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南大门”积聚开放新动力

2017-03-14 18:22岳振
当代贵州 2016年44期
关键词:红水河内陆开放型

岳振

开放发展,是罗甸县目前最为强烈的发展气息。因水电开发而成为黄金水道的红水河,成就了这个贵州边陲县域难得的通江达海新机遇。在融入“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帶等战略蓝图的潮流中,立足贵州“南大门”这个区位优势,处于全省开放前沿的罗甸县,正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在罗甸的开放发展平台中,红水河临港经济区建设在逐步有序推进,这是促进当地商贸繁荣的关键之举。水运的大批量、远距离和低成本优势,与陆路运输的快捷化融会贯通,为投资贸易创造便利条件,形成大格局与大融合的区域营商环境。这种开放格局,将以红水河临港经济区为中心,为罗甸乃至整个贵州带来难以估量的实质财富,形成惠及各方的巨大开放红利。

2015年,惠罗高速的通车,把罗甸带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这对罗甸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其资源价值得到极大提升,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与此同时,罗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商制度改革大踏步前进,投资促进针对性更强、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山水湖城·玉都罗甸”城市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吸引力越来越强。

这种吸引力,从小处讲,来自全国各地的野钓人群常常要预约许久,才能挤进红水河边价格不菲钓鱼房;不少江浙玉石商人来到罗甸,用他们娴熟的琢玉功夫,把罗甸玉打磨得温润如水,让人心动。从大处讲,一些动辄上亿的文化旅游项目,在罗甸开花结果,为这个冬无严寒的小县城带来生机勃勃的建设动力。依托高原千岛湖的山水秀色以及“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罗甸将“再造一个新县城”,这种巨大的投资吸引力,已实现项目投资的实质突破。

地处贵州低海拔地区的罗甸,常常站在“一览云贵”的高度,希望把自身的气候资源、山水风光聚集在休闲养身产业的大旗下,把养生休闲旅游培育成“金色产业”,走一条打造“大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重镇”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这当然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路子,必须具备足够高远的开放眼光与非同寻常的发展智慧。开弓没有回头箭,罗甸当前信心百倍地迈出的大健康步伐,肩负着全县30万百姓的小康期望。

脱贫攻坚是罗甸的艰巨任务。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通过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进行开放式扶贫,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有保障、收入有提高、生活品质有改善,也是罗甸各级党委政府不懈奋战的主攻方向。在一些乡镇,因地制宜、特色各异的农旅一体化园区里,土地流转让不少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传统种植业已经无法支撑小康目标,培育具备深厚市场潜力的新型农业,是当务之急。

罗甸的做法是,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化发展的新路子,改善水利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火龙果、脐橙、艾纳香等主打品牌,做强有地域特色的大产业,做有市场前景的好产品。同时,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在“接二连三”上拉长链条、增加收入。

在罗甸的开放发展战略中,可以寻摸到“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脉络。

2016年8月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6〕142号)强调,贵州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要求贵州“着力建设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贵州在不断积聚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发挥近海、近江、近边优势,寻求共同利益点,构建改革不停歇的开放平台,进一步提升着对外开放水平。红水河畔的罗甸,正是处在近海、近江、近边的优势区域,蕴藏着深厚的开放发展潜力。可以肯定,在“三近”关键连接地带的罗甸,其开放思路、开放能力,对整个贵州开放格局构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在“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探索道路上前行,罗甸正逐步“成为省会贵阳从23个高速公路通道出省最近的县,成为贵州南部交通新枢纽”,这是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大愿望。有理由相信,当红水河临港经济区实现繁荣之时,贵州“南大门”罗甸,或将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的耀眼新星。

猜你喜欢
红水河内陆开放型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精神的落实与远游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自贸区法治环境建设探讨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
断航39年红水河“复航”调查:东兰至广州航线已开通 全线复航“桎梏”仍存
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的重点领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