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云
(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230001)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100例护理观察
吴 云
(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230001)
目的 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监测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情况,总结早期液体复苏救治和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经早期液体复苏及相应护理干预,抢救成功率为73.0%,其中转运途中死亡8例,院内死亡19例。结论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和采取有效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急救护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HTS)为创伤医学常见危急重症,致死率较高,早期液体复苏是抢救该类患者的关键。现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早期液体复苏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为20~79岁,平均年龄为(51.8±6.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6例(占46.0%),高处坠落伤28例(占28.0%),其他26例(占26.0%);创伤部位:颅脑损伤或以颅脑损伤为主31例(占31.0%),以胸腹部损伤为主28例(占28.0%),以四肢损伤为主41例(占41.0%)。纳入者均符合休克相关诊断标准,根据休克程度:轻度38例(占38.0%),中度45例(占45.0%),重度17例(占17.0%)。
1.2 方法 均给予早期液体复苏,具体救治措施为(1)维持生命体征。快速评估患者伤情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首选贵要静脉行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在伤后活动性出血控制前1h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将平衡盐液、血浆制品输入体内,输注浓缩红细胞扩充血容量和输血,促进血压循环,收缩压维持在60mmHg左右,保证正常血氧供应和主要脏器血流灌注;在早期液体复苏同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2)监测动态尿量。液体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尿量,每隔1小时记录1次,尿量维持在30ml以上,对于少尿患者,快速找到原因,待活动性出血得到控制后,可适当给予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改善其组织供氧不足状况[1]。(3)纠正内环境紊乱。急救过程中采集血标本并送检,对动脉血pH值、血乳酸水平等指标进行持续监测,记录凝血酶原时间、乳酸恢复时间等,及时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积极预防水肿以及呼吸道异物阻塞等情况发生,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本组100例患者,经早期液体复苏及相应护理干预,存活73例,死亡27例,抢救成功率为73.0%。其中有8例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液体复苏期间,发现呕吐致呼吸道窒息10例(占10.0%),行气管插管后好转;吸氧导管脱落4例,及时发现并处理,未引发不良事件。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救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从该类疾病病理生理特点来看,急性失血失液为主要表现特征,并会由此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液体复苏越及时,救治效果越理想,目前主要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措施。结合以往急救经验,早期液体复苏应考虑到4大要点(1)液体复苏的时机,对于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在早期给予平衡盐液来维持其机体基本需求,经手术处理后再行大量液体复苏,不应急于补液,可进行限制性延迟复苏;(2)复苏液的选用,严格遵医嘱补液,具体要考虑到患者的失血量和临床状态,通常情况下,先给予晶体液并配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还应按需填补已扩大的毛细血管床;(3)复苏的位置和途径,多采用静脉途径,主要选取贵要静脉;(4)复苏液输入的温度和速度,复苏时是降温还是复温,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应视情况而定,快速补液尤为重要,但是在大量液体复苏时则应合理控制输注速度,以免引发急性肺水肿[2-3]。
早期液体复苏对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护理人员要合理选择复苏部位、快速建立给液通道、合理控制输液温度和速度,以及做好抗休克效果监测等工作。从整个急救处理过程来看,首先要合理选择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这需要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对于脑灌流减少患者,应去枕平卧,而口部有分泌物患者,则应将头部偏向一侧;其次是要做好急救前各项准备工作,如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等,对于病情危重且进展较快患者,抗休克和降压应同步,以抗休克为主;然后是运送途中和救治前的护理,转运途中应维持有效供氧,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各导管通畅,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到达医院后立即送入手术室,严格交接班,将急救处理情况交到清楚,保证急救护理的连续性,同时做好家属工作,稳定其情绪,只有保证急救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4]。
[1] 杨鹤鸣,崔彦,李成林,等.控制性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10(1):27-30.
[2]王阿凤,陆关珍,金培英,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液体复苏链式管理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1(7):3-4.
[3]刘华清,李福龙,陈琛.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10(3):1778-1779.
[4]陈祖鹏,李徐,徐震,等.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1,10(4):479-481.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1.096
2095—9559(2017)01—2878—01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