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

2017-03-14 20:02张晞顾永安张根华邱竹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张晞?顾永安?张根华?邱竹

摘 要 面对就业市场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问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江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专业结构呈现出学科专业类覆盖面广、专业种数少、布点多、冷热专业明显的特点,存在着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学校内部专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与地方产业发展协调的专业群,实现特色优势专业与区域支柱优势产业对接,加强专业应用性内涵建设。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专业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43-05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推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高等学校大扩招战略,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一大批高职高专、独立学院通过重组、合并等方式升格为“新”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此类高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1],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逐步成长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与“技术工程型人才紧缺”现象并存于就业市场,人才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出现结构性错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形式,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宏观层面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要求[2],结构性失业问题折射出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错位对接。新建本科院校经历10多年发展基本完成了办学层次的转型,专业规模趋于稳定。本文以江苏省12所升本10年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一、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概述

江苏于1996年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比全国提前3年[3]。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江苏省共有162所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不含独立学院)[4]。1996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19所,占全省本科院校的36.5%。剔除2000年以后升本的6所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专业结构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和1所公安类本科学校(江苏警官学院),本研究以本科办学历史已超过10年的12所新建本科院校为样本:盐城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宿迁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从地理位置看,12所院校中4所位于省会城市,7所位于5个地级城市,1所位于县级城市;从管理体制看,公办院校10所(其中省属院校6所,市属院校4所),民办院校2所。

二、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本文从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种)、专业布点4个维度,分析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截至2016年5月,12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涵盖除哲学、医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59个专业类,172种专业,685个专业布点,详细情况见图1、图2。

(一)学科、专业类覆盖面较广

10年升本历史的高校专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多科性专业结构布局已经形成,覆盖农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学科门类的高校分别有5、2、2、3所,平均学科数为7.75。从专业类层面看,除无布点的哲学、医学外,其余学科专业类覆盖率均超过50%,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专业类均100%覆盖,农学专业类也达到57%。

(二)专业种数相对较少,布点数较多

12所本科院校共设置172种本科专业(总专业目录506种,占比34%),其中基本目录专业149种(总专业目录中基本专业352种,占比42.3%),特设专业23种(总专业目录中特设目录154种,占比14.9%)。学科内专业种数覆盖率最高的是艺术学科,有18种,占目录艺术学专业种数的55%;最低的是法学,占比13%。

12所本科院校共布点685个专业,校均布点57个。从布点增长速度看,按升本时间进行折算,12所院校年均新增3.76个本科专业,本科办学时间与年均新增专业速度呈反向關系,各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初期快速完成了专业数量的规模扩张。从布点的学科分布看,工学专业布点282个,占据绝对优势(41.2%),管理学(16.2%)、艺术学(11.4%)、文学(9.9%)分列2~4位;从各校内部分布看,南京工程学院(66.7%)、盐城工学院(62.5%)、淮阴工学院(56.5%)3所高校以工学为显著学科特征;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各校分布相对均衡,各校管理学专业布点大致在8~11之间,平均9.25。艺术学专业布点大致在6~8之间,平均6.5;农学专业在金陵科技学院(5)、淮阴工学院(3)、宿迁学院(2)、盐城工学院(1)、三江学院(1)、徐州工学院(1)有布点。从专业平均布点数看,182种专业平均布点数是4.0,即每种开设的本科专业平均在4所高校设置。

(三)冷热专业明显

从学科专业平均布点数看,其整体反映学科内专业设置的冷热程度,管理学(4.8)、艺术学(4.3)、教育学(4.1)占据前3位,农学(2.2)、法学(3.0)位于后2位;从单个专业布点情况看,共有23种专业布点数8个以上、广泛度达67%以上(专业设置广泛度指该专业在样本院校设置的百分比)的热门专业,总计布点221个,占据12所本科院校所有布点数的32.3%(专业种数仅占13.4%)。其中,工学学科专业11种、管理学学科专业5种、艺术学学科专业3种、文学学科专业3种、经济学学科专业1种。农学学科专业相对冷门,专业目录中27种专业设置了6种,仅13个布点,且集中在园林(5)和园艺(3)两种专业;从发展势头看,这些热门专业近5年内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共计新增43个布点,个别专业开设广泛度已达100%,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英语。

三、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贪大求全,错位发展意识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沿袭传统本科的惯性发展思维,追求学科设置齐全,讲究专业跨多少个学科,要办成多科性综合性院校,却往往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师范学院开设理工类专业,工学院开设管理、经济类专业。12所院校均开设工学、管理學、艺术学类专业,有5所高校专业学科覆盖数达到9个。

(二)部分专业设置重复度高,趋同现象明显

专业设置重复度亦可称为广泛度,指开设某一专业的高校数占分析样本的比例,某一专业的布点数越多,重复度(广泛度)越高。图1数据显示,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平均布点数位居前两位,超过8个布点专业名单中这两类也占据较大份额,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旅游管理(8)也在列其中,并且其中一个布点是近5年内新增,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2013年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旅游管理专业连续3年列为江苏省红牌专业[5]。除此之外控制布点会计学(7)、工商管理(5)也有较高布点数。这些专业设备投资少,办学成本低,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初期非常热衷此类专业的设置。连续追踪第三方机构麦可思2011年至201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其中红牌、黄牌专业出现的次数,专业布点数较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红1黄)、英语(3红2黄)、汉语言文学(3黄)、国际经济与贸易(2红2黄)这4个专业都赫然在列。另外需引起注意的是图3中艺术学学科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文学学科中的秘书学专业均是2012版目录中新出现的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如果不加以引导特色发展,很有可能像当初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热门”专业一样沦为“鸡肋”。专业设置雷同导致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毕业生供需失衡,造成结构性就业矛盾,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专业结构与江苏产业结构不协调

