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育策略

2017-03-14 16:35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培育

吕 增 艳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育策略

吕 增 艳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大学生的义利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成长发展,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富强文明将产生持续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呈现出多元复杂的不确定性,存在诸多思想困惑与不同于以往的行动选择,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探索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策略,需要明晰顶层设计,深入扎根实践。

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影响因素;培育策略

义利观,是人们对“义”“利”及这二者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判断看法,以人们面对利益时的态度取向和行动抉择为直接表现。对义利观的探讨,是纵贯古今人们依旧无法回避的热议问题。在高速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正确义利观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正确义利观的培育已成为社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视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和影响因素,探索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策略,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正确义利观

正确义利观的明确界定,必从义利问题的缘起谈起。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义利问题缘来已久,关于义利的争辩、讨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们的关注焦点之一,其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后在《原道》中被韩愈解读为“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即人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和行动规范。利即利益、功利,“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文言传乾文言》)后被唐代孔颖达注疏为“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乎于义,法天地之利也”。从中不难看出,义利争辩实质是对道德与利益二者关系的观点论争。

事实上,对于义利关系中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是“见利忘义”还是“见利思义”,义利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先秦的哲学家、思想家们便已激烈争辩过。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义思利”(《论语·宪问》),表达了其明显重义轻利但不完全否定利益、功利的思想倾向,成为儒家义利观的代表观点;老子提出“我无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表达了其超越义利、清静寡欲的义利选择;墨子提出“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墨子·兼爱中》),表达了其义以生利、义利统一的思想观点;法家则提出“利者,义之本也”(《商君书·开塞》),表达了其重利贱义、义生于利、以利为义的义利主张;……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得以巩固、发展和传承,虽有宋明“理欲之辨”,继续着先秦时期的“义利之辨”,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颇受当时及后世诸多思想家的诟病驳斥,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上”的义利观稳居主导地位,进而构成中华民族义利观的主要特征[1]177。这种义利观代代相传,传承后世,即使在当代,依然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影响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可以说,也正是以此为据,习近平同志提出“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虽然针对国际关系、对外交往,但仔细分析,这也是当代处理“义”“利”关系的规律把握和本质总结,其中蕴含着义利并举、义利适度的科学内涵。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中,朝气蓬勃、怀有理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肩负着时代和历史的重任。然而,当代大学生能否担负起如此艰巨使命,不仅仅要看其学业成绩,更重在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思想道德为重。“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年纪轻、阅历浅、处于学习和养成时期的大学生,其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能否充分发挥、是否发挥在用武之地,从本质上取决于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义利观作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我们更可以通过对正确义利观的引导和培育,促进大学生: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在道德修养和功利利益面前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挣脱“公”与“私”的纠结,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遭遇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不断升华自身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平衡精神追求和物质欲望,在急功近利的心浮气躁和高瞻远瞩的心平气和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素质[2]32。可见,作为国家和民族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更攸关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纵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否认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时事、社会进步和改革进程,也关注自身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他们对个人利益的认知、理解日趋理性,对利益的追求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进取性。调查表明,75.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6.7%的大学生赞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20。但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洗礼下,在传统和西方价值理念的冲突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便须摸清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剖析其影响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多元复杂的不确定性,在义利观领域存在诸多思想困惑与不同以往的行动选择。38.9%的大学生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现实”,36.9%的大学生反对“君子喻于义”的传统道德,69.2%的大学生表现出重视钱的倾向[3]20。对比“我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安然,当代大学生倾尽全力选择直辖市、发达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或地级市就业;对比不问报酬、默默奉献的职业态度,当代大学生择业多以报酬多寡、待遇优劣、上升空间大小为硬性标准;对比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忠诚信仰,入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为就业、晋升捞取的政治筹码;对比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评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奖学金、优秀大学生、入党等选评活动已被渲染功利色彩,为此请吃拉票、作假成绩、伪造假证等行为屡见不鲜;对比情比金坚、携手风雨的婚姻观念,当代大学生更愿倾情“富二代”;学习占座、乘车抢座不给需要的人让座,不主动打扫教室卫生、却随心所欲扔垃圾;不愿从事义务性、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只愿从事有偿的商业性活动;遭遇挫折、困难理直气壮地求助集体,却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带着浓厚的功利目的,不愿为集体奉献牺牲一点个人利益;追求自身消费享乐、却从不为父母着想……林林总总,这些思想判断和行为选择毋庸置疑昭示着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取向。

