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鑫
去年金秋9月,从事教育工作及小学班主任工作十余载的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届一年级新生。37个互不相熟的孩子,37张天真无邪的笑脸,37双明亮清澈的眸子。一年多来,我与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彼此喜爱,即使回到家,我的脑海也时常浮现出他们稚嫩的笑脸、明亮的双眸。37个孩子与我也越走越近,出差、培训、开会后回到班级,他们总会欢呼雀跃,像欢快的小鸟围在我身旁,问询我去哪儿了,干什么了,怎么才回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奇与关心,对于平时看上去有些古板的我而言是那么温暖、惬意、幸福。
我与这群小鸟般的孩子之所以会相处得如此融洽,都源于我的教育从心灵的对话开始。我是一个细心的人,又有着很独特的洞察能力,学生撒谎时我会委婉地戳穿,以玩笑的方式化解他的尴尬;住校生想家时我会耐心地安慰,排解他们的思念;学生出错时我会善意地提醒,指出他的不足......学生不怕老师有多严厉,而最畏惧老师能捕捉到他眼神的闪烁、他动作的用意、他内心的想法。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举手投足一瞬间,学生感动记心田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时我很注重自己的典范作用,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努力做到得体、大方。一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者在举手投足一瞬间产生的巨大力量。
班上的小琦是一个文静、腼腆,甚至还有一点儿憨厚的女孩子,内向沉默得有时让我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样的女孩子一定不会注意细节,也不会藏着细腻的心思。但一件不经意的事让我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一个周二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后送路队,接孩子的家长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后,我转身欲返回校园。这时,小琦的奶奶微笑着迎上来:“孙老师,我家小琦今天早上洗脸时,说什么也不肯洗左半边脸。”我诧异地问:“为什么?”奶奶忍俊不禁地说:“她说昨天上午她的左半边脸被老师摸过,太荣幸了,左半边脸不能洗了。”我回忆一下,原来是前一天在批作业时,小琦的作业不仅本面洁净,而且字迹清秀,便随口表扬她写得认真,夸她表现很棒,情不自禁地扬起手来,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她那肉嘟嘟的小脸儿。这完全是当时情境下不经意间微不足道的举动,没想到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感动。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操场上皑皑的白雪格外耀眼,正如孩子那天真、无暇的心灵。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向师性”不是后天培养的,对老师的崇拜是由衷的,身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是自豪和幸福的,因为我得到最纯真心灵的敬重。我的举手投足一瞬间,让学生将感动记在心田。我想:我们在育人中需要这种能量的传播,今后我会更注重自己的“举手投足”,让瞬间变为永恒!
把握学生兴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我也是一名语文学科教师。我们的教育无法选择对象,无法避免差异,但我们可以因材施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语文课上,小斌多数时间都趴在桌子上,或在桌子底下搞小动作。原因是:一方面,他有多动症并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妈妈怕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家给予了他很多指导,他课前就能把要学的课文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生字也能正确书写。他的观点是:我都会背了,还读课文干什么?这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当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失去新鲜感时,我该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呢?
随后,我根据小斌的情况,试着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最初是板书课题后,引导他质疑,并尝试着通过阅读解决疑问。在尝试中我发现,小斌上课时头渐渐抬起来了,手慢慢举高了,甚至有时为了抢答到问题,还站了起来,使劲儿翘起脚来,生怕老师看不到他要回答。回答问题时他不像以前那样畏首畏尾,而是声音特别洪亮。
我們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需要教师细腻的洞察力。我认为这个“点”是有一定维度的,知识传授要扶放结合,即:难度大的“扶”,难度小的“放”,不小、不大的“半扶半放”,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探究欲,为他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育要严慈相济,关爱应发自肺腑
从事班主任工作17个春秋,我渐渐懂得了“教育要充满爱”这句话的真谛,也知道了“严师出高徒”的深意。我的班主任工作常常徘徊在“爱”与“严”之间,我认为自己对这个尺度的把握还算游刃有余,但最近某些学生的言行让我陷入沉思,不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是:教育要严慈相济,关爱应发自肺腑。
我们总说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长,现在用每个苹果的味道不尽相同来说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个班集体,有乖巧懂事的,也少不了调皮捣蛋的。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我免不了会多批评教育几句,往往还要与他们斗智斗勇,少不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当我将他们控制在视线之内时,他们规规矩矩、像模像样;但当我转身的瞬间,让你搞不懂谁是老师、谁监管谁。这让我觉得很尴尬,也让人啼笑皆非。我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渐渐地,我开始了解他们,甚至理解他们在我眼里的叛逆行径,因为有的孩子缺少家庭关爱,生活中缺少乐趣,他们有时的恶搞,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得到老师的关注。于是我心软了,在批评、审视他们时目光柔和了,稍稍放纵了一下他们。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读不懂老师的心思,有些跃跃欲试,我开始重新分析这些孩子,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毕竟还如小树,需要修枝剪叶,身上的小毛病、坏习惯得正确引导,思想上对“爱”的渴望也要充分给予,也就是要“严慈相济”。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的调皮鬼安分多了,他们懂得讲规矩,不越“雷池”,也知道遇到什么困难老师会伸出援助之手,似乎明白老师是爱他们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
也有个别的单亲孩子,他们不确定老师的爱是否有目的性,是否为了控制、拉拢,他们会对老师的关爱排斥或不信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隐藏爱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用关注的眼神和行动上的帮助去传递。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尔虞我诈,只要坦诚相待,定会收获片片真心!
(作者单位:虎林市第四小学)
编辑∕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