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超+李杰
一、主题与背景
哈尔滨市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四学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分数的乘除运算被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在小学阶段分数的加减基础上,六年級上学期学生才基本完成分数的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准确计算的问题,如:运算法则及运算技巧乱用,运算顺序混淆,审题不清,提笔就错,等等,学生对于错在哪里、出错的原因从不思考和总结,更不会检查和自我修正.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中,计算能力作为基本素养贯穿初中数学学习始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何让学生准确计算”是一个须必突破的难题.基于这个大背景,学校确定了“在小初衔接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这个主题,自主创编了过桥课程,以“分数的运算”一节课为载体进行课例研究.
二、情景与描述
本节课设计了5个活动,前3个活动始终由“1/2、2(1/3)、2/3、6、6/5”5个数据为载体,让学生利用这5个数据自主编写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题目,自己解题,自查、同桌互评及小组补充相结合,通过3个开放式命题的研究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同时养成自查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最后反馈小结,布置开放式作业.
三、问题与讨论
第一次研究设置4个活动,从错题入手,寻找错因.以小组为单位,寻求解决方法,之后小组交流展示,最后进行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研究小组经过课堂观察、讨论后,发现本次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A老师:没有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研究的指向性不清;
B老师:课前错题选择过多,没有代表性;
C老师:产生的错误原因太多,没有载体,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D老师:由错误入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强化”;
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将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调整,进行了第二次研究.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5个活动环节,以具体数据为载体,通过开放式命题让学生自主编题、解题并纠错,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根据D老师的分析,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给出数据,以具体数据为主线,让学生在有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式命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事可做,操作性比较强,学生的研究也有了抓手.数据的选择,主要考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数,有分数、整数,分数包含同分母的、异分母的,以及带分数,最后确定了“1/2、2(1/3)、2/3、6、6/5”这几个数.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想要出现的问题类型基本上都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了.
第二,在设计活动要求时,研究小组成员针对“话应该怎么说”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怎么说能让学生明白才是关键.最初的设计采用的是精准的数学语言,事后大家认为六年级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数学语言,最终采用“儿化式”的学生语言,用最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活动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对于课堂反馈这一环节是否保留的问题,研究小组费了一番周折.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反馈,那么反馈还用再单独列出来吗?A老师认为,自始至终的反馈是好的,在不断的反馈中纠错、找方法,但每一个环节也仅限于个人或小组的反馈,没有整体整节课的反馈情况,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课堂思维过程.后来,大家一致认为A老师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因此保留了反馈这一环节,事实证明,统一反馈这一环节是有效的.
第四,对于活动形式,由于在进行“活动一”时,问题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验证为主,此方式改变了最初自始至终的小组活动”的设计,避免了小组活动的疲惫,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为下面几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第五,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由课堂生成去达成教学的目的反倒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原来的设计中,研究小组将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详细的预设,结果课堂上始终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调整之后,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紧绷着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最后,小结部分最初用的是简易的思维导图,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最终在头脑中留下最重要的东西.讨论之下,B老师建议采用师生共同擦黑板的方式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出来.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对这一环节的掌握情况要比预计效果好很多,黑板上最后留下分数运算的方法和目标,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清晰、正确的思考过程.
【课例评析】
提高运算能力,做好小初衔接
1.主题确定科学、恰当,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主要特点:(1)与学校的校本研修大课题、教研组的课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吻合,是大课题的分支。具有一致性。(2)基于校情、学情,具有针对性。(3)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下而上,具有鲜活性。(4)是数学学科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典型性。(5)问题形成系列,设计小学、初中过桥课程,切口小,具有可操作性。
2.研究的流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围绕主题,突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具体特点有:(1)围绕主题设计教学,问题具有开放性、研究性、趣味性、层次性。(2)突出问题解决。自主与合作学习是本节课采取的主要形式。(3)围绕主题,策略和方法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算理。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学会审题分析、自我检查、挖掘错因、规范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由低层运算能力向高层运算能力发展。
3.研究的效果及建议
从课堂效果看:(1)学生自信,表达清晰。(2)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已形成习惯。(3)通过课堂反馈及检测,90%的学生形成了分析、自查的习惯,运算的准确性很高。充分证明课题实施的效果。
从备课组研究过程看:课题组成员能做到针对问题,认真研究,课例表述清晰。
对研究过程的建议:(1)研讨要紧紧围绕主题。(2)有典型问题的深层剖析及不同思维的碰撞。(3)由对一节课的研究提升到对一类课的研究。(4)加强课题研究后的归纳总结,形成完整课例。提高备课组研究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形成运算能力不仅是一节课一个阶段的问题,还须持之以恒,分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