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视角下家庭养老困境及其对策

2017-03-14 17:56鲍雅倩
关键词:家训家风子女

鲍雅倩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

家风视角下家庭养老困境及其对策

鲍雅倩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1100)

受儒家文化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养老观念受到冲击。通过回顾中国家风家训形成发展过程,从家风视角剖析当今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家风;家庭养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三个注重”,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深刻阐述家庭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中国家庭不仅担负抚育培养幼儿的责任,也承担养老敬老的义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两亿多人。因传统生活习惯和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近90%的老人仍乐于在家庭中,在子女照料陪伴下颐养天年①郭悦,外媒:谁来照顾中国老人http://qnck.cyol.com/html/2015-12/30/nw.D110000qnck_20151230_1-12.htm。。但传统家庭理念、结构、生活方式等随社会经济发展正发生变化,祖孙家庭、离异家庭数量增加,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祖孙关系均呈现新趋势,养老形势堪忧。因此,发扬优良传统,推进家风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我国家风的历史渊源

所谓“家风”,即由父母或祖辈倡导并事必躬亲和以身作则,用以管束家庭成员的风气和行为态度②罗国杰,论家风http://www.gmw.cn/01gmrb/1999-05/21/GB/18063%5EGM5-2110.HTM。。家风一旦形成,便会不断传承发扬,家庭成员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修身养性。就我国伦理思想史而言,家规、家训、家教以及治家名言,均与家庭伦理及风气联系紧密[1]。历代知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多出自家风良好之门。新时代环境下,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古代家风的形成

1.先秦时期的儒家孝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含义由西周时期的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向善事父母转变。后经儒家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成为“孝”的核心[2]。

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仁”为众德之总,“孝弟”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是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如按现代心理学阐释,孝不仅强调行为表现,更需心理尊重。孝是行为,敬由心发出。孝敬父母,实为父母获得人格尊重和精神慰藉。

孟子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处理父子、兄弟等血缘关系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如社会成员均能以此为准则处理社会关系,即可保证封建秩序稳定和国家统一。

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系统阐述了孝文化思想,构建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3],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将孝亲与忠君关联,认为“孝”为“忠”之根本,同时推衍扩大“孝”的社会作用,认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4]。甚至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

2.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孝治理论。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定型期,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愈加凸显,孝治思想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孝道从家庭伦理扩展至社会伦理,甚至政治伦理,孝与忠并论,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重中之重。由此,“以孝治天下”成为近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汉代皇帝谥号多含“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西汉将《孝经》列为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关联,成为推进孝道社会化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间,孝道观念虽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历朝统治者基本坚持汉代孝道精神,并使其向法律领域全面渗透,借法律加以推行[5]。

3.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立著。宋元明清时期,家训著述繁盛。理学逐渐占据主导,孝道被视为与生俱来、先天的伦理属性。传统士大夫胸怀“治国”理想,亦关注以孝为基础的“治家”智慧,重家风培养与传承。从宋代《袁氏世范》到明代吕坤的《近溪隐君家训》、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诸多传世家训中,孝亲敬长均为治家处世标准之一。以家教名篇《治家格言》为例,可窥一斑:

《治家格言》强调家庭和谐稳定,“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1]而和睦稳定之家既有对子女的要求,如“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又有对父母的要求,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同时主张谦虚礼让的处事方法与人生态度,“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1]凡此种种,是非分明,使其成为理家教子、整饬门风的治家名篇,对后世影响甚深。

(二)近代家风传承

近代家风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为代表。曾氏崇尚勤奋、俭朴、求学、务实之风,提倡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实现“修身”“齐家”,成为“奉君事亲”的忠臣孝子。

1.传承孝道,奠定家风之基。曾国藩父辈对长辈敬重孝顺、对公共事业乐于奉献的品行对其影响极大,曾国藩继承祖辈传统,对长辈毕恭毕敬,对家事全心投入,尽心安排。他认为“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应“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曾国藩于家信中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6]曾氏家风、家规即在承其祖辈言行教化子孙基础上形成。