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从业人口比重为18.4∶43.0∶38.6[6],第二产业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江苏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结构标志性转变。如果简单从学科划分,农学学科专业、工学学科专业分别归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专业,其他学科专业归为第三产业专业,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三产专业布点比重为1.9∶41.2∶56.9,第二产业总体吻合,第一、三产业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存在不一致。第一产业专业总量不足,第三产业专业相对过多,部分专业供过于求。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及各省《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7],江苏省8个专业中有5个是第三产业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三次红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列其中。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8]。近几年,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快速增长,但各产业相关专业布点呈现出不均衡性,少数专业扎堆设置与部分专业布点空白并存,见表1。电子信息类(37)专业尽管布点较多,但是集中于电子信息工程(10)、通信工程(8)、电子科学技术(6)、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5)等目录内基本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仅三江学院1个布点,10种特设专业仅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4)1种专业;能源动力类(8)专业中集中于近5年内新设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6),特设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0)无布点;材料类(26)专业集中于金属材料工程(5)、材料科学与工程(6)、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复合材料与工程(3)等传统的目录内基本专业,特设专业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1)仅盐城工学院1个布点,纳米材料与技术(0)等无布点;新医药产业相关专业仅有制药工程(3)、生物制药(2),药学类、中药学类专业均无布点;环保产业相关专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10)专业和艺术学中的环境设计(11)专业为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0)、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0)等无布点;软件、物联网产业相关的软件工程(12)、物联网工程(7)布点迅猛,6年内两者共计新设置13个布点。

(四)学校内部专业布局不合理

不同于学科知识创新角度构建专业群的研究型大学,按照岗位工艺流程构建专业链的职业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往往缺少从专业群视角谋划校内专业结构布局,使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资源共享、集聚成群”[9]。二级管理体制下新建本科院校内部院系存在攀比竞争、抢占热门专业的情况,本应交叉互生的专业群中的部分热门专业分属不同学院。作者统计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中目前“热门”经济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其中有2所本科院校的经济学科专业分属2个以上二级学院;同时,学院内部专业间关联度小,完全处于并行结构,比如,某校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横跨8个专业类。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科管理,造成学校整体师资、实验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困难,办学效益低下。

四、江苏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途径

(一)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政府、高校联动动态调整专业机制

高校专业结构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产业专门人才提出相应要求,必然引起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高校专业结构的弊端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充分显露,失去办学活力[10]。《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11]。首先,构建全省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本科专业预警机制。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经济与信息、发展改革等政府主管部门协同参与,根据江苏省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人才资源的现实状况、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等,加强社会各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实施全省本科专业布局年度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开全省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根据各专业布点数、在校生规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反馈等信息结合产业人才需求,明确全省优先发展、限制发展和淘汰发展的“绿、黄、红”牌专业。其次,实施宏观调控、分类管理,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突出区域产业特色的错位发展。结合专业预警分析,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开展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专业备案审批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突出地方性的服务面向,主动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产业结构以及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地方经济结构增设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控制布点较多、在校生规模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最后,要坚持自身应用型办学定位,调整校内专业结构,通过调整招生专业及招生数量,转换专业培养方向等方式进行校内专业结构调整,形成面向地方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为主的校内专业结构体系,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协调的专业群,促进特色优势专业与区域支柱优势产业的对接

专业集群建设可以实现师资、实验平台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应用型之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依据产业群规划建设相应专业群,促进专业群与地方产业体系的良性互动。专业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競争力,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办学的历史沉淀,基础弱、资源少,必须将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优势专业与优势产业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实现优势专业特色化发展。

(三)加强专业应用性内涵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突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12]。首先,要完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方式,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开发充分、跨专业,融生产、教学、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构建基于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12]。通过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聘请相关行业、产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等方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吸收现代工程教育改革先进成果,以市场需求定订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标准设计专业毕业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程,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三,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教学内容改革”,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加强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改革,建立校外专家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最后,与企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专业评估指标融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评价,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以培养目标为基准,学生学习成果产出为依据,持续改进为闭环,对专业建设各环节进行全面诊断,“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构建专业质量监控体系,为专业的发展规划、校内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参 考 文 献

[1]顾永安,许霆,陆正林,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

[2]杜才平,等.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2.

[3]龚放,范利群.高等教育改革“中层突破”的成功尝试——1996年江苏高等教育率先扩大招生的政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3(4):1-7.

[4]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5-05-21)[2016-02-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505/187754.html.

[5]江苏省教育厅. 2013年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2014:10.

[6]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新华日报,2016-02-25(8).

[7]蔡蕴琦.教育部昨公布全国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与高校开专业“一拥而上”有关[N].扬子晚报,2014-10-15(A5).

[8]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日报,2010-09-06(A4-A6).

[9]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10]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6-60.

[1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性探析与启示——基于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55-57.

[1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Research on Current Status of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ts Optimization Pathway of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ased on Experimental Analyses of 12 Newly Established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Zhang Xi, Gu Yongan, Zhang Genhua, Qiu Zhu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noteworthy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the job market and the questio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by stakeholders,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needs to enhance its quality in talent training has become a general consensus.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showed features in specialty structure of a wide coverag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ities, few specialized specialties, a large number of enrollment, and conspicuous distinction between hot and cold specialties. Therefore, some problems emerged,such as convergence of specialty setting, mismatch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needs, and unreasonableness of internal specialty makeup in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ly, colleges need to build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so that specialties can be adapted to industrial changes, set specialty groups matching local industries, link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 and local pillar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connotation of a specialty.

Key words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pecialty structure; specialty adjustment

Author Zhang Xi, research assistant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Center i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hangshu 215500);Gu Yongan,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Department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irector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Center i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Zhang Genhua,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u Zhu,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