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杨晓波,李 兵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张雪峰1,杨晓波2,李 兵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传承困境及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传承场地受限,传承经费不足、射弩器材数量无法满足传承所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落后,射弩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制度建设落后,民族传统与竞赛苦撑传承等是云南射弩传承所面临的艰难困境。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多渠道筹措传承所需资金,多渠道研发、制作器材,降低弩器价格,灵活使用现有场地,逐步增加射弩专有场地数量,加速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程,争取早日进入名录,加速射弩传承人制度建设步伐,立法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努力维系民间射弩传统,进一步完善射弩竞赛体系。研究旨在丰富射弩研究内容体系的同时,促进射弩高效、有序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传承;困境;对策
1.1 民间射弩
射弩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普米族、彝族、白族、壮族、苗族、佤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射弩传统。
在云南各地州,论及射弩,准确地说是传统弩,历史最为悠久,民间传统最为浓厚,群众基础最好,也是传统弩水平最高的无疑当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传统弩历史悠久、水平高要得益于州内世居的擅长射弩的傈僳族。随着农耕时代取代狩猎时代,用弩弓射猎不再是傈僳族主要的生产方式。射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如今逢年过节的比赛活动,每逢春节及民族节日都一定有射弩活动的身影。傈僳族最隆重的节日——阔时节,就是射弩比赛的盛会。来自各乡寨的射手们,在规定的场地上靠精湛的射技赢得奖品的同时,也赢得人们的尊敬,赢得姑娘的芳心。也正因为传统弩群众基础好,怒江州是云南各州市中拥有射弩协会最多的地区。每个射弩协会每周六都有射弩(传统弩)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座谈、培训及组织比赛等。
在云南,除怒江州外,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大理市等地区也同样有着浓厚的射弩传统。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狩猎传统,而弩弓就是最主要、最传统的狩猎工具。随着禁猎规定的执行,现在的民间射弩活动多出现在民族节庆活动中。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每个月都有民族节日,几乎每个节日都有民间射弩活动的身影,这其中较为隆重的就有端午节、火把节、春节、藏历新年、大理三月街、鲜花节、澡塘会、二月会、石月亮节的定期射弩比赛活动。民间射弩比赛都在室外进行,比赛气氛远没有竞技射弩比赛那么紧张,参赛选手着各民族盛装,堪称民族大联欢。比赛时,射手用弩箭射击对方挂好的奖品,如粑粑(云南饼状面食的统称)、鸡蛋、肉类等,射中就可作为“战利品”带回家,若脱靶则需将箭赠送给悬挂奖品的主人。
在云南,有射弩传统的少数民族多以男子擅射。许多少数民族男子年幼时就接触射弩,跟从成年人练习射弩,学制弩弓、弩箭。而女子则较少接触,长期以往,也就形成了“男子较女子更擅射,成年男子即会射弩又会制弩,仅少数女子会射弩却几乎都不会制弩”的传统。
这里特别提及一下昆明市,与其他射弩传统较好地区相比,昆明市的射弩现状并不像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呈现。也就是说,尽管昆明市下辖的地区广大,但进行民间射弩比赛的地区却并不多见。就其昆明的射弩传统而言,较之怒江州等其他少数民族气息浓厚的地区而言差之甚多。昆明射弩更多的是以参加射弩体育赛事的形式呈现,竞技体育味道浓厚。正因为如此,昆明的标准弩、传统弩水平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射弩竞技赛事中屡获优异成绩,归功于昆明市拥有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和对器材的改良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和把握。
1.2 射弩体育赛事
射弩项目的最高竞技体育赛事无疑当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了。1982年呼和浩特第2届全国民运会上,射弩被列为表演项目,由云南和贵州两省射弩队担负表演任务。1986年乌鲁木齐第3届全国民运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有了详细的竞赛规则。至今,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共举办了7届(1986年-2011年),第3届至第7届比赛未区分传统弩与标准弩,两种不同类型的弩弓同场竞技,从第8届开始传统弩与标准弩分组竞赛。第3届射弩比赛仅设3个项目,第4届射弩比赛设项增加,变为6项。第5、第6、第7三届可以看作射弩比赛的过渡期,第7届设项在第4届的基础上略有增加。第8届射弩比赛可以看作成熟期,不仅将传统弩与标准弩分组竞赛,比赛项目也增加到10个,第9届沿用第8届设项。历届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设项情况统计见表1。
云南省从第3届全国民运会开始就一直参加射弩比赛。除6、7两届成绩不佳外,其他各届都有奖牌入账。特别是最近两届(第8届、第9届)成绩优异。云南省射弩代表队在8届、9届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成绩统计见表2。
表1 历届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设项情况统计
表2 云南省射弩代表队在8届、9届全国民运会
除了全国民运会射弩比赛外,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各州市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都设有射弩比赛项目。这些射弩赛事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弩的推广、普及、传承及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1 传承场地受限
对多个州市代表队的访谈显示,射弩的校外传承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传承场地受限、传承经费不足、射弩器材数量无法满足传承所需。
如射弩传统最好的怒江州,无论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制还是通过射弩协会的方式,射弩场地的严重不足都给射弩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无论是传统弩还是标准弩,射弩的正式比赛都在室内场地进行,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风对比赛的影响。而民间的射弩比赛都是在室外空地进行的,这一方面体现射弩民间传统,另一方面也的确受到鲜有室内场地的局限。就连条件相对较差的室外空地,也无法满足众多爱好者的需求。在怒江州,甚至也会出现一块空场要与其它多个体育活动共同分享的情况。可见,一场难求成为阻碍射弩民间传承的巨大障碍之一。
2.2 传承经费不足、射弩器材数量无法满足传承所需
而对于传承射弩所必需的经费及器材问题,更是传承现实中无法回避的。民间传承的都是传统弩,而优质的传统弩制作工艺复杂、所需时间长,价位动辄千元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制作出优良弩器的民间艺人现已屈指可数,且多以年近半百。购买器材的经费得不到落实,能制作精良弩器的艺人又少之又少,给射弩的民间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落后,射弩未进入名录
