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文庭 赵亚星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 430065;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近年来,事件语义学(event semantics)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基于动词体(aspect)对事件类型(event-types)的划分以及不同类型事件终结性(telicity)特点的探讨。对事件(event)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出发,有不同的见解,整体上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出于研究所覆盖范围的需要,本文对事件采取广义的理解,动词(短语)表达的各种静态情状和动态情状均视为事件。
在众多关于事件研究的文献中,Vendler对事件类型①的4种划分被广为引用,英语动词(短语)分为状态(states)、 活动(activities)、 渐成(accomplishments)以及 瞬成(achievements)4种类型。(Vendler 1967:97-121) Smith在Vendler的基础上又添加单动作动词(semelfactive),并同时提出作为上述各种动词类型划分标准的3种语义特征:[stative] [durative] [telic],即[状态][持续][终结]。这些语义特征的不同组配构成不同的事件类型,具体如下(Smith 1997:20)。
SituationsStaticDurativeTelicStates[+][+][]Activity[][+][]Accomplishment[][+][+]Semelfactive[][][]Achievement[][][+]
其中,状态类包括desire,want,love,hate,know,believe等;活动类包括run,walk,swim,push a cart,drive a car等;渐成类包括run a mile,draw a circle,walk to school,paint a picture,grow up,deliver a sermon,recover from illness等;瞬成类有recognize,find,stop,start,reach the top,win the race,spot someone等。应该说,上述描写比较客观且相对准确,但动词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比上述描写要复杂得多。本文根据英语时限状语(time-frame adverbial)、时段状语(time-span adverbial)和不同动词(短语)类型的搭配探索英语动词(短语)在终结性方面的种种复杂情况。
Vendler和Smith的分类是根据动词(短语)随时间而展开的方式划分的,这种划分对研究英语动词②类型(或者事件类型)有重要意义。上述列表的最后一列是对动词(短语)语义是否具备终结性的描述。终结性是动词(或动词性谓词)内在的词汇特征,终结性动词或具有终结性的动词性谓词表达其内在的终点(endpoint),而这种内在的终点不一定要在某一情景中实现。(Schmiedtová 2008:363)Radden和Dirven认为,概念上的情景与语言学意义上的句子相对应(Radden,Dirven 2007:41)。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不一定在某一情景中实现”,是指谓词表达的终结性意义只依靠谓词自身,而不需要进入完整的句法结构。谓词本身的终结性特点和其进入句法结构后的终结性特点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write a paper显然具备终结性特点,因为不管长短,一篇文章总有写完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将这一结构纳入句法体系中,则完全可能打破终结性格局,比如:John is writing a paper.由于受到语法上进行体的影响,writing a paper此时不再具备终结性,反而具备很强的非终结性。本文探讨的终结性,既涉及词汇体(lexical aspect)层面,也涉及语法体(grammatical aspect)层面,还涉及到二者的结合。
对事件终结性的研究离不开对时限状语和时段状语的探讨,这两种状语是衡量英语动词终结性特征的重要测试手段,前者指within an hour/day/week/month,in an hour/day/week/month③等类似结构,后者指for an hour/day/week/month及类似结构。这两种时间状语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前者属有界(bounded)概念,即这一概念有明确的范围(时间上),而后者则是无界概念,即没有严格的界限范围(for an hour这类状语并不排斥时间的继续延伸④)。这种特性使它们在与事件谓词搭配时,在有界和无界特性上须保持一致。也就是,有界的时限状语要和有界的谓词搭配使用,无界的时段状语要和无界的谓词搭配使用。对动词而言,有界是具有时间上的终结性,无界是具有时间上的非终结性(atelicity)。
我们先看渐成类动词(短语)。从语义上讲,这类动词(短语)不仅有过程,而且有结果,故从事件结构看属于有界的;而瞬成类动词虽无过程,但有结果,故也属有界。所以,上述两类动词(短语)只有和within an hour这类时限状语连用,才能做到时间状语和谓词意义的语义相容。比较而言,表非终结状态的状态、活动以及单动作动词 3类谓词则可以和for an hour/day/week/month这类时段状语连用。比如:
① He pushed the cartforanhour.
② He drew the circleinanhour.
以上两句中的时间状语不能互换。其中,pushed the cart具有非终结性特征,而drew the circle则具有终结性特征。须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说谓词的终结和非终结,并非总是针对涉及的动词自身,而有可能延伸至动词后附带的名词短语或者修饰成分(往往为介词短语或者副词短语形式)。上述延伸方式有可能改变动词单独出现时的终结性特征。
能对动词自身的终结性特征造成影响的附带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名词短语⑤(一般用作动词的宾语),一类是介词短语(一般用作动词的状语)。这两类结构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它们自身在语义上也具备有界/无界的特性。一般来讲,the circle指说活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某一个圆圈,显然是有界的,但big circles则不再是有界的。正因为big circles是无界的,因此,drew big circles这一事件也是无界的。因为无界事件和有界状语的矛盾搭配,He drew big circles in an hour这样的句子显得不太正常。若将in改为for,则句子就很正常,即:He drew big circles for an hour.
