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禹轩 单明华 王 菁 孙雨琼 (大连民族大学 106600)
论漫瀚调民歌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调研中心
金禹轩 单明华 王 菁 孙雨琼 (大连民族大学 106600)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里,文化软实力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竞争的有力武器。重视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意义以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逐渐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文化的形成都基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漫瀚调民歌正是在这种时代碰撞、民族交融的历史契机下应运而生。漫瀚调民歌是传唱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准旗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为发祥地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提起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以下简称准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城镇面貌。的确,经济指数的不断提升,使得准旗的面貌焕然一新,以煤海明珠的新身份傲立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殊不知,除了物质文化之外,当地人民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他们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源自于生活在当地的蒙汉两个民族音乐上的碰撞,是各具特色的两族文化艺术上的的结晶——著名的漫瀚调民歌。耿生廉在《我国民族民歌历史简述》一文中说:“民歌是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个地域的民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一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了解到这个民族的民风及娱乐方式。民歌就是体现整个民族自然纯朴本来面貌最好的方式之一。
文化;民族融合;艺术内涵;和谐发展
本论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蒙汉交响曲——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民歌的艺术内涵与开发价值的研究》(G201612026029)结项论文
历史上,曾有土方、羌方等北方游牧部落以及匈奴、鲜卑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先后踏上鄂尔多斯这片土地,留下自己的文化印记。在军事上,鄂尔多斯处于中原统治地区与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交界的位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居民或常年征战、或和睦相处,在不知不觉中将彼此文化渗透。而现在的鄂尔多斯因地处晋冀蒙交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中国西部地区飞速发展。从古至今,蒙汉两大民族携手各民族兄弟姐妹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合力促成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15世纪中叶,守护圣祖成吉思汗陵寝宫的“八白室”鄂尔多斯部入驻河套地区,并定居,河套地区后被称为鄂尔多斯。居住在此的蒙古族“黄金家族”将鄂尔多斯视为蒙古族精神圣地。明中期之后,中原地区统治者为削弱少数民族的力量,对鄂尔多斯地区进行的隔离政策,限制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与中原人民往来。这样的政策虽然给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却使得鄂尔多斯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
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在鄂尔多斯定居的晋、陕农民和商人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移民高潮。晋陕的汉民将中原农耕文化,民间文化带到鄂尔多斯,同时汉文化也被当地的蒙族民间文化所影响。渐渐地,两种文化激烈碰撞后孕育的种子漫瀚调民歌也就在鄂尔多斯地区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漫瀚调民歌当属最耀眼的新星。漫瀚调民歌产生于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人口较为稀少、居住较为分散的半农半牧区,发祥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漫瀚调产生于近现代,是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吸收晋西北汉族爬山调和陕西信天游的一些旋律、唱腔而形成的新民歌歌种,也是中国地区少有的因民族文化融合而新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是那盘盘根根柳,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天又长来地又久,蒙汉人民情谊万辈留……”在准旗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音乐广场。在这里生活的人,不管是已在迟暮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不管是蒙族还是汉族的兄弟姐妹,人人都会哼一首漫瀚调。行走在这里,不论是在田间还是在牧场,随处都能听见漫瀚调悠长的旋律,似在诉说着准旗的故事。
虽然,漫瀚调是蒙汉两个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但是部分人简单地认为“漫瀚”二字是“蒙汉”二字的谐音,这样的理解未免有些单纯。漫瀚调民歌的“漫瀚”二字,在蒙语里是“笀赫”的译音。意思是“沙丘、沙漠、沙梁”,因此漫瀚调也被翻译为沙漠调、沙丘调。在采访准旗教育局杨局长时,他告诉笔者,准旗原政府所在地是沙圪堵镇,那里地域辽阔,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沙地、沙丘遍布。漫瀚调民歌因此得名。