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先后确定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两批扩展项目名录。共计收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迄今为止,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第1批和第3批扩展项目)共收录云南省申报的90个非遗项目,而其中,无一项属于传统体育、杂技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公布的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含第1批扩展项目)共收录280项,而传统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在第2批省级名录中占有4席,详见表3。由此可见,尽管云南省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总数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但就传统体育、杂技与游艺类来讲,级别低、数量少,暴露出云南省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工作的落后现状。[1]
表3 云南现有省级传统体育与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传承人制度建设落后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等。[2]文化部于2007年6月、2008年2月、2009年5月和2012年12月,分四批公布了共计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区也陆续开展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工作,如云南省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10年分四批命名了803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州(市)、县也认定命名了一批传承人。“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已有各级政府已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542人,居全国前列。”[3]
尽管如此,作者查询的云南省市两级传承人名录,至今,不仅无一人被授予“射弩传承人”称号,现有针对射弩项目的传承人制度也仍处于空白。各级、各地传承人的甄选、确定、保护等立法跟不上射弩项目的实际发展,给射弩项目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不仅与云南在全国的射弩地位不符,同时也与云南良好的射弩传统不符。不确立射弩传承人制度,民间射弩高手如何寻觅?谈何对其的扶植与保护?射弩项目的有序传承又何从谈起?值得欣慰的是,在本文写作完成之际,云南省最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刚刚结束,此次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中,昆明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两位教师申请了射弩制作工艺传承人,尽管最终结果尚未公布,但毕竟看到了射弩传承在传承人确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5 民族传统与竞赛苦撑传承
从云南射弩项目的发展现状来看,民族传统延续与竞赛苦苦支撑着该项目的传承。换言之,缺少了民族传统和赛事的有力支撑,云南射弩不仅远不是现在这种处于全国前列的水平甚至已经消亡殆尽。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很多少数民族都具有浓厚的射弩传统。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民族就包括傈僳族、藏族、苗族、佤族等。这些民族世代相传的射弩传统有效维系了射弩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云南省现通过省(四年一届)、州市两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射弩比赛对射弩项目进行传承。各级赛事对云南各州市及全省的射弩项目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促进了射弩项目在云南的广泛普及,培养了部分顶级射弩高手及大批运动员外,还直接促使云南的射弩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问题在于,城镇化对民族传统维系传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射弩传统到底可以保持多久的问题谁也无法回答。走进城镇,远离村寨、山地、河流的少数民族群众又有多少能力保持射弩传统。而射弩的竞技体育传承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四年一届的赛事周期,有些赛事还存在时办时停的不稳定问题,无疑影响了射弩传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3.1 多渠道筹措传承所需资金
射弩传承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资助一部分,射弩协会自筹一部分的方式予以解决。现形式下,单靠政府投入,或单靠射弩协会自筹,都很难满足传承资金缺乏的现状。而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如民宗局、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资金扶植,再加上射弩协会大量会员的自筹方式,即使资金达不到充裕的程度,但至少会满足射弩传承的基本需要。
3.2 多渠道研发、制作器材,降低弩器价格
最新消息,昆明某学校的两位教师正努力注册射弩体育用品公司。面谈时,两位教师认为,公司一旦成立,必将大幅降低射弩器材的成本,射弩器材价格也必将随之大幅降低。如此以来,射弩传承中器材缺乏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放开对民间制弩艺人的总总限制,让他们有限度的制作弩器并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全部回收,采购来的弩器仅限于射弩竞赛及射弩协会活动使用。如此,既让民间艺人通过自己掌握的特殊技艺和辛勤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可一定程度解决射弩传承器材缺乏的问题。
3.3 灵活使用现有场地,逐步增加射弩专有场地数量
对于云南少数民族聚居且射弩传统好的地区,应灵活使用现有场地。对于多个健身活动同时使用同一场地的问题,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出面与活动组织者协商的方式,划分场地使用的时间和区域,使各项健身活动既能顺利开展又不相互干扰。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区域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场地,进行室内和室外射弩传承活动。
对于城市人群而言,除了参加各级射弩竞赛以外,也可成立射弩协会、射弩俱乐部等组织机构。城市射弩必须在室内进行,所需的场地也可以借用区域内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场地,特别是各大学的体育场馆。如此,即可进一步盘活大学场馆利用率低,增加学校场馆创收,同时又有效解决了射弩传承场地受限的问题。
3.4 加速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程,争取早日进入名录
各级文化局、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高校科研人员应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策略,在射弩(项目)申报各级(国家级、省市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国家级名录命名)遗产研究方面下工夫,争取早日促使射弩成为国家级、省市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旦射弩项目申遗成功,对其的保护传承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力度等各方面必然得到加强。