其次,介词短语对谓词终结性的影响也十分显著。Zwarts (2005:740)认为,以下3例表示的事件对时间状语是有所选择的(*表示不能接受的语言形式,后同)。
③ Alex swam (*in / for an hour).
④ Alex swam to the beach (in /*for an hour).
⑤ Alex swam towards the beach (*in / for an hour).
单独看动词swim,时间上是非终结性的,而swim to the beach则是终结的,若将介词to改为towards后,则swim towards the beach又变为非终结性。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介词towards从语义上最大限度地淡化动作的终点,而凸显动作的过程。具有无界意义的副词(短语)也有类似的功能,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除上述两种因素外,动词的语法体(详见后文)也是影响事件终结性的重要因素,比如:
⑥ He was reading a book.
⑦ He read a book.
比较而言,例⑥凸显非终结性,而例⑦则凸显终结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经常会有打破常规的情况,主要有如下4种用法。
第一是强制用法。有时我们会碰到一些比较古怪的句子,不过只要有合适的上下文,这样的句子也可能被接受,而且意义明晰。Travis认为,通过设想合适的语境,我们可以使本来十分蹩脚的句子能够被接受(Travis 2010:15)。例如:
⑧ Mary ran in three minutes.
乍一看来,例⑧不合语法,因为动词run在时间特性上具有非终结性,而in three minutes则具有明显的有界性,故二者不能相容。但如果我们能够设想出如下情景:本次跑步是一项任务界定得十分清楚的晨练,比如只要求绕着跑道跑一圈。在这一前提下,例⑧理解起来就比较通顺。Travis将可以通过特定情景改变动词类型的用法叫做“强制用法”(coercion)(同上)。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中找到一些类似的用法。比如:
⑨ Goodell walkedinthreehoursafter it opened to find out that 180 people already had signed up for an NFL fan club.
第二是时段状语中介词for的省略用法。根据表义需要,可以将for an hour这种时段状语的介词for省略,当然,此时的名词短语an hour的句法功能仍然和for an hour一样,但意义上却有一定的差别。Dixon将本文中的时段状语称为“度量短语”(measure phrase),度量短语中的介词for省略后,语义上更加凸显剩下的名词短语的重要性(Dixon 2005: 304)。
⑩ A:You whipped the dog two hours solid.(two hours 前无介词for)
B:I only whipped it for about three seconds.(two hours 前有介词for)
仔细体会例⑩的对话可以发现,省略for后的时段状语two hours solid,被注入很强的说话人主观思想:不间断的两小时是很长一段时间。而第二句中保留for的时段状语for about three seconds则相对客观地陈述动作持续的时间。此外,在这种格局下,无介词的时段状语往往暗示着这一时段并未到此结束,还有可能继续延伸;带介词的时段状语则暗示动作或活动时间的结束。
第三是互换使用。一般情况下时限状语和时段状语的差异较为显著,不能替换,但根据Swan(1996: 204),在动词的否定形式之后,for和in均可用来表示时间段,例如:
第四是假时段状语用法。有些情况下的时间状语,既非本文所说的两种状语中的任何一种,也不属于强制性搭配等其他用法,而属于介词for的常规用法之一,但容易被误解为时段状语。比如:
事件的终结性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即词汇体和语法体。根据Richards和Schmidt(2010:34,35),词汇体是动词内在的语义(internal semantics of verbs),可以分为状态(states)、活动(activities)、渐成(accomplishments)和瞬成(achievements)4类⑦;语法体有进行体(progressive)和完成体(perfect)两类。
事实上,中外学者们在提及事件时,有时是在动词(短语)层面,或者说词汇体层面,有时则是在句法层面。到目前为止,本文对动词(短语)终结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词汇体层面。我们知道,事件(或情景)属于意义层面的概念,与之对应的语法层面的概念为句子,已如前述。客观世界的事件(或情景)一旦进入语言世界以句子的外衣作为表现形式之后,须受到语法的制约,这其中当然离不开语法体的制约。所以,对句法层面事件终结性的理解,仅仅关注动词的词汇体(动词的词汇体有可能受到与其搭配的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够的,还须同时关注动词的语法体。语法体对词汇体造成影响。我们来看以下例证(Swan 1996:203):
除上述情况外,语法体还可能对词汇体的终结性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说将瞬成类事件动词转变为具有时间上持续语义的活动类事件动词,这是当今英语变化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薄冰认为,He has arrived for three days⑧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已来了3天。毋庸置疑,arrive属瞬成类事件动词,在时间语义上无法持续,故不能带时段状语。但本族人的其他用例可以证实薄冰的观点:非无限动词⑨也可以具有“持续性”。(薄冰 1999:135-136)其他例证再如:
上述瞬成动词之所以能“持续”,完成体在句法结构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我们放弃完成体用法,改为过去一般时,则上述诸例均无法成立。可见,在句法层面,语法体(尤其是完成体)对事件终结性的影响十分巨大。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发现英语动词(短语)的终结性具有如下的规律。若将一个谓词结构表述为:P=V+X,则在短语层面,P的终结性与X的终结性一致。其中V为动词自身,X为V的附带成分,可以是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副词(短语)等。若X为名词(短语),可用有界和无界来衡量,无界与非终结性相对应,有界与终结性相对应。例如,a book属有界,books则属无界。若X为介词短语,则X的终结性由短语中介词的终结性决定。一般情况下,含有运动终点义或结果义的介词为终结性介词,例如walk to中的to;含有过程义或状态义的介词属非终结性介词,如walk towards中的towards具有过程义,而stay at中的at则具有状态义。若X为副词(短语),则当X具有结束或结果义时,表终结性,否则表非终结性。例如,think分类上属状态,为[telic],但think out中的副词out具有明显的结果义,故think out作为一个整体只能算[+telic]。
整体上讲,若P表终结义,则其后可带时限状语;若P表非终结义,则其后可带时段状语。当然,V完全有可能没有附带成分X,这时可以认为X的取值为零,此时V的终结性直接决定P的终结性。此外,也存在一些特别的情况,其表现形式和上述常规不符,需要较强的语境支撑才能成立。进一步说,若上升到句法层面,则原短语层面P的终结性会受到语法体(即进行体和完成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完成体并不改变短语层面P的终结性/非终结性特征,但却可以让这种终结性/非终结性以合乎语法的方式成立;二是完成体可以将短语层面P的终结性转换为非终结性,并带上时段状语,此时的时段往往表示某种瞬成的行为发生之后形成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三是进行体可以将短语层面P的终结性转换为非终结性,但通常不带时段状语或时限状语。
总之,本文从英语时限状语和时段状语的常规和非常规使用情况,探讨事件终结性的各种复杂情况,并从词汇体上升到语法体的探讨,以期对英语事件终结性有一个较为全面而透彻的认识。希望本研究对基于英语的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有所裨益。
注释
①Vendler在“Verbs and Times”一文中,只字未提event,更没有将该词作为术语使用。Event用作术语,源于Vendler之后的学者,但研究上均是以他对动词(短语)的划分为基本依据,因此,有的学者直接将Vendler对动词(短语)的分类称为对事件的分类,如Crystal (2008:38)认为,Vendler 区分出过程和状态两大事件类型,并将前者进一步分为渐成、瞬成和活动3种子类型。
②国内不少研究事件的文献在引用Vendler时,说其对动词做出怎样的划分,其实这很不准确,因为Vendler的划分并不纯粹是针对词位(lexeme)意义上的动词本身,其划分经常考虑到动词与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等的搭配格局。
③英语中的in an hour既可以指“在一小时内”,也可以指用于将来时态的“一小时后”,本文指前一种用法。
④薄冰认为,像I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three years中的状语for three years所表示的时间,一般还会持续下去(薄冰 1999:132)。
⑤不排除单词形式的名词,只要其意义在有界性上是明确的。
⑥该例文选自Routledge出版的EnglishGrammar:AUniversityCourse(Downing,Lock 2006)。
⑦这一分类显然参照Vendler的分类法。
⑧按照传统的理解,这句话对应的中文只能是:他已经到了,要呆3天。
⑨无限动词类似本文中的状态类动词和活动类动词。
薄 冰.英语时态详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Crystal,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Z].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
Dixon,R.M.W.ASemanticApproachtoEnglish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Radden,G.,Dirven,R.CognitiveEnglishGrammar[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Richards,J.C.,Schmidt,R.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Z].London: Pearson Longman,2010.
Schmiedtová,B.,Flecken,M.Aspectual Concepts Across Languages: Some Consider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De Knop,S.,De Rycker,T.(Eds.),CognitiveApproachestoPedagogicalGrammar:AVolumeinHonourofRenéDirven[C].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8.
Smith,C.S.TheParameterofAspect[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Swan,M.PracticalEnglish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Travis,L.Inner Aspect: The Articulation of VP[M].Berlin: Springer,2010.
Vendler,Z.LinguisticsinPhilosophy[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Zwarts,J.Prepositional Aspect and the Algebra of Paths[J].LinguisticsandPhilosophy,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