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端理 赵美林
【摘 要】文章探讨了高校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认识演进的意义和指向,进而分析了该研究的现状,指出当下研究与实践虽然丰富,但偏重说理较多,课程建设较少;名牌大学较多,地方综合性高校较少,不利已这种教育的有效展开。
【关键词】人文素质拓展教育;认识的演进;现状;地方综合性大学
“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教育界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从而提出的新的教育命题。由于急于推动国家工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和教育功利主义等因素,我国高校教育几十年来,在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建设方面,一直比较重理轻文;在高等教育的致知与致用两大命题上,一直比较偏重致用。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里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理解为人文素质的组成部分。
1 由“知识教育”走向“人文素质拓展教育”
在高校教育大改革之前,我们提到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即把教育主要视作“知識教育”。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盛行的说法“学号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种知识教育的写照。其实在解放前,中国的学者就看到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期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认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又说“以无通才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建国之初,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番话很早就确定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后的历届领导人在制定教育方针时,基本沿用了这一说法。1989年,李鹏总理在庆祝国庆四十周年招待会上明确提出:“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认识素质教育,就说明这种教育理念落实起来,困难还是很大。因此杨叔子院士多次撰文呼吁增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他在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1]第3页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提出,说明我们的认识由“知识教育”基本转到了“素质教育”,其指向在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输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育。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又可引申出“知识即美德”。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指向,但是这里的知识显然不仅是科学技术知识,而是范围更大的知识,即真正的知识是与道德的最高范畴善密切关联的知识。这个说法也很明确地指出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知识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而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也恰恰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人生境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所包含大部分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那么简单。而由“素质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提法的转变,体现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明确,即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性的,这也是对长期以来对过度偏重于实用性和致用型的大学教育的一种纠正。
随着对西方教育的借鉴和对自身传统教育认识的加深,我们当下的落脚点落在了人文素质拓展教育上。从“人文素质教育”到“人文素质拓展教育”,二字之差,更加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身特性和作用。
2 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现状
为了应对这种现状,在高等学校开展和加强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热点内容。相关成果主要为三类:第一类,为该研究的其意义、作用与可行性的初步探讨,如杜小平,《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类为从自身专业、学科的特性,高校内部单位从本单位的作用出发,审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如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专业学习所占的时间比例对于理工科来说总是非常大的。在这种背景下,理工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时间比较少,所以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专业课中蕴含的人文素质精神挖掘出来,并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生,是理工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2]第72页王本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我馆近二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综述》。第三类为文科功底较强的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切合它们的实际所展开的探讨,如方光华,《文化自觉 文化素养 文化经历——西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王学俭,顾亿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第四类为高校的管理者做的调研报告,如胡显章,《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文章在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基础上,指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真正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包括专业课程和环节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不然就会事倍功半。同时,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时,应当重视实践环节的作用。”[3]第13页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大量研究实际为课题概述性研究,并不涉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比较笼统;第二,部分研究随触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但涉及的只是个别课程或者学科的个案,属于该课题下单一的,孤立的内容研究。有的是站在理工科角度看人文素质教育,而不能站在人文素质教育角度看待理工学科。第三,一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它们切合的是少数文科功底很强的名牌综合性大学,其经验对地方综合性高校而言并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第四,一些高校管理者的研究难能可贵,走出了研究室,深入各高校调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态度。但是调研的对象都是名牌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困难性远不如地方高校。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研究一方面,说理层面谈的比较多,谈意义,谈思路,谈,但是实际课程建设谈的比较少。而实际上,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最大薄弱环节就在于课程开设与师资配置上。另一方面,高校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关注名牌综合性大学的较多,关注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较多,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则相对较少。和名牌高校相比,它们在进行人文素质拓展教育方面实力较弱,但是它们的学生规模却占到全国总规模的大部分,理应成为我们关注和政府扶持的对象。否则全国的人文素质拓展教育只能成为个别高校、部分学生的独舞。
3 结语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要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拓展教育的内涵,能够清晰地区分其他教育与该教育的区别与交融性。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依照自身条件,以学科协同,超越理工思维,超越传统文科思维的态度,注重课程的实际建设,才能让我们的素质教育这么多年的探索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胡显章.对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