第一,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本位,在义利选择上倾向功利、实用和实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明显表现为:遇事更多地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思考个人眼前的利益和实惠,从而忽视对国家、社会、民族、集体的长远利益考量;多以展鸿鹄之志、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或重财富享乐、急功近利追求体面生活为自己的精神动力,从而置国家使命、民族振兴、社会责任于不顾;多青睐“快见效益”“稳见效益”的专业、课程和职位,职场频繁跳槽更是习以为常,而少了莘莘学子天然应有的严谨勤奋、踏踏实实的寒窗苦读和职场新人理应具备的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对集体生活准则约束不屑一顾,过度追求个人的自由解放;向往和追求在大学中度过自由、舒适、安逸、快乐的荏苒时光,却对学习、能力、交际等采取无谓态度,甚至出现了重利轻义、先利后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盲目拜金、贪图享乐的扭曲价值倾向[4]58-64。

第二,当代大学生的义利价值取向充满困惑迷惘与无所适从,多元义利观正在形成。当前中国社会,传统价值理念与西方价值观念不时碰撞冲突,市场经济下社会变革的深化推进,使得多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且纷争不断。对于初出茅庐、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来说,原有的传统价值理念不能完全彰显示范作用,新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价值选择的多元多样、价值判断的分歧争议、价值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都令大学生们在面对义利问题作判断、作选择时充满困惑迷惘与无所适从:他们既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不甘心从零开始艰苦付出;既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又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下缺乏自信和勇气;既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观点,又会在利益、实惠面前倾向西方价值理念,优先考虑个人得失。这些思想和行为、理论与实践的纠结背离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的义利取向中。客观地讲,这种多元化的义利观意味着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是进步性的、创新性的思想萌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主体意识、思想萌动还只是一种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过渡”,尤其面对如今信息时代下网络信息的传递和刺激,大学生的义利观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偏颇性和不确定性。

(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剖析

如前文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引导,以形成正确义利观,那就需要我们从其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义利观遭遇的各种问题,实质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虽正值风华正茂,但其阅历尚浅,思想欠成熟且观念不牢固,其义利观的形成不免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影响。

第一,社会领域中纷繁复杂的利益交织迷乱了当代大学生的视界。成长、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大学生,必然无时无刻不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历史传承、国际交流等的影响之下。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时期,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加深了我国经济成分多种化、经济利益多元化、思维方式开放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新旧体制、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不时交锋擦出火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成为整个社会关注、争议的话题,倾向个人利益的功利观念很容易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重义轻利、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谁先进谁吃亏”“谁廉洁谁受穷”“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重利轻义观念甚嚣尘上,混淆着大学生的感官视听,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一度混乱,甚至在多元道德选择、义利论争面前迷失方向。

第二,学校领域中看似高大上的道德教育未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产生实质影响。当前,从表面上看,学校设有明确的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并有校领导专门负责,道德教育较之以往更受重视;但实际上,国内大学一直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重专业成绩轻道德品行的倾向,使得大学道德教育的效果总是与目标存在偏差:目标方面,教育目标设定得单一片面、不能因人而异,把对少数先进学生的高层次目标普遍地加诸于全体学生;内容方面,过于重视国家本位的观念体系,过于僵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多元义利观带来的思想冲击、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问题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方式方法方面,多以必修大课、强制灌输、理论说教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课程预期、难以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向善修身的主动性。

第三,家庭领域中以爱为名、以成绩为重的德育偏颇阻碍着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形成。家庭是人生旅途四通八达的重要枢纽,作为每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们的道德素质、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乃至思维方式,都时刻浸润着孩子的成长。即使是住校大学生,其义利观深深反映着家庭教育的痕迹。然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陷入不遗余力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只要成绩好,万事都OK”的溺爱误区;过度关注孩子的物质要求、学业成绩,却忽视了为人之本的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心理成长;注重引导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以出人头地、体面生活、美好前途,却忽视了于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是读书一切为了自己,与国家、民族、社会、集体毫无关系。这种功利性的家庭教育培育出的大学生,毫无疑问,遇事只为自己考虑、只从个人利益出发,自私、霸道、贪婪、吝啬,崇尚自我,漠视国家、民族、社会和集体,与正确义利观南辕北辙。

