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摘 要】通过对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内容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校园稳定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教育者清晰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风向标,搭建顺畅高效的网络舆情引导通道,对形成良好的舆情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影响,他们对于校内外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随时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途径将自我觀点或态度进行即时陈述,这些言论经过转发和传播,会迅速在高校中形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负面影响,对高校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1.1 自身权益保障类
当今,大学生虽然生活在象牙塔这一有限空间内,但对各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度并不低,同时,他们对自身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懂得通过各种渠道使自身权益得到保障。面对这一前提,特别是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某一事件、问题或话题一旦出现,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被传播,如果高校因为监管不到位、应对不积极、引导不及时,就会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高校中产生网络舆情,如校园暴力事件、招生就业问题、校园安全事故、学生服务质量事件、学校名誉事件等。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45名学生集体放弃高考事件;2012年4月四川大学百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2012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运动会取消长跑事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2014年1月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场作弊事件等,与大学生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事件,全部产生高涨的网络舆情。
1.2 社会热点、焦点、时政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类特殊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焦点、时政类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当今社会,很多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爆炸性、不可预料性,在自媒体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也比较容易成为热点、焦点话题,进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话题、新疆乌鲁木齐暴恐案、中越领海纷争、长江沉船事件、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两岸领导人会谈等等,都成为高校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热点、焦点、时政事件及问题。
1.3 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类
在中国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保生态问题、自然灾害频发已受到大众关注和热议,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和环保意识的特殊群体对此非常关注,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快速、微缩的传播各类话题。面对自然灾害,大学生们爱心满满、正义满满、能量满满,他们愿意守望相助、倾心相待,为所有受苦难的人祈求与祝福,为逝者哀悼、为伤者祈福。面对环境污染,他们责任在肩,敢于评论、敢于呼喊,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第一时间转发,并持续关注。
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责任感的缺失与道德感的弱化
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失真性、匿名性、快速传播等特点,高校想对网络舆情进行导向非常困难。在网络环境中,很多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会出现错误的角色扮演,不经思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自我的各种潜在的意识无声的被放纵,甚至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责任感严重缺失。同时,由于大学生的防备感较弱,一些激进观念与看法便乘虚而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逐渐弱化甚至消失,进而产生消极、扭曲、负面的网络舆情,造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2.2 价值观的扭曲与信仰的迷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5]。大学是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具有着较好的可塑性。在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上一些虚假、庸俗、错误信息的传播形成的网络舆情却冲击着大学生单纯的心灵,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党反政府机构和邪教组织等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一些激进反动的虚假信息、不良思想,而大学生的好奇心重、明辨是非能力弱、喜欢接触各种新事物的特点,很容易被这种“不良思想”产生的舆情所诱导、腐蚀,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以及民主制度,最终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失,理想信念产生偏差。
2.3 创造性思维的僵化与学业的荒废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平台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多,广泛程度也随之上升,这些信息很容易被大学生获取、阅读,甚至传播。由于网络文化的这种较强的冲击性,导致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以致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僵化、甚至荒废学业,引发很多大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巩固和应用,产生随波逐流的习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构成。
3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
3.1 网络舆情打破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空范围
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资源上缺乏、比较分散,往往集中于像教科书、纸质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介之中,辐射范围小、传播速度慢、更新周期短、贴近现实难,这诸多因素限制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内容更新易等特点,脱离了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立体开放,受众范围广。高校可以利用自媒体通过在微博、微信、QQ上发布信息、发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文章及评论,及时对大学生的不良理想信念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疏导。
3.2 网络舆情增强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两课”教育为主的课堂教育,强制灌输,内容较单一,让大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毫无新奇,也没照顾到每个学生在个性特征和理想信念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自我教育就更无从谈起。而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可以很好地借助大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网络平台,依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群体推送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同时,在推送内容的编辑上,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逐渐学会对获得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研判,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从让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3.3 网络舆情提升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可以轻易的获取任何事件当前的网络舆情,对于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网络舆情,他们都会主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部门大学生也会参与讨论。高校教育者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对于网络舆情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和教育,由热点事件讨论或交换意见形成的网络舆情,可以增进高校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作用,也可以消解大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的身份而引发沟通上的防御心理,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理想信念的塑造,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教育者在信息沟通平台上中心化的地位,而网络舆情传播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界限也逐渐淡化,大学生作为舆论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当大学生们接触到或遇到自身权益保障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时政焦点问题、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时,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己的爱国意识、维权意识、公平正义感等无意识的流露出来,他们也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信息时,不被动接受,而是在自己固有的认知基础上主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甚至将经过自己理解和重构的信息二次发送。因此,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教学者需要日常的工作中,有效规避其负面效用,讲传统教育手段和自媒体平台有效结合,实现理想信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1):121.
[2]邓欣,秦宏毅.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究[J].学理论,2015(1):119-120.
[3]邢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5(4):19.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