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炜,江光荣,罗 立
(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宜春336000)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
周 炜,江光荣,罗 立
(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宜春336000)
目的探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48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实验组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两组患者输血质量。结果实验组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组观察对象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患者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其临床输血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临床输血质量;输血
质量控制体系是一种中澳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也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之一,可以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环节。为了保持临床输血的质量,提高血液制品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本院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结合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方法,建立和实施了包括输血过程前、中、后三阶段的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本研究就对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488例,其中,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前238例为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28:110,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52.3±23.2)岁,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后250例为实验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21:129,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52.1±22.8)岁,由此可见,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我院于2014年1月开始建立和实施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⑴在医院内部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明确其工作职责,每个季度组织一次临床输血管理会议,对我院的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改进措施,确保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⑵输血前的质量管理工作。医疗人员应在患者输血前对其用输血标本和用血申请单进行严格的审查,做好登记工作。将标本送到输血科后,检验科需要对申请单的内容以及患者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保证无误后可以进行登记备用。⑶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患者输血前由中级以上职称的输血科工作人员对申请单信息和血样再次进行核对,严格执行交叉配血的操作流程,实施抗体筛查和血型复查。完成配血工作后,再由另一位输血科工作人员再次加以核对,复核者和检测者均需要签名确认。⑷输血后的质量管理。评估患者的输血病例,主要内容为病程记录、输血医嘱、申请单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资料,记录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输血过程、输血反应的原因和时间,保证配血报告单的完整性。
1.3 观察指标根据《内科输血指南》、《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对两组观察对象输血标本采集准确率、申请单填写正确率、输血指征符合率、输血过程完整记录比例、培训报告单完整性等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血浆、洗涤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等输血成分以及全血的用量,其中,成分输血率=成分血用量/(全血用量+成分血用量)×100%。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值±标准差(x±s)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表示,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输血质量监控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输血标本采集准确率、申请单填写正确率为、输血指征符合率和输血过程完整记录见表1,两组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全血、成分血和血浆输注,以及成分血输注率见表2,两组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分析(%)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为“能少输就少输、能不输就不输”,即最大限度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降低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风险[1,2]。医疗单位需要定期组织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受讲座和培训,增强临床医师和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对输血适应症进行准确把握,保证临床输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时更新和学习输血知识,强化血液的使用和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质量,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5]。输血科工作人员发现不合理的临床用血申请后,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向其说明合理用血的指征,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用血的指导。麻醉医师需要准确掌握手术过程中的输血指征,输血科工作人员则负责病房治疗过程中的用血,对输血申请单的相关内容以及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进行核对[7-9]。为了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医疗单位需建立健全输血工作制度。临床医师上岗前需掌握输血前检查及核对、配血标本登记、用血申请单提前送达等基本要求和制度,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保证输血工作的考核常态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从而降低输血差错事故发生率[10-13]。
表2 两组患者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分析[n(%)]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患者的输血标本采集准确率、申请单填写正确率、输血指征符合率、输血过程完整记录比例、培训报告单完整性等输血质量监控指标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但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前后两组观察对象的成分输血率和输血用量对比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患者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其临床输血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1]张辉.血型研究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143-144.
[2]张勇萍,安宁,杨士明,等.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8):1148-1150.
[3]张勇萍,安宁,杨世明,等.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抗体特异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30(9):980-982.
[4]李岚,伍昌林,党鑫堂,等.Rh阴性血型筛查及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5):594-599.
[5]杨世明,张勇萍,田榆,等.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 (7):812-813.
[6]兰炯采,刘景汉,马红丽.输血前试验中值得研讨的若干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1-2.
[7]朱红芹,周静宇,刘衍春.抗A及抗B单克隆血型定型试剂的质量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8):481-482.
[8]吴晓燕,张叶峰,许昌林,等.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及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63-64.
[9]樊凤艳,张松,刘晓燕.Tn多凝集致ABO血型鉴定疑难1例[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1):83-84.
[10]蔡旭清,孙爱农,孙雯婷.新生儿血型检测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1):1474-1475.
[11]李敏芳,曹奎杰,胡丽华.意外抗体对ABO血型鉴定的干扰[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12):848-849.
[12]兰竹,孙小纯,谢英明.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究[J].吉林医学,2013,34(32):6745-6746.
[13]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3):249-250.
R193.3,R457.1
A
1674-1129(2017)01-0131-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1.046
2016-08-10;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