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摄影的前身是什么

2017-03-14 11:00王楠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摄影术媒介印刷

【摘要】本文认为摄影没有前身,如果非要阐明摄影的前身,那只有从发现光化反应规律之初开始讨论,这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炼金术士所发现的卤化银(Silver halide)感光原理。可那是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性所改变。这样来看,摄影术只不过是自然界复杂构成中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在本质上和科学定理一样。而将摄影术归为发明的想法,实质上只是体现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们对各种新技术的渴望。

【关键词】摄影;前身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The Mechanical Bride Folklore of industrial Man)一书中这样说:“绝对大多数技术的发明与革新,都有属于自己的体系,这种体系有一个潜在的核心理念,从而指导着该体系内技术发展的程度和走向。”就如同在印刷媒介体系内报纸之前有“新闻书”(news book),在信息传播体系内文字之前有图形符号,在信息载体体系内印刷本之前有手抄本,那么摄影术的前身是什么?

部分研究摄影史前史的学者曾经对摄影发明先驱者们所撰写的文章、书籍甚至信件,进行分类解析,他们发现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摄影术在视觉再现性、直观性和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但他们更强调这种媒介带有明显的自发性。拍摄后的结像是一种自然现象,即光化反应原理,而人们只是发现了这种现象或者原理,并将如何使这种现象发生的客观条件总结成所谓摄影技术告知我们。这不是由人独立制造的技术产品。例如,我们可以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而不是发现了电灯,但我们只能说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却不能说他发明了该定律。因此,作为一个涉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定律的发现,摄影术的先驱们将摄影总是归结为自然的功劳与恩赐,而不是来源于某种技术、工程或其他什么。美国画家、“电报之父”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在写给艺术家华盛顿·奥尔斯通(Washington Allston)的信件中也把摄影的诞生喻为“自然已经将铅笔握在手中”,而塔尔波特在1844年所出版的世界上第一本摄影集,更是起名为《自然之铅笔》。此外1839年的各大报纸在报道摄影术诞生的时候也大量使用了“发现”(discover)这个词,而并非“发明”(invent)。

所以,以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摄影没有前身,如果非要阐明摄影的前身,那只有从发现光化反应规律之初开始讨论,这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炼金术士所发现的卤化银(Silver halide)感光原理。可那是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性所改变。这样来看,摄影术只不过是自然界复杂构成中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在本质上和科学定理一样。而将摄影术归为发明的想法,实质上只是体现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们对各种新技术的渴望。

问题是如果按照事物体系潜在的核心理念来探寻,我们甚至不清楚摄影是为什么而诞生的,它的发展和改良又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这连它的发明者们也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要知道当年在阿拉贡院士为摄影术宣传与鼓吹之前,达盖尔抱着自己的摄影术专利整整两年无人理睬,生活极其窘迫,因为他无法向人解释这个技术发明的初衷是什么,它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可摄影术诞生后其应用之迅速,涉及范围之广,却使得当时的大多数社会批评家始料不及。因为它的用途多样化,多数人都不由自主的对其功能性产生了混淆。当摄影服务于肖像和风光照片的时候,有人认为它属于绘画范畴,只不过画笔是光,画布是底片;当摄影服务于医学和天文的科学影像的时候,有人认为它属于科技范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辅助工具;当摄影服务于新闻纪实的文献图片时,有人又认为它属于信息传播范畴……等等例子不胜枚举。而事物的应用性是与事物从属体系密切相关的,摄影应用性概念的模糊,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其从属体系認识的模糊。

而美国锡拉库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摄影史教授玛丽·玛利亚(Mary Marien)的研究小组在美术史、文字史、印刷史、摄影史等诸多世界范围内的课题中,发现一个隐形的体系化的共性,即在漫长的人类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中,信息传播的被动体,即受众群体,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接收,即观看,观看=感觉+选择+理解。这个隐形的共性,指导着所有视觉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与走向。这就为摄影术的用途有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观看目的。通过用途的定义,玛利亚研究小组对摄影前身就有了针对性的追溯。他们认为,摄影的广泛应用的优势基本是从“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 process)开创了负片体系后确立的,而摄影负片的可复制性,使得照片内的信息拥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更多的传播时间。由此,就可以将摄影术看作是可大规模复制多个副本的信息传播手段。那么,摄影的前身不言而喻,只有印刷媒介可选择。所以,摄影虽然从形式上看是独立的,但其实质上仍是印刷媒介的延伸,是对印刷概念的另一种解释。

但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蒙福德(Lewis Mumford)又提出了新的观点。首先他否定了格林伯格的“自然论”,他认为16世纪的炼金术士无意而为的实验可以被看做是自然规律的发现,那么达盖尔们的成就,则是技术的发明。因为技术本身,就是人控制自然的方式。人类在发现了光化反应后,历经数代做出的控制适量光化反应的努力,最终形成的摄影术,就该被称为人造技术,更何况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史也是拍摄器材的发明史。但是,这种技术不能因为其负载信息及可以批量复制的特性,就粗鲁的将它归属到印刷媒介中去。蒙福德在其著作《科技与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一书中,将人类文明史划分成了三个技术阶段,具体分为:前技术阶段(the eotechnic phase)、旧技术阶段(the paleotechnic phase)和新技术阶段(the neotechnic phase)。而判断技术的标准就是该技术的生产方式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三个技术阶段形成各自的技术体系,互相没有从属性。印刷技术被蒙福德划到旧技术阶段,摄影术则是新技术。因为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印刷受到人的影响太大。不管印刷技术多么先进,仍然是对源纸面信息的复制,这在本质上与手抄书是一致的。一旦源纸面信息出错,那么印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矫正的。摄影却不依赖源纸面信息,而是直接面对信息源,进行复制,这就产生了信息的透明性。因此,作为信息传播方式,摄影没有先例,我们从岩画到书写再到印刷,从来没有过这样巨大的断层。所以,从这方面讲,在信息传播的独创性和客观性上摄影被完全的从印刷上剥离开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

摄影的前身虽然尚无定论,但因为摄影的复制和信息承载两大特性无法被回避,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玛利亚关于摄影从属于印刷媒介的理论,包括麦克卢汉对印刷媒介的定义,都暗合了玛利亚的结论。

此外从“绝对大多数技术的发明与革新,都有属于自己的体系,这种体系有一个潜在的核心理念,从而指导着该体系内技术发展的程度和走向。”这个角度来看,19世纪中期,摄影术开始应用到印刷制版技术,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摄影的发展促进了印刷媒介的技术革新,这两者都从属于一个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道宽. 媒介革命与学习革命——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2] 刘易斯·芒福德, 著. 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 编译. 技术与文明[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埃弗里特·罗杰斯, 著. 殷晓蓉, 译. 传播学史[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王楠(1981—),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猜你喜欢
摄影术媒介印刷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超级印刷机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从自拍到自拍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