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14 20:10康晗孙迎坤李方圆宋江娜
法制与社会 2017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依法治国高校

康晗 孙迎坤 李方圆 宋江娜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以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作为探讨的基础,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 依法治国 高校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助困基金项目(2016DYB105)“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康晗、孙迎坤、李方圆、宋江娜,河北经贸大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41

“人不可能没有法律意识,每一个意识到世界上除他之外还有其他人存在的,都具有法律意识。人具有法律意识并不取决于他是否知道这一点,也不取决于他是珍视还是漠视这一优点。人的整个生活,整个命运都形成于法律意识的参与之中并在其主导之下,而且,对于人来说,生活就意味着按照法律意识去生活,在法律意识的功能和术语中生活因为法律意识永远都是人类伟大而必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由此可知,培养和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被提上重要日程,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部署,到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纲领在全面建设法制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制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法律意识水平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法治走向,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为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7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并综合对法律专业人士及法学教授的访谈,概述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以及平时的关注程度等情况。

(一)大學生对法律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但总体法律意识水平不高

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是否关注国家新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或国家立法活动”时,74.2%的学生表示关注或经常关注,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关心。其次,受访者中只有28.6%的学生能够说出“我国法制宣传日(现称宪法日)是12月4日”,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或记错日期;而当被问及“您认为周围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如何”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周围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很强,8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一般或勉强说的过去;7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行动力不足或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当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援助”时,只有4.2%的学生知道或了解法律援助,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这表明当代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总体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缺乏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途径多样化,但法治观念不强

首先,从调查结果看,75.8%的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了解法律知识,并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普法节目或法治宣传活动占到总数的53.6%,;其次通过学校组织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及有关法治讲座和课堂学习的分别占到34.2%和32.2%。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渠道也更加广泛,但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在被问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结果显示:有15.8%的学生会想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此外有59.2%的学生感觉自己很委屈,但不知如何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而对于学校举办的法治教育活动,48%的大学生认为有意义愿意去,36%的大学生觉得太形式化没意义,而15%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去,觉得浪费时间。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不强,参与法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某课题组于2001年在全国选取了1万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方略,认为“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找人私了”,80.96%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25.54%人“买了假冒伪劣商品自认倒霉”。这说明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仍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法律意识仍存在一定的缺失。”经过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法律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高校法律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方面的研究来分析产生这种淡薄状况的原因。

(一)缺乏扎实法律基础知识,思想与行动存在一定差距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已深深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法律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越来越重要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遵法用法的自觉性较差,造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的状况依然存在。调查显示74.4%的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有34.2%的学生在功利面前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淡薄问题尤为突出,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得刻不容缓。

在课程学习方面,目前各高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基础公共课程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而调查数据显示41.3%的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法律基础课,28.3%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习的热情。其次,法学课程内容除了基础知识覆盖面有限、课时少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涉及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学生只能在法律层面建立感性认识,而缺少基本的理性认识和实际应用。调查中在被问及“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时,65.2%的学生认为对法律方面的知识缺乏实践应用。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实际法律问题时缺乏行动,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家庭法律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调查中只有29.6%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家长关于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70.4%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接受过家长关于法律方面的教育。这表明受中国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是导致大学生法律教育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而提升家长自身法律素养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法制教育体制及宣传方式不完善

调查显示,高校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宣传创新不足以及社会法制氛围不强等也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67.66%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有关于法律方面的教育课程,但实际效果不佳;其中有60%的学生对学校举办的相关法制宣传活动或法律讲座关注度普遍不高;有75%的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体制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25.2%的学生认为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对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解决对策

孙国华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可见,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文章从改革法律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营造“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依法治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和增强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浅析了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法律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高校应根据法律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改革,增强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加強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新生刚进入大学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例如:在教学模式上除采取案例教学、开设模拟法庭与网络化教学等方式增强法制教育的吸引力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等,实现教学的互动;还可以通过表演法制文艺节目把书本法律理论与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通过对法律教学体系的大胆尝试,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学法的需要,提高法律教学效果。

(二)营造“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

高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无形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构建“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首先,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把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网络化法治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案例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与积极参与法制活动的意识。其次,要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知法守法的形象,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子女的法律意识问题,从小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最后,国家应加快立法进程,树立法律权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对当今的法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构建人人“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三)依法治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结合当今法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纪律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学校各部门的有效监督,增强法规的执行力。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起到示范作用。此外,还应努力建设校园文化,通过使用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约束个人不良行为,为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创造舆论条件。

(四)增强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高校应增加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经费支出,通过邀请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和检察官或律师到学校举行法律研讨会或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的辩论、演讲等活动。将法治教育与法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其中,体会法律文化的魅力,在参与法律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综上可知,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当今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对我国整个法制进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状,应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出发,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灵活地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理解法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俄]伊·亚·伊林著.徐晓晴译.法律意识的实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杜清.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基石.教书育人.2003(4).

[3]何乐.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依法治国高校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