准格尔旗处在三省交界的特殊位置,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连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它成为沙漠调的独特环境。广袤丘陵与茫茫沙漠自有一种浑厚的底蕴与广阔的胸怀,这给了漫瀚调自然的基调。而且从古至今,准格尔旗经历了从畜牧业到农业再到畜牧与农业相结合的阶段,再到如今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漫瀚调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准格尔旗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也影响了漫瀚调。漫瀚调的歌词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生活增添了色彩。
喜歌善舞的准格尔旗居民常常在茶余饭后,劳作之余欢聚在一起。演奏的时候常常有乐队伴奏,伴奏的乐器一般以“扬琴”“四胡”“枚”为主。男女老少喜欢唱的都可以上台进行演唱。有时,路过的客人有兴趣也可以走进来听一听,唱一唱,场面十分热闹。这种演唱方式叫做“坐唱”。晋陕民间也有一种演唱方式叫做“打坐腔”,由乐队伴奏,演唱“二人台”“山曲儿”。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的“坐唱”形式与晋陕汉族的“打坐腔”十分相似,所以后期漫瀚调民歌也与“二人台”的部分演绎方式结合在一起。
热情好客的准旗蒙古族居民在家里进行演唱的时候也会邀请汉族的邻里一同进行演唱。准旗的蒙族与汉族和睦相处,相互感染,促进蒙汉两族音乐文化很好的交流与发展。优美动听,炽热明快的蒙古族短调收到了汉民族群众的喜欢。而晋陕汉民族群众在传唱的过程中也很自然的融入了一些晋西北、陕北民歌的唱腔和旋法,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韵味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期在蒙汉两族文化语言还不完全相通的情况下,漫瀚调的歌词常常是蒙汉语混合使用。每句歌词都是一半蒙语、一半汉语。举个例子:
日牙乌奎(马儿不走)拿上鞭子打,
努胡口依日奎(朋友不来)捎给一句话。
爬场毛驴也是依勒吉圪哇(毛驴哇),
小脚脚女人也是努呼日哇(朋友哇)。
在采访漫瀚调传承人王凤英老师时,王老师告诉笔者,演奏吟唱漫瀚调的时候,不仅能使人们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还能够把人们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通过这种演唱的方式演唱出来。漫瀚调演奏的场合没有限制,漫瀚调的题材也没有限制,个人的心情、生活的现状、甚至是社会的现实都可以通过漫瀚调演唱出来,这是表达心情强有力的方式。也是漫瀚调最大的特性之一潇洒随意。
漫瀚调有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个人独唱,一个人在田间劳作的时候,或者在家里做一些轻便家务的时候,为了解闷、提神、抒发感情,常常一个人或放声高唱、或低声吟唱。没有乐队伴,也没有人应答,或紧或慢的唱上三五句,这就是漫瀚调一个人的清唱。
漫瀚调还有一种演唱形式就是两个人对唱,对歌是漫瀚调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最活泼、最有情趣的表现形式。王老师还告诉我们“漫瀚调最大的优点以及最大的难点就是即兴编词”。普通歌曲通常是写好一首曲子、编好固定的词,再进行演唱就可以了,漫瀚调非也。漫瀚调的曲子编写好后,演唱者可以将任意的心情,任意的题材填进去演唱,而且这样的歌词不是提前编好的,而是演唱者到了演出的地点,根据演出的场合、演唱者自己的心情即兴编词演唱。即兴编词对演唱者要求极高,因为漫瀚调歌词讲求句句押韵。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接出上一个人抛出的歌词,又要接出押韵的下一句歌词,难度可想而知。
在准旗漫瀚文化区,文化融合的历史遗存分布极广。有大窑文化遗存、古长城、古墓群、岩画、宗庙、敖包以及这一带极为丰富的农耕旅游文明。这些文物证明丰富的历史遗存与深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是构成漫瀚文化的核心表征。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地区工业化的实施逐步积累,农耕文明与机械化文明相互结合,加速了漫瀚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但是这种作用也是相互的,就准旗为例,准旗今天取得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成绩,绝不是偶然,而是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与改变的结果。准旗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准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漫瀚文化区的繁荣与发展,使漫以准旗为核心文化区的漫瀚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改善。随着漫瀚文化区经济、社会、文化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漫瀚文化区的核心理念也将日益突出。准旗作为漫瀚调艺术之乡,在内蒙古音乐系统乃至中国音乐系统中处在主导地位。准旗自觉承担责任,提升漫瀚文化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影响力,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形成一个自觉、自信的文化范畴。
漫瀚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力对于丰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优势。也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资本。这种影响力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漫瀚文化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戏曲样式多种多样。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孕育了多元化文化,戏曲的发展受到了威胁。作为地方小剧种,原生态文化样式的戏曲——漫瀚调该怎么发展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激发年轻人欣赏和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当地的年轻人,更应该拓宽受众,鼓励喜欢爱好漫瀚调的全国的年轻人都去传承和发扬它,这才是真正的发展道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漫瀚调的传承观念应该有所改善,鼓励人们去学习,去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漫瀚调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增添新内容,适应时代的同时也要保留特色,这两者相辅相成才会让漫瀚调大放光彩。而且人们也应该开阔眼界,不只是在鄂尔多斯,也要学习其他戏曲样式的宣传发展方式,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