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国 商强强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长春130021)
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30例※
辛 国 商强强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长春130021)
目的观察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引起的下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治疗仪,治疗组给予推拿手法,各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症状,进行计分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症状计分组间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5,2组均有较好效果,在改善疼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复位手法是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骶髂关节损伤;推拿复位手法;痹证
随着生活方式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骶髂关节损伤[1](骶髂关节半脱位)(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简称SJ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流行病学统计显示,骶髂关节错位占下腰痛病人中的15%~25%,是临床上引起下腰部疼痛的常见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来自2012年1月—2014年5月期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5岁,平均33.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对年龄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中医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制定。2)西医临床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中医整脊常见病证诊疗指南》(2012年10月颁布)。3)诊断分型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中医整脊常见病证诊疗指南》(2012年10月颁布)。
1.3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在18~50岁的女性,能够坚持完成疗程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或5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2)多个腰椎间盘突出或压迫马尾神经,有鞍区麻痹或尿便功能障碍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疾病,脊柱各部位骨折,先天性椎管狭窄症,椎管内肿瘤者和造血系统障碍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或安全性评价者。
1.5 脱落病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治疗、达到治疗疗程的观察者,应说明原因,并以脱落时的观察结果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6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2-5]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仪,治疗周期为2周。
1.6.1 治疗组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以按揉、摩法等轻刺激手法,再用法、点按等手法,作用于腰骶部,5~8 min。2)复位手法:①骶髂关节前错缝[6-7]: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嘱患者屈髋屈膝,术者一手置于髂前上棘,另一手置于坐骨结节上,胸腹部抵在患者小腿前侧,双手协同用力,将大腿前侧贴近患者腹部,来回数次。3~5min。②骶髂关节后错缝[6-7]: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术者一手置于髂后上棘,另一手搬住患者下肢,双手协同用力,做相对扳动,来回数次。3~5min。3)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双手重叠置于腰骶部,推摇身躯,而后牵抖双下肢。1~2 min。
1.6.2 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仪。将垫板放在患者疼痛较明显的部位,腰骶部或腹部,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热度为宜,每次治疗15~20min。
1.7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进行判定。
1.8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组间比较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组间比较P>0.05,说明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疼痛视觉标尺的影响不同,以治疗组疗效较好。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间比较(±s)
表1 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间比较(±s)
组别例数VAS计分t值治疗组30 2.13±0.860 5.086对照组30 3.20±0.761 P值0.000
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间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间比较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计分组间比较P>0.05,说明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症状计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症状计分上存在不同,以治疗组疗效较好。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后症状计分组间比较(±s)
表2 治疗后症状计分组间比较(±s)
组别例数症状计分t值治疗组30 16.53±1.525 4.535对照组30 15.0±1.050 P值0.000
治疗后症状计分组间比较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组内比较情况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具体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内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内比较(±s)
组别例数t值治疗组30 VAS计分治疗前7.30±0.877 24.668 0.000治疗后2.13±0.86对照组30治疗前7.13±0.973 36.935 0.000治疗后3.20±0.761 P值
两组在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VAS)组内比较均为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内比较情况结果表明,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其他症状。具体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内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内比较(±s)
组别例数t值治疗组3 0症状计分P值治疗前5 . 6 3 ± 2 . 0 0 8 -2 5 . 6 8 3 0 . 0 0 0治疗后1 6 . 5 3 ± 1 . 5 2 5对照组3 0治疗前6 . 1 0 1 ± 1 . 9 1 8 -2 5 . 9 0 4 0 . 0 0 0治疗后1 5 . 0 0 ± 1 . 0 5 0
2组治疗前后症状计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病可因突然滑倒、跌仆或使单下肢突然负重,如打球、跳高、单足失足、妇女妊娠或产后骨盆改变,在不正常的体位上扭转、牵拉、挫碰等而引起。本病发于已婚青壮年女性,这与女性妊娠、分娩时骨盆发生改变以及内分泌变化有关。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熨或熏蒸法、针刺治疗、手法治疗、药物疗法、针刀疗法、手术治疗、封闭、牵引疗法等。
本研究根据髂骨与骶骨相对位置的改变,将本病分为前错位型和后错位型。在治疗方面,以恢复错动的关节,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局部血运为主。运用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症状,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推拿复位手法对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形成一套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和诊疗方案。并通过对该疗法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诊疗技术规范化研究,同时形成适宜技术进行推广。
[1]韦以宗.中国骨伤科学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0.
[2]陈文学,齐越峰.拔伸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操作3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330-331.
[3]张玉森,葛玉华.手法整复加针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8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5):275.
[4]徐飞,侯为林.急性骶髂关节损伤两种治法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5):6-8.
[5]朱清广,房敏,沈国权,等.推拿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生物力学效应[J].颈腰痛杂志,2009,30(2):163-165.
[6]马晓云,韩振奎.骶髂关节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6,4 (3):1-2.
[7]毛宾尧,林圣洲.临床骨科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0-461.
Massage M anipulative Reduction in the Treatm en t o f Sacroiliac Join t Dislocation fo r 30 Cases
XINGuo,SHANGQiangqiang
(Graduate Administration Office,the A ffiliated Hospitalof ChangchunUniversity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130021,China)
Ob 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massag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on low back pain caused by the injury of the sacroiliac joint.Methods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method,patients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hich were treated by massag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nd ultra-short wave therapy apparatus,respectively.Treatment cycle was 2 weeks.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the symptom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 P>0.05,comparison in the group P<0.05.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better curative effec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improvement of pain and other clinical symptoms.ConclusionThe massagemanipulative reduc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ty treatmentmethod on the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and itwa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massagemanipulative reduction;bi syndrom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5.047
1672-2779(2017)-05-0111-02
:李海燕本文校对:商强强
2016-11-29)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No:2011-js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