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路

2017-03-15 18:14朱大珪
新疆人文地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喀什

朱大珪

古训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经济学家称:“公路铁路是经济社会的命脉”。

现代中国人说:“要想富先修路!”

可见,路是多么的重要,路是方向、途径、归宿,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盘古开天地,首先是打通一条通往天地人相通的路,然后才有人类的全方位活动。人之所以长出两只脚,就是为了走路。有了路,才能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寻求目标;无路,寸步难行。有了路,哪怕山高路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即可到达目的地;无路,天涯海角,天昏地暗,只得退避三舍。人若要有出息,就要敢当开路先锋,路就在脚下。

悠久的历史

喀什的路概莫能外,都是人走出来的。古丝绸之路以中国的长安为起点,途经新疆喀什,翻越帕米尔高原,走向波斯和罗马。这是远古时代中国人走出来的一条流芳千古,誉满天下之路,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的典型,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喀什就是这条古丝绸之路的中国段南、北、中诸道在西端的总交汇点,而因此著称于世。北道有一条路进入疏勒(今喀什、阿图什一带)后,过捐毒(今乌恰)进入中亚;中道(温宿至疏勒段,唐代曾被称作“拨换疏勒道”),从三岔口经巴楚、伽师、阿图什,进入喀什噶尔,翻越帕米尔高原至中亚、南亚、西亚各地。自从有了丝绸之路,历朝历代都有众多的人来往于喀什:

西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94年),季夏辛已,穆王姬西巡时,曾跨流沙、渡洋水入曹奴。据《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洋水即今喀什噶尔河,曹奴应为疏勒,在今喀什一带。此时,喀什噶尔绿洲已完全进入农业经济社会。

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通使西域自大月氏返,途经疏勒国,称其王治疏勒城(即今喀什市)有市列,种五谷,产葡萄、苜蓿、石榴等,并开始种植棉花。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春,汉使班超从于阗抄便道抵达疏勒国都盘囊城(今喀什市内),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冬,班超自疏勒发兵击降姑墨、温宿、龟兹等国,一举平定西域。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春,唐高僧玄奘自印度取经返国,因驮经的大象失足落水,许多珍贵经卷遗失破损,他途经疏勒(今喀什市)时,曾在这里停留,补抄经卷。

元至元八年(1271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大都(北京)时途经喀什噶尔。其游记中关于喀什噶尔的描述这样写道:“人们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谋生,特别是纺织业尤其发达。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木园和葡萄园。棉花、亚麻和大麻的产量也很丰富,由国内的商人运销世界各地。”

明清时期,喀什的一条主要大道是经阿图什,翻越喀拉铁热克山到达阿合奇。清代喀什至伊犁的贸易往来多经此道,清军追剿张格尔叛军即经此道进入喀什噶尔。另一条道路是经巴楚、伽师、阿图什进入喀什噶尔,清军平定回部,进军喀什噶尔时也经由此道。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自林则徐踏勘农垦至是年,喀什噶尔一带共垦出土地达83 298亩,走出了一条条大路……

条条大路通喀什

古道路况如何?绝对没有柏油路、沥青路、水泥路,多为羊肠小路、戈壁土路、崎岖山路。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喀什的公路都是简易的,路基低矮,路面狭窄,凹凸不平,居民外出和运输物品全靠骆驼、马、驴等牲畜驮载,边远山区,或戈壁深处的居民更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直至1965年前,喀什市的公共交通工具仍是畜力车(六根棍马车、驴车),1954年喀什市才驶出第一辆客运班车,因路三弯九转,迂回曲折,坎坷不平,颠簸不堪,人坐在车上总是提心吊胆。1965年喀什市公共汽车队(后改为公司)成立,结束了公共交通完全依赖畜力的历史。但是,喀什市内的大街小巷仍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老城区迷宫一般,似回肠九转,不知去向,令人感到神秘。

有人說,条条大路通罗马,已被古丝绸之路验证了;有人说,条条大路通喀什,这又怎么说呢?

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历来是新疆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自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喀什后,喀什的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了。喀什的路四通八达,北上阿克苏可通乌鲁木齐,南下叶城可达西藏阿里,东可去和田,西越帕米尔高原可达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中亚诸国。现今正是:五口岸通八国,一路通欧洲。反过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喀什!

如今喀什的路,无论是国道、省道,还是县乡道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窄到宽,从短到长,从差到优,处处是柏油路、沥青路、水泥路交相辉映。以喀什市为中心,从迎宾大道到昆仑大道,从世纪大道到西域大道,形成了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不仅把全地区的各县、乡(镇)连为一体,使农、林、牧、矿区与城镇相连,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而且开通了奥乐托苏、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三大对外通道,314国道、315国道宛如喀什的两只粗壮的脚引领着喀什勇往直前,喀什国际机场、南疆铁路喀什站宛如喀什的双翼展翅高飞,喀什因此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欧亚大陆的桥头堡。

现代化城市四通八达的路

回过头来看,喀什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解放初期,喀什市城市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50年后,喀什市城市面积达44平方公里,人口43万。从2004年开始,将把城市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三环线以外150平方公里,建设一个“大喀什”,以更好更快地打造喀什南亚中亚经济圈重心地位。

放眼看喀什,自2004年至今,建成卫星路和老城区巷道共231条,城市所有主干道和小巷硬化、路灯、排水、护栏等配套设施得到完善,市内还修建了大十字、农三师中学、喀什二中三处宽阔、舒适、亮丽的地下人行通道,市区15万盏路灯如银河落在喀什,如七色彩虹铺在喀什,如满天星星点缀喀什。有路就有树,有街心就有花坛,乔、花、草错落有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绿化体系,清扫车把喀什梳理得油亮光洁,垃圾压缩车、电动垃圾车除旧布新,洒水车把喀什打扮得眉清目秀。尤其是位于喀什市中心区的4.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占据了喀什市五分之一的面积,市区四成多近13万维吾尔族居民常年居住、生活在这块狭小的空间里,既保存了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的古城形态,也改造了老城区狭窄的街道,矮小的土坯房,门面陈旧的小店铺。路的拓宽带来了现代化建筑,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的憧憬,使喀什既是古老文化的载体,更是现代文化的载体。

喀什的路啊,每条大街小巷,都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身影在晃动,像河水一样流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巷道像迷宫里的路,又像盘磁带,既有如少女般的腼腆,又记录下了维吾尔人的汗迹和泪痕;大街四通八达,它不断伸展,坚定沉稳地向前延伸着,每一条路都吹拂着丝路之风,带着极富于灵动奔放的现代味,充满希望地向前延伸着。

猜你喜欢
喀什
喀什:马可·波罗来过的丝路重镇,两千年后依旧鲜活
Beautiful And Rich Xinjiang
当摄影遇见喀什中外摄影家镜头中的喀什影像
我们在喀什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遇见喀什
遇见我的喀什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