2.教育开明,重视家教。通观曾国藩一生,其言传身教为子孙成才及家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今人借鉴。曾国藩家书言及“子女成才一定要经风霜磨炼”“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他告诫儿子:“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6]对于科考功名,他态度开明,富有境界,寄子书中曾言:“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3.以俭治家,保持家风纯正。曾氏家族治家极严。曾国藩言道:“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6]因此,他着令女眷勤俭,防止家族奢逸之风。同时要求二子过穷书生生活,避免骄逸,并规定女儿出嫁,嫁妆不能多于二百两银。

二、家风视角下家庭养老困境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家庭养老模式,但当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正经历解构与重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陷入困境。

(一)家庭养老困境

1.孝道传统逐渐淡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正悄然改变,孝老敬亲的家庭传统逐渐淡化。子女与父母在生活上日渐分离,导致供养责任弱化。现代人更多追求自我实现,未能担负赡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即便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处,许多子女也未尽赡养义务。此外,独生子女家庭中,常常对子女过分关注而忽视对老人的关爱,情感投入倾斜一定程度上造成现今家庭孝道文化实践教育缺失,很多年轻人习惯“啃老”,只求获取,不知回报。

2.“孝文化”的异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因忙于工作及子女生活、教育问题而忽视老人的情况极为普遍。孝敬老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老人往往因不愿麻烦子女,不仅不求子女探望与陪伴,甚至生病也不愿告之。本应得到“反哺”回报,却因“怕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沉默、将就[7]。老人得不到关爱与照顾,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3.重“物质”、轻“精神”。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劳动力自由流动,传统三代乃至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趋于解体。有的子女因与父母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选择分开居住,也有人认为只要给予父母足够的物质条件即是孝顺;很多人不常回家探望父母;有人与父母同住,但因工作、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不同,很少与父母交流沟通。实际上,人到暮年,相比丰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子女常伴左右,给予精神抚慰。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常年离家打工,家庭养老关系“剥离”问题日益突出[8]。“空巢老人”常处于孤独、寂寞状态,很多老人因此患上抑郁症、焦虑症。一些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暇他顾,便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但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很少关注其精神需求。生活单调,又缺少子女陪伴和精神归属,老人常常感到悲伤落寞。

(二)家风视角的家庭养老困境成因

1.个人本位的现代家庭消解传统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以家本位为主导,具有独特性。家本位价值观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延续家族血脉,因此中国传统式家庭养老不仅是家庭和家族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其与整个传统文化氛围休戚相关[9]。大多数老人的精神寄托是其子孙,老人希望在儿孙满堂的氛围中享受天伦之乐。子孙也会努力孝敬父母、长辈,因其是家族、家庭的精神支撑。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个人本位的现代家庭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养老逐渐陷入困境。如受职业等因素影响,很多上班族常在子女、工作间分身乏术,从而忽视对老人的照顾。

2.多元价值观冲击传统孝道文化。受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及西方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中国青年一代追求个人本位,寻求独立空间,拒绝父母干涉个人生活,此种趋势渐渐走向极端,反孝道而行的现象日益增多。还有人贪图享受,在父母尚有一定精力和条件时“啃老”,而在父母需要照顾时却视其为负担,颠覆传统的孝道观念。

3.家庭“孝”文化教育缺失。良好的家风熏陶、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和塑造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历代家风家训提倡的孝亲文化对孝观念和孝行为生成均有重要作用,应为现代家庭教育传承。很多家长注重教育,为子女选择好学校、补习班,却忽略家庭“孝”文化教育。中国社会家庭独有一种抚育赡养反哺链,先是父母抚育子女,待其年老体衰,子女赡养父母。然而目前,孝文化缺失使传统代际秩序受到挑战。

三、家风视角下家庭养老策略

家庭养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可替代性,在两千多年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家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家庭养老。

(一)转变家庭养老理念

转变家庭养老理念,需实现“依赖养老”向“独立养老”、依靠子女向依靠自身的养老理念转变[10]。

第一,由依靠子女向依靠自身转变。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将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子女赡养压力增大,赡养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子女成家后多与父母分居,无法给予及时照顾,现有养老理念需随之调整。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更需转变现有养老理念,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身”,从以往的“依赖养老”转向“独立养老”,减轻子女压力,缓解家庭养老困境。

