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7-03-14 21:21冯振军钟志兵隋华杰姜琳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

冯振军 钟志兵 隋华杰 姜琳

【摘 要】心理学研究进展的深入推动着共情能力研究的深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共情能力的作用尤为突出。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培养可通过共情教育、微表情识别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培养可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沙盘游戏和任务团体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

【Abstract】With further research of psychology, Studies on empathy is flourishing. As an unique social group, the function of their empathy ability is obviou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athy ability can be started from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raining. Theory educations forms are: Empathy Education,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actice trainings are Role Paly, Group Sandtray Play and Task Group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mpathy ability; Cultivation

0 引言

自Vicher(1873)首次提出共情概念以來,共情研究逐渐深化。从共情能力的研究对象看,研究对象主要是求助者,以大学生为共情能力研究对象的相对较少;从共情能力研究领域看,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领域,教育领域相对较少。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对其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式探析可为其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依据。

1 理论培养

1.1 共情教育

1.1.1 共情训练

共情训练是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大学生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与他人产生共情。共情培训可个体进行也可团体进行,以团体进行方式效果更佳。

1.1.2 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教育

Gladstein从共情的功能视角提出共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的作用在于识别他人内心情感,情感能力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站在他人角度体验其内心情感。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有顺序性且相互影响,所以共情教育要兼顾共情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两方面[2]。

1.1.3 共情的识别、理解和应对能力教育

共情的三维理论认为共情由共情的识别能力、理解能力和应对能力组成[3]。共情的三维理论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共情的三个维度。共情的三维结构体现了共情的层次性过程性。从共情能力的结构来看,共情能力具有层次性,共情的识别、理解和应对能力是逐渐深入的。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教育应遵循共情结构的层次性规律。从认知加工处理角度看,共情识别能力属于共情的传入阶段,共情的理解能力处于共情加工阶段,共情的应对能力共情的传出阶段,共情能力教育也应遵循共情的过程性。

1.2 微表情识别培训

微表情识别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识别他人的表情,体验内心真实的情绪,提升大学生共情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微表情指自然状态下,出现较快且能反映人们真正情绪体验的表情[4]。微表情识别培训主要通过微表情训练工具实现。微表情识别训练主要作用在于对他人内在真实情感的识别,这与共情识别能力的功能相似。微表情识别培训通过快速识别他人真实表情,辨析真正内心体验,提高大学生共情能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

共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和完善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作用较大[5],对共情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传授政治、哲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关心不够,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渗透高校对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注,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到学校给予的关怀,如此大学生可模仿学校的人文关怀关爱他人,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该以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态变化为依据,坚持联系观和理论联系实际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随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做出调整能够体现高校对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为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榜样,从而促进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

1.4 心理健康教育

共情一词源于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渊源颇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情绪稳定,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6]。心理健康与共情之间关系较为紧密,共情能力培养必然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过程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生活中。从范围上应涵盖学习,生活和实习工作;方式上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上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联系观、发展观和多层次统一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作用在于预防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发生。

2 实践培养

2.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技术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来访者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共情。角色扮演中的主要方式是团体的,角色的变换为参与者提供了体会不同角色的机会。具体方法是先将参与的大学生分成若干个群体,每个群体的成员先扮演一个角色,让每个参与者充分体验其扮演角色的内心情感。然后群体成员互换角色,让每个成员感受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让大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对他人的共情。

2.2 团体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团体沙盘游戏不仅可以让成员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而且其过程中体现了共情的主要过程,通过沙盘游戏实训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沙盘游戏又称箱庭疗法,多米妮科首先尝试将沙盘游戏应用于团体[7]。团体沙盘游戏中成员之间不能有言语或者非言语交流,只能通过沙具的摆放与成员沟通。团体沙盘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理解他人,然后表达共情。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由其沙具的摆放体现的情感,也就是共情的认知;通过对成员沙具摆放的理解,可间接表达对成员内心情感的理解,也就是共情的理解;成员按顺序摆放沙具的过程则体现的是共情的表达。

2.3 任务团体

任务团体指为完成一个任务组成的团体[8]。任务团体可以培养成员之间的共情能力。任务团体按性质可分为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二者区别在于同质性团体之间有许多相似或者相同指出,异质性团体的构成则较为复杂。任务团体中,团体在完成任务的沟通和协作可培养其共情能力。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是成员之间彼此相互了了解,理解内心情感,任务团体为成员提供了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成员可通过沟通提高共情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锻炼也可以提高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高的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能力强,共情能力较高。人际关系的培养能促进大学生共情能力。

3 小结

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改善人际关系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较为明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结合的方式可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共情能力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共情的作用机制和共情能力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共情能力的测量工具亟待完善;内隐共情能力研究尚属空白。这些不足之处,为共情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解方舟,吴姗姗,杨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427-1428.

[2]周瑶.论教师的共情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60-62.

[3]郭海英,蒋捍.论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6(19):22.

[4]申寻兵,罗岚,刘慧慧.微表情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概述[J].科技视界,2013(27):28-29.

[5]杨玮玮.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17(234):149-150.

[6]虞国庆,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9-11.

[7]何蔚,王瑶.心理咨询与治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40-143.

[8]韦耀阳.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202-206.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