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莲
人到老年,一生的复杂经历和思想变化,以及文化知识所达到的水平,在心理上都留下了种种烙印。加上老年时期生活环境的改变,许多人先后经历了子女成家、退休、丧偶等重大变动,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变化,即产生了所谓老年心理。有的子女不理解这一点,会感到老人古怪。有的老人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会越来越感到自己与周围人不协调,产生社会、家庭不再需要自己的错觉,因而孤僻、多疑、固执。结果,原来和睦的家庭关系受到了影响,老人的晚景也在心情越来越坏中度过。
这些情况说明帮助老人在一生的最后一个转折时期保持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无论对子女或老人、家庭或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笔者谨就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提几点建议。
保持自信心,自我尊重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智力到老年并不是衰退了。实际上,在知识的广度、对实际的判断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上,许多老年人比青年人要强。老年人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无论对社会、子女仍都是宝贵的。古今中外有许多老年人在晚年仍然于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唐代的名医孙思邈,百岁还在著书、看病;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90岁还在写剧本;英国数学家罗素90岁仍在研究数学;画家齐白石90岁仍在创作;广西巴马地区有位102岁的邓红英医生,仍坚持每天给人看病。可见退休并不意味着社会所不需要了。老年人应该有自信心,而且力争参加适宜于自己的各种活动,继续关心从事一辈子的事业,出主意,当顾问,使自己不脱离社会。如果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也要尽量自理,使体力和脑力处于活动状态,这样可以杜绝各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子女和周围的人也要给予老年人尊重,这样老年人有了自信心,也就会开朗、善意、同情地看待事情了。
加强社会交往,维护家庭和睦 孩子结婚了,又遇上丧偶的重大打击,会使老年人孤单起来。但是,孤单并不等于一定会寂寞。有的人亲友子女很多,但关系冷淡,照样寂寞。相反,老年人应加强与朋友、邻居、熟人的交往,家庭保持和睦的关系,可以弥补孤单的生活而不致寂寞。老年人不感到孤单寂寞,心境自然会好起来。这样也可以促进长寿。近代人口寿命调查表明,长期单身的未婚或离婚者,平均寿命比和睦家庭生活者要缩短5岁。
对晚景要开朗乐观 对老年人最有害的是消极和悲观的情绪。中医认为,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疾病的根源,因而强调开朗乐观、生活宁静而顺应自然。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也说:“一切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研究资料表明,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有明显影响。当感情过于激动时,肾上腺分泌量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痉挛,同时食欲下降,睡眠不安,头痛头晕等。笔者在广西、武汉作长寿调查发现,长寿老人往往性情温和,心直口快,待人诚恳,思想单纯,不斤斤计较,遇事不耿耿于怀。老年人要善于看到晚景中积极的方面,尽量给社会多作些贡献,使晚年过得更有意义;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实事求是地看待晚年的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对困难和疾病要达观,过于忧虑于事无补,反于身体有害。总之,人到晚年更要善于摆脱烦恼。
培养健康的爱好,寻找生活乐趣 寂寞感往往是随无聊而来的,兴趣狭窄而又目光短浅的人常常容易感到空虚。因此,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应该培养健康的、多方面的爱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兴趣盎然,非常充实;同时还可藉此加强和外界的交往,消除孤独感。选择爱好可因人而异,比如清晨和傍晚的运动(包括散步)、练习书画、奕棋音乐,以至种植花果蔬菜等,以此驱愁解闷,陶冶性情,使精神得到很好的寄托。有的老年人耽于烟酒、沉于赌博,这种不健康的活动对于身心很有害而应予戒绝。
建立新的生活程序 退休以后,原来的一套生活程序消失了。如果不安排新的生活日程,无聊的感觉就会乘虚而入,时间将过得单调。老年人在安排生活日程时不仅要有每天的小安排,还要有每周以至几个月的大安排。这样,心中总想着未来,生活也是充实的。老年人有节奏、有规律、充实的生活,加上周围社会的良好关系和老年人本身注意思想修养,就可以保证老年人晚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幸福的晚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