3.5 加速射弩传承人制度建设步伐,立法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
我国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统一认定机制。就是说,政府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是建立在保护名录基础之上的。[3]而对于射弩而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程缓慢,在其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可否考虑先确定传承人再申遗的反常规策略。云南新近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次,就有人申报射弩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这一反常规策略的具体实施。通过立法,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待遇,为其带徒授业、展示技能、产品开发等创造条件,促进射弩的有效传承。”[3]
3.6 努力维系民间射弩传统,进一步完善射弩竞赛体系,促进射弩有序传承
以怒江州为代表的云南多地浓厚的民间射弩传统对射弩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维系民间射弩传统极为重要。这其中,政策宣传、资金扶植、丰富活动的开展都不可少。此外,即使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也要尽量保持射弩传承所依赖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
上至全国下至各地区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构成的射弩竞赛体系,也为射弩在云南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竞赛体系并不完整,因为并非每个州市的少数民族运动会都定期举办,时断时续,甚至根本不办。进一步完善射弩竞赛体系,加强各级赛事的竞赛组织水平、裁判员的业务与道德素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裁判规则等系列工作都将为云南射弩的可持续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以竞赛促传承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多数赛事的周期过长,如国家、省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都是4年一届。可否考虑将州市一级的赛事周期缩短,变为两年甚至一年一届。如此,对于射弩的广泛普及以及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传承场地受限,传承经费不足、射弩器材数量无法满足传承所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落后,射弩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制度建设落后,民族传统与竞赛苦撑传承等是云南射弩传承所面临的艰难困境。针对射弩传承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多渠道筹措传承所需资金,多渠道研发、制作器材,降低弩器价格,灵活使用现有场地,逐步增加射弩专有场地数量,加速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程,争取早日进入名录,加速射弩传承人制度建设步伐,立法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努力维系民间射弩传统,进一步完善射弩竞赛体系。
[1] 张雪峰,赵艳艳.国家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云南非遗申报的启示[J]. 体育世界(下旬刊),2011(6):32-37.
[2] 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EB/OL]. http:// www.npc.gov.cn 2009-10-30.
[3] 梁丹丹.云南新增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EB/OL]. http://www.lawtime.cn/info/zscq/gnzscqdt/2011071882755.html,2011-07-18.
[4] 李卫国.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74-76.
[5] 陈茂林,余启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37-40.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sues Research on the Heritage of a Yunnan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Crossbow
Zhang Xuefeng1,Yang Xiaobo2,Li Bing3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method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ossbow which is labeled as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in Yunnan.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dicaments confronted in crossbow inheritance: limited sites, insufficient funds and crossbow equipment can't meet the inheritance demands; the decla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heritor system contruction stand still; crossbow is unlisted in protection catalogue; inheritance relies on ethnic tradition and competitions. Countermeasures includes: raising funds from multiple channels; researching and producing equipment in multi ways; reducing the crossbow price; flexible using existing sites; gradually increasing exclusive sites;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claration; maintaining folk crossbow tradition; and quickly constructing the inheritor systems. The study aims at enriching research contents systems and promoting efficient and orderly inheritance of crossb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crossbow; heritage; predicaments; countermeasures
张雪峰(1977-),男,辽宁营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竞赛及训练学理论。
1.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2.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云南 元阳 662416 3.云南省玉溪市跆拳道协会,云南 玉溪 653100
G852.9
A
1005-0256(2017)03-0137-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