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爱好群体年轻化现象探究

2017-03-14 10:42许素彬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泉州群体诗词

【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诗词几乎成了老年群体的专利。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喜人的现象:传统诗词已然在60后、70后甚至80后一代创作中突显,创作队伍日渐壮大,水平也不容小觑,涌出了许多优秀而年轻的诗词作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搭建了连接未来的桥梁。本文以福建泉州地区为例,浅析传统诗词创作创作群体日益壮大、中青年作者大量涌现的现象和缘由。

【关键词】传统诗词;年轻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传统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瑰宝,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和历史的长河中磨砺而成,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元曲,无不博大精深,寓意深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子民,在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上独树一帜,代表了我国核心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

但是,随着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诗歌表达方式也历经波折,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的发展俨然是对旧体诗格律森严的挣脱,出生于上世纪60后、70后的群体,只能从有限的教科书里欣赏少量古诗词,而未能较全面地学习、运用和掌握古体诗词的运用和创作,体会它的精髓,年轻一代更是与传统诗词擦肩而过,很少问津。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诗词几乎成了老年群体的專利。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喜人的现象:传统诗词已然在60后、70后甚至80后一代创作中突显,创作队伍日渐壮大,水平也不容小觑,涌出了许多优秀而年轻的诗词作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搭建了连接未来的桥梁。

下面以福建泉州地区为例,浅析传统诗词创作创作群体日益壮大、中青年作者大量涌现的现象和缘由。

一、传统诗词创作队伍年轻化现象

在2010年之前,泉州的传统诗词创作者大多出生于50年代及50年代之前,40后为最大创作群体,是诗词和楹联创作的主体力量,他们大多受到较为正规、严格的音韵、格律训练,在创作习惯上基本放弃现代试诗文的尝试,学以专攻,50年代出生的习作者,其成长与学习年代正值特殊年代,学业荒废不少,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摄入有限,6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者,学习期间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朦胧诗的崛起,其自由的表达方式、充满激情的朗诵形式与跃跃欲试的思想相得益彰,对传统诗词的关注日渐日下,这样的境况时期很长,传统诗词创作成了老年人的“专利”,至本世纪初,年轻人探讨、创作传统诗词的,寥落晨星,只有对传统诗词有着特殊爱好、为数少之又少的一些60后的坚持。

这种局面,直到近几年来才被打破,泉州地区各县区基本都成立了诗词学会,泉州刺桐吟社、晋江英林诗社、惠安莲馨诗社、安溪龙津诗社、南安贵峰诗社、武荣诗社等都致力于传统诗词的创作和弘扬,到中小学开设讲座,出版了《泉州古今诗词》、《温陵山川诗文》、《龙津吟》、《英林诗刊》等十几种诗词集子,涌现出一大批70后诗词爱好者,创作笔力不容小觑。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侨居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将中国的文化带到异地发扬光大,家乡的诗词爱好者也有机会与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诗友互相交流,不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生活和创作经验,也提高了技艺。

二、传统诗词爱好者兴起缘由

1、传统的积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一辈诗家永不放弃的坚守,是地方中华诗词崛起的坚实根基正因为友他们的坚持与传帮带,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永不枯竭熠熠生辉,因为有断层,所以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沉寂,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诗词创作的危机感,希望也就在这漫长的沉寂中孕育,所以,现在迎来诗词创作的新曙光,实在情理之中。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诗词的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情趣与文化需求自然也随之不断增强,古诗词的短小精悍符合了当代年轻人的表达需求。特别是旅游行业的兴起,自驾游的普及,环境的综合整治,人们走进自然,登高望远,畅游胜地,从心底滋生了表达与赞美的欲望,音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五言、七言、绝诗、律诗,能快捷利索地切合环境与心境。而且在表达过程中感受到它的音韵美、意境美,能及时成为以诗会友、互相学习的好风气。传统诗词本身无穷的魅力,启发、吸引着年轻一代,着也说明了优秀文化遗产经久不衰的精神引领。

3、传播方式的优化

现代媒体的传播,博客、微博、微信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犹如给古诗词创作和爱好群体插上翅膀。近年来,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赛》里可以看出,传统诗词的爱好群体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小学生,行业跨界之广更是令人惊喜,学者、大学生、工人、甚至打工者,都显示出深厚的诗词修养和热爱,而核心刊物《诗刊》、《词刊》每期也开辟传统诗词栏目。目前,在泉州各地,以70后有创作主力军的诗词创作微信群非常热火,交流快捷,他们依靠现代化的平台,开设自媒体,依托公众号,大量展示创作成果,充分显示出劳动的自豪感,又能及时通过现代化平台得到名家的指点,增添创作的信心。

三、传统诗词创作者年轻化的优势与前景

老一辈诗词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功底,丰富的创作经验,是中年及年轻者所无法比拟的,但中青年一代在诗词创作中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生活的场景更为开阔,为创作提供不尽的源泉,泉州成“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海丝文化强项等各种盛事中,可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升创作主题思想的高度,又能快捷地与大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从不同的山川大地得到更多的灵感。

中青年正处在盛年,在体力上有绝对优势,思路更为敏捷、思考更为立体,可以更多地运用更加先进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创新形式。许多诗词爱好者群体举办每周诗词冠军赛,定期到基层采风,及时请教名家指导,进步很快,在海内外的诗词以及楹联大赛中,泉州的中青年诗家表现不俗,常常名列前茅,如安溪县举办的《安溪赋》、《铁观音赋》和《湖头赋》等全国征稿中,多名年轻作者榜上有名,作品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名词佳句不断,意境深邃,文采飞扬,既传承了传统的格律,又在传统中突破,显示出中青年一代在多元化、多彩的现代生活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对传统诗词的弘扬和继承也功不可没,诗词是侨胞们爱国爱家的纽带,他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归,在唐风宋雨里,他乡即故乡,泉州籍诗人梁披云的“海国栖迟负倚闾,传经说剑计全虚。昨宵归梦何时续,慈母灯前课读书”。透视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仙游籍的台胞林恭祖在欢迎泉州刺桐吟社诗友时则唱道:“宾主今宵同赏月,闽台自古不分家”。他们将对祖国与家乡的思念寄托在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上,大力推行传统诗词,由此感染下一代,也为两岸青年的诗词交流提供了很多机会。

一叶知秋,放眼全国各地,传统诗词创作的春天已经来临,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不熄的火焰,重新唤起中青年们的审美意趣和创作激情,诗词爱好者创作者队伍将越来越壮大,中华传统诗词将发扬光大,世代传承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

许素彬(1967—),女,福建安溪人,福建省安溪文化馆群文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音乐、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泉州群体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你要去泉州吗
【诗词篇】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