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迷信”与“俗信”的异同关系

2017-03-13 13:50:42柏玉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民俗学异质

柏玉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210000)

浅析“迷信”与“俗信”的异同关系

柏玉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210000)

在当下大力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主题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其定义恰恰是几千年来我国人类生活的精神、物质、理智和感情的综合整体。联系传统文化的含义我们就需要去从承袭过去人类生活的民俗中去深层解剖文化去提取其精华元素从而弘扬和发展我国。为此,我们了解到人类生活的民俗并不是都是科学理性的,它目前存在着“迷信”和“俗信”这样的俩大主要形式,而这俩者在一些情况下界定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的,因此我们是有必要去弄清楚俩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关系。

异果同源;异质同构;转化

迷信和俗信同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我们都知道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关乎历史学的内容,而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言,研究民俗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那么对于迷信和俗信的区别我们是有必要明白清楚的。本文通过对其起源、性质、构成、效果等等因素去进行具体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能够使其界定更加清晰并且希望能够提出相关观点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去减少二者的异变机率,以此便于大众自行提取优良的民俗文化元素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二者定义区别

中国民俗第一人陶思炎先生在其《应用民俗学》一书中指出:所谓“迷信”,指非理性、反科学,对个人和社会有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它以迷狂为特征,是巫术、宗教中有害成分的强化,并往往诱发破财残身,伤风败俗,扰乱生活,荒废生产等不良后果。所谓“俗信”,指与巫术宗教相联系,但在长期的传习中已融入风俗习惯的古代信仰,它没有虔诚的仪式和敬畏的气氛,松散随意,作为下层生活与思想的一个侧面,没有或较少有害成分,相反因其特殊的文化功用而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与补充。”

通过陶先生的定义我们联系具体实际生活中关于迷信和俗信行为的实例,了解到二者同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且源于宗教文化,是下层文化的综合体现,只是由于客体即大众对其提取元素的运用渠道有所不同,所以才呈现出俩种形式,我们也能够初步直接回答迷信是具有危害性而判断非理性的民俗信仰就是迷信。

二、迷信与俗信的关系

(一)同源异果

我们了解到迷信和俗信是具有同源的共同性,它们属于民俗的,来源于原始宗教、远古图腾信仰以及巫文化,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始终缺乏比较全面科学的认知,对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无法认识,往往就会寄托给某些鬼神事物等,所以迷信和俗信都留有远古巫文化、神秘主义的色彩和宗教信仰的气息。所以从广义上来

迷信和俗信都是原始文化的一种,它们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复杂的。那么从今天看来,迷信和俗信在社会推进的现实结果中不同的结果,迷信是具有危害性的特征;而俗信”在某种程度上,却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说表现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剪纸、根雕、彩灯等等,它们的现实存在的根本来源均是现代人对俗信继承,还有一些节日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展示了我们通过一些事物去寄托情感让我们在这些寄托中能够更好地去放松和生活。而迷信荼毒着民众的思想,促使他们去做一些反社会的非法行为,比如说现代的法轮功,在天安门的自焚事件,这样的行为伤害了自己并对社会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

(二)同式异质

为什么说俩者是同式异质?同式是指其于民俗意义上的形式的共同性,异质则是指迷信与俗信俩者的根本区别性质。异质的根本区别是,迷信是一种病态的信仰,以精神观念的极端化而体现它的危害性、破坏性以及盲目性;而俗信是一种健康的信仰,表现为感情的寄托和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我们家乡过年时说吉利话吃大糕,年初一正厅升炉烧旺火,初一不动刀扫地等等。

三、迷信与俗信的转化条件

迷信与俗信之间的转化条件是可变不确定的。我们在大多数正常情况下主要是容易将是迷信与陋俗相联系,而俗信则与良俗联系。就我个人观点来说,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方面,联系马斯洛的需求论,当我们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大家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安全层面的抽象意义也就是今天大家一直倡导的幸福感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俗信恰恰符合了这样的需求,所以迷信也就相对减弱。二是从文化层面看,迷信属于神秘文化,而神秘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可以满足那些乞灵于神通、相信奇迹的人们的多种需求,这一层面的因素可以说是迷信和俗信之间的最关键的转化条件,因为俗信也是来源于神秘文化,因此俩者之间能够在这一层面互相转化,过去的迷信经过时间的积淀和人性的吸纳传承至今日也已变为俗信,比如说二十四节气等等;三是科学技术层面,而人们称其为封建迷信。我们认为的当今的迷信活动,活动的主体包括从事迷信活动的从业者和具有迷信思想的求信者。迷信思想和行为骗人钱财以及一般有迷信思想的人所进行的有关活动,包括抽签、卜卦、算命、、术数、扶乩、请神、风水、咒符治病等。而这些活动的真实产生缘由是正常社会生活中求信者无法解决一些实际需求,比如说治病之类的,试想下,当我们的医学技术无法解决自身疾病时,我们还想继续活下去,因此不得不寻求寄托,这时候就给了这些从业者欺骗的机会。

四、“弃”与“用”的正视与发展

迷信、俗信是都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概念,但是通过他们的发展历史来看,信仰自身也是有其发展的自发性和进化性,就如同其他文化,随着时间、社会、生活经济等的不断发展,迷信转向俗信,俗信也会发生消失,但是我们也不能规避俗信向迷信的转移。类似于法轮功、全能教以及一些等等的新迷信,比如2014年的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面对这些非法具有危害性的邪教我们必须要坚决抵制和必须“弃”其原有的迷信成分。同时我国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俗信,它正代表了我国的传统习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用”积极正面的文明俗信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1]陶思炎.《应用民俗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陶思炎.《风俗探幽》[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3]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陶思炎.《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刘德龙.《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1988.

[7]黄鹏.论民间俗信的教育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

[8]刘德龙,张廷兴,叶涛.论俗信[J].民俗研究,2001.

柏玉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号163399,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艺术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民俗学异质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21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0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物理实验(2015年10期)2015-02-28 17: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