉中是他发迹的地方,他在这里做好了东进与项羽决战的准备。

古汉台的建筑群,环境幽雅,树木葱郁,各种花木留香清润,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融为一体。博物馆展出内容充分利用这里的空间,沙盘和模型为游人提供了感悟2000多年前汉中历史文化时空的坐标,条条通道清晰可辨。地理交通对于汉中十分重要,秦岭与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间浓缩了好多历史故事和文化现象。关中前往汉中有好几条通道,在秦岭大山中是如何走的,走哪几条道,诸如金牛道、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它们的走向在这里都看得清楚。汉中前往成都怎样穿越大巴山也是清楚的,它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交通与军事意义上说,汉中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地位举足轻重。

关中前往汉中的重要通道——褒斜栈道,也称为谷道,长250余公里,是穿越关中与汉中的山谷,名为褒斜谷。南口名褒谷,地当汉中市北;北口名斜谷,在陕西眉县境内。褒斜道充分凸显了它的军事意义,战国以来,历代不断在这条通道上凿石架桥,修筑栈道,南北运兵多取道于这条通道。公元前206年,刘邦为迷惑项羽,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军事策略,表面上派兵修复已烧毁的褒斜道上的栈道,做出要从这里北出关中的样子。镇守关中的雍王章邯不知是计,认为修筑褒斜栈道两年也不能修通,未加任何防范。韩信却率大军沿陈仓小道北出大散关,攻占陈仓城(今宝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军事谋略的代名词,影响深远。

褒斜道的文化遗存,同样著名。褒斜道南端有一段隧道,被称为石门。石门长6米多,宽4米多,表面平整光滑,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座人工隧道。石门隧道东、西内壁和褒河南岸山崖上,刻满了汉魏以来历代文人的诗赋题名,被称为石门石刻。“汉魏十三品”就是其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古汉台博物馆里,不但能看到褒斜道修建的模型,而且能看到石门、玉盆、石虎等原始真迹的拓片。“衮雪”二字刻于石门洞南褒河水中巨石上,水流至此,激浪翻腾状如衮雪,故名。书法出自何人之手,尚有争议。无论出自何人之手,皆为珍品。褒斜道开通于东汉永平(58~75)年间,历代人在此镌刻上百种摩崖石刻,著名的如《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等,属于修筑褒斜道功绩的赞颂之词。在这里展出的珍品,为游人提供了大量且内容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实地考察,观赏博物馆里的沙盘与模型,会搞清楚不少之前史籍记载中模糊的历史地理问题。

张骞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交流早已通畅,考古文献与考古所见汉代以前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已得到证实。如《穆天子传》里记载的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尤其是他与西王母会见后,赠送西王母大量的丝织品、商代玉器中的和田玉、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等,但作为国家意义上的丝路商贸文化交流自然是缘起于张骞。汉武帝時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通了中国王朝与西方交流的官方通道。2000多年前,这位肩负着国家重任的外交使节沿绿洲丝绸之路西进,历经艰辛,往返数年,为丝绸之路的打通作出了影响后世的巨大贡献。他的经历,《汉书·张骞传》里有记载。张骞死后,葬于汉中城固县家乡小地名饶家营的地方。张骞墓前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为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墓地前有汉代石刻石虎两尊,造型神奇,只是年代久远而风雨侵蚀严重。张骞墓地较小,墓地前的三块碑为青砖所砌的墙体所包裹,后面是封土堆,看上去显得颇为冷清。整个园陵的修建与拓展是近年的事,规模亦较大。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张骞这位对丝绸之路有“凿空”之功的先贤,他的影响力再度向外延伸,成为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的象征。

2014年6月22 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通过大会投票表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张骞墓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遗产点。沉睡了2000多年的张骞墓,伴随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再度走进了中外世人的视野。

去张骞墓那天,天空阴沉,有零星细雨相随。墓地的石板路上有湿漉漉的感觉。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揣着一颗崇敬的心绕墓地三匝,再触摸冰冷而承载着时光的墓碑,会更加感念这位2000年前的伟大先行者。

猜你喜欢
萧何张骞韩信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