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 钟志兵 冯振军 张雪灵
【摘 要】自心理素质概念出现以来,学者对心理素质的关注及研究愈来愈多。本文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分析,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素质培养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心理素质概念、结构及特点见仁见智,总结起来有如下观点。心理素质的内涵:特点说、水平说和要素说;心理素质结构:功能价值角度和交互作用角度;心理素质特点:稳定性、综合性、基础性、整体性、内隐性及可评价性。
【关键词】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特征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
JIANG Lin ZHONG Zhi-bing FENG Zhen-jun ZHANG Xue-ling
(Humanities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Jiangxi 33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concept of Mental Quality been proposed,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t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finish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quality,the thesis analysi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mental quality and reviews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they can be respectively concluded as follow.The connotation of mental quality:Characteristic Theory,Level Idea,Factor Thought.The structure of mental quality:Function-value Perspective and Interaction Perspective.The features of mental quality:Steadiness,Comprehensiveness, Fundamentality,Wholeness,Tacitness and Scalability.
【Key words】Mental quality;Connotation;Structure;Features
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层[1],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将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提供可行依据。
1 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1.1 特点说
特點说从一系列的特点来定义心理素质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燕国材[2]指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在其看来,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即以人们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1.2 水平说
持水平说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肖汉仕[3]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其看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王建军[4]提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心理素质基本内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内容、人格的整体力量、心理素质的强弱三个方面构成。
1.3 要素说
要素说从心理素质的构成来定义心理素质的内涵,认为心理素质是多方面心理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王能东[5]认为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看来,对人的心理素质作三大要素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其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张履祥[6]认为心理素质是有一个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
2 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2.1 功能价值角度
本文从功能价值角度,即心理素质各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张大均[7,9]等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体,其中内容要素包括认知和个性两项基本内容,而功能价值就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适应性(或叫适应能力)。该角度是从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解读心理素质的构成。冯正直[8]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从交互作用角度出发,根据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梁宁建[10]等依据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影响与统一的理论假设,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认知、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个维度;赵红[11]根据心理素质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质,分析出心理素质由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构成;贺雯[12]在交互作用理论的影响下,指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
3 心理素质基本特点
3.1 稳定性
素质具有稳定性,指素质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亦具有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一时一地的行为表现[14]。它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的特征,是稳定的心理品质[15]。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稳定性,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不随环境及个体品质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个体经过发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16]。冯正直[8]等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中指出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特征。
3.2 综合性
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素质是先后天的“合金”[13],即心理素质是人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周治金[17]指出,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不应该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将心理素质看成某个单一的特性,不能局限于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而应从个性层面分析。王极盛等[18]认为,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3.3 基础性
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就个人而言,心理素质能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不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4];就社会而言,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19]。素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并非社会上少数人特有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身上,并非“有”或“无”的差异。
3.4 整体性
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心理素质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因素有机结合,构建而成的统一结构[20]。另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心理品质结合而成的心理素质结构统一在个人身上,各心理品质间融合的程度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3.5 内隐性
素质具有内隐性,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19]。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内隐性,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是指心理素质有优劣高低之分。对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人产生的影响及活动成效大相径庭,因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14]。通过客观的测量与评价,可以培训和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
4 小结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内涵见仁见智,综合起来有特点说、水平说和要素说理解。心理素质结构可归纳为从功能价值及交互作用两个角度理解。从心理素质的内涵及结构分析出心理素质的特征,对其特征基本已达成共识。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对人的心理发展具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研究领域有待拓宽,其研究主要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少有涉及。、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64-165.
[2]燕国材.论人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73.
[3]肖汉仕.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學刊,1999(4):26-29.
[4]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内涵的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62-63.
[5]王能东.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初探[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3-57.
[6]张履祥.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J].心理科学,2000(5):603-604.
[7]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2.
[8]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6):56-62.
[9]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0]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315-318.
[11]赵红.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8.
[12]贺雯.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及其自我评价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4):109-113.
[13]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14]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5]高明慧.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20-21.
[16]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10-11.
[17]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3.
[18]王极盛,赫尔实,李焰.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9]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43-146.
[20]李瑛.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4-5.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