三、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策略

正确义利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关系国家未来、民族希望和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审视、正视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索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培育策略。

(一)明晰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顶层设计

第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义利观正本清源。如前所述,传统文化资源包罗万象,有关义利的争辩更是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重义轻利”“义利并举”的主导价值取向。“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我们要把这些尚义重义的义利学说、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博施济众的道义关怀,渗透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激励大学生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越提升,内化养成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的思维方式和果敢气度。

第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立标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先进智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提出的正确义利观,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5]30。“每个人都应该有其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6]337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才能更准确理解践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正确义利观[7]187-191。

(二)深入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扎根实践

第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主阵地。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学生的校园管理和学习生活相对自由,但自由不是无边界的放任自流,尤其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正确义利观的培育,大学要有针对性地构建教育框架体系。首先,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正确义利观为导向,开展各项管理、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建立一整套明确的规范约束机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道德习惯;以正确义利观塑造高尚师德,使之在教师的教学、为人、处世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活力,营造主题鲜明、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此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正确义利观深入人心。其次,优化“两课”教学,使正面引导真正打动人心。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途径,“两课”预期的教学效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正确义利观的教学培育,不仅要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分层次推进教学,还要贴近学生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尤其要带领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辩论,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触动心灵、引发共鸣、促进思考、激励人生。再次,拓展社会实践,巩固培育效果。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重要环节,促进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上的公益志愿服务加之必要环节的思维引导,能够促使大学生亲身体会道义行为带来的充实感、愉悦感,深化其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修养其为国为民的道德品性,从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体味义重于利的正确义利观。最后,注重大学生群体内先进分子的带动作用。一方面,积极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培养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规范大学生党员、团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通过严明的组织生活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激励他们以身作则、淡泊名利,自觉践行正确义利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导向正确的社会氛围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外部条件。大学是大学生在学生阶段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时期,面临毕业即走入社会的憧憬和迷惘,大学生比之前任何一个阶段更关注社会,与此同时,社会现象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反作用也是更为强烈的。大学生活的相对开放和自由也使得社会环境能够轻而易举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如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由,竭力为金钱、为“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正名;以摒弃传统糟粕为由,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垃圾古董和前进包袱;以西方自由民主为由,无视国情大肆宣扬“全盘西化”;以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矛盾为由,否定鞭挞社会体制甚至是道路选择,等等。对于阅历尚浅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无疑会混淆视听,搞乱思想认识。由此,必须注意厘清社会上的腐朽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创造正确、良好的外部条件。“道德的形成是全社会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过几万年的学习,个人之见经过无数次的博弈,才形成了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8]198。正确义利观的宣扬、倡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注重整治社会秩序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导向正确、气氛和谐、互动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培育的坚实后盾。在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杜绝以金钱弥补亲情、以成绩替代一切、“用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的意义”[9]300的教育方式,使每个人都能以新的视角审视“服从”“责任”“奉献”“牺牲”等行为准则,使正确义利观如花开遍中华大地。

当代大学生处于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前沿,他们在用独特的义利认知、价值判断和实际行动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国家、社会、民族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冲突、义利论争。作为民族的传人、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不仅对其自身成长发展,而且将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富强文明产生持续的深刻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义利价值取向,认识到其对深层次义利观导向需要,积极应对引导大学生在义利问题上的一些失衡与失范行为,使正确义利观融入大学生的生存境遇,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素养和内在的价值理念,以此推动国家、社会、民族、集体等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

[1] 刘永艳,杨丽梅.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理论月刊,2008(9).

[2] 赵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培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6(2).

[3] 陈婉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调查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4(12).

[4] 王荣,佟月华,孙英红.青少年对朋友关系可能性的判断[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 王泽应.正确义利观的深刻内涵、价值功能与战略意义[J].求索,2014(11).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王娜,侯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8]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秦卫波]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

LV Zeng-yan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 134000,China)

Whether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 is correct,not only will influe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but also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ngoing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motherland.The realistic orien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common function such as society,school and family shows diverse and complex uncertainty,and there are lots of confusion and different action choices.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we need clear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penetrate into the grounded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Correct Idea of Moral and Profit;Influence Factors;Cultivation Strategies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2.026

2016-03-24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6344)。

吕增艳(1980-),女,吉林镇赉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G455

A

1001-6201(2017)02-0151-05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培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