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2017-03-14 02:07张文杰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摘要】我国在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制度探索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大量涌入我国,有人对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甚至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希冀。本文从防止西方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三个方面论述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的必要性,提出中国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的道路,离不开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真诚信仰。

【关键词】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实践基础;历史基础;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创新,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这些成就无疑得益于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问题,于是,有人提出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甚至对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了希冀。

一、坚定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任何一个社会取代它所脱胎的前一个社会,都要继承前一个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创造出新的更高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也必然如此。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者和继承者,其中必然带有资本主义文明的基因。这种基因既包括马克思所说的那些“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旧社会的痕迹”,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但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政策和价值观念传入中国后,不仅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未能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完美对接。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过度沉迷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欠缺对国家立场和政治立场的理解。

放眼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主义国家仅占5个,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样的反差使党和人民必须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我们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很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思想的冲击,影响到对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正确认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素。民心的摇摆不定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其产生的消极后果令人不寒而栗。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在国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在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如何防止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比夺取政权难度更大的历史性课题。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发芽,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优秀理论成果。这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阶段。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奠定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将使我们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共同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和战略,对巩固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的党和人民成功抵御了苏东剧变的冲击。面对国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党努力探索防止“和平演变”的有效途径。实践经验表明,防止“和平演变”不能再用大搞政治运动的做法,必须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各个领域相互配合,形成防范机制和战略定力。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造全民族精神支柱,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各民族目标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从此中国失去独立的主权,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漫长历史过程。20多年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走向失敗。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被殖民的命运。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发动政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归于失败。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在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迫在眉睫之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的八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抗日战争,采用游击战和革命根据地的战术,粉碎了日本企图3个月占领中国的幻想。从1946年到1947年,人民解放军用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至今不能统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封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推动中国的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很不容易,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不容易。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为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反映了新社会降生时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阵痛。邓小平和党中央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条道路经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正确定位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制定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邓小平和党中央全面分析了中国国情和历史演进的特点,确定中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内涵。党的十三大上作了明确阐释:“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科学定位既确定了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又正视中国目前生产力仍然落后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状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前提。列宁晚年在同社会民主主义者论战时提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路径。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来创造。而在落后的俄国,应在革命时机成熟时先夺取政权,然后在新政权领导下创造,历史发展个别阶段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正是按照列宁提出的路径演进的。但中国的过渡时期也有一个特点,我们党提出的“一化”和“三改”两大历史任务并不是同步完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完成,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工业化只是奠定了初步基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仍然没有充分具备。继续创造社会主义物质前提,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也是依据对基本实现现代化所需要时间做出的估计。

邓小平和党中央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难题:一是提出社会主义主体理论,找到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佳契合点。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适应了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国情,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将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误区。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是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必然要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从而也就有了社会制度的属性。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即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仍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已经否定了这种看法。三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两者形成良性互动。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也可以形成恶性互动。苏联改革的失败就是两者恶性互动的后果。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改革的规律,力求使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四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行逐步改革。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他指出:“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历史表明,国家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转型期,往往是政局动荡的高发期。中国能够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稳定,无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挥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都是为了人民能够生活的会更好。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正是人民群众谱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完善了历史。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就必须紧紧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住房需求,学习需求,工作需求,精神需求等等。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地拥护党的统治,以更好的状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温暖了中国亿万百姓的心,也道出了现任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党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始終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的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发展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民生问题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的出发点与归宿。一代又一代中共领导人的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他们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有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形成,致力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着。

四、结语

我们作为中国的90后,从小便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新的文明成果,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真挚情感。与此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对党和民族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不应该随波逐流,一味地崇洋媚外,否认国家与集体的贡献与付出。我们要做合格的时代接班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涵,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3.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

[3] 赵紫阳.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2.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3.

【作者简介】

张文杰(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