第二,子女需转变养老理念。首先,赡养老人需物质支持与精神赡养兼顾。孝为行,敬为心[11]。尤其在老人工作生活能力弱化时,更需给予情感慰藉。子女不应仅出于孝心,做自认为有益于老人但其未必乐于接受之事,应耐心听取、征求老人意愿,尽量顺其意而行。

(二)挖掘传统孝道的内在价值

传统孝道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具有教化作用,对解决当下养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自古以来,遵守孝道更多为道德要求,一个家族只有构建并遵守共同的家庭道德准则,其成员间联系才更紧密,因此建立以“孝”为基础的家庭道德是家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次,孝道是一种精神力量,其感染力与凝聚力使家庭成员和睦相亲,并促进孝道的代际传递。此外,孝道亦是培养爱国精神的情感基础,当其延伸至社会政治伦理层面可突破血缘牵系,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弘扬传统孝道也需与时俱进,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可在宣传中依托现代媒体技术,营造孝老敬亲文化氛围。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孝心孝行,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三)弘扬新时代家风

弘扬新时代家风,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在消解内部成员思想认识矛盾上,良好家风与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构筑良好家风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其成员的价值观无法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自行存在[12]。社会不良思想必定影响家风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会促进良好家风形成。

家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凸显符合时代特色的精神理念,形成现代化、符合社会潮流的家训家风[13]。

(四)重视精神养老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有所养”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精神养老不容忽视。

第一,丰富自我精神生活。现代家庭不再是以往的“大家庭”,以“4-2-1”小家庭居多,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精神养老在一定程度上需老年人独立实现。如参加社区文化和娱乐健身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第二,发挥家庭作用。就老年群体而言,家族成员是其心灵慰藉的直接来源,得到家人关怀,感受晚辈孝心,易让老人感到满足。因此,子女应尽量抽空探望父母,即便不能常伴左右,也应保持联系沟通。

第三,拓展精神养老渠道。除家庭外,精神养老服务的直接机构即社区组织与养老机构。此类组织机构可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求。此外,可成立服务于老年人的自愿者协会、学生社区服务团等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养老服务[14]。

第四,加强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和服务机构等养老设施,扩展精神养老服务功能,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五)建立综合养老模式

探索家庭养老社会化,推进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模式有机融合的综合养老模式。综合养老方式结合家庭与社会两个层面。一方面,发挥传统赡养方式的作用,延续家庭养老在精神慰藉上不可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基础,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由社区统一提供赡养服务,或将成熟的社会养老服务引入家庭,依据老人特点提供专门化服务。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期间强调:“千万不要小看家政服务、社会养老,这些都是朝阳产业!”③李克强:家政服务和社会养老都是经济“新功能”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6/content_5049836.htm。家政服务和社会养老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新型服务业,从而丰富养老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四、结语

尽管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但家风家训等传统观念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抓好家风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老人老有所养[15]。推行家庭养老模式,应注重与家风建设结合,为老年人更多提供精神与物质需求兼顾的多元化服务。

[1]钟茂森.朱子治家格言[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张超兵.论《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陈才俊.国学经典:孝经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5]刘颖.传统家训的演进及其对现代家教的启发[J].重庆社会科学,2014(1).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7]穆光宗.当前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应对[N].人民日报,2014-06-16(15).

[8]李永萍.“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肖波.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N].光明日报,2015-02-09.

[10]黄秀女,伍德安.养老服务何去何从——对家庭养老资源的评价与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6).

[11]王林.社区居家型家庭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广西社会科学, 2015(6).

[12]卓锴化.发展社区养老提升家庭养老功能[J].中国财政,2015(15).

[13]周世敏.以良好家风弘扬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8-10.

[14]吴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深化家风建设[N].台州日报,2016-03-16.

[15]程伟光.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2014-03-27(6).

C01

A

1672-3805(2017)02-0068-04

2017-03-12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勤劳节俭传家风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