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
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力求实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导、多读、精讲,并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巧导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深挖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习的内在需要。具体方法是多样的: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利用自然谈话的方式,以简明的语言直接交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
2.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问,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
3.利用旧知识导入
在阅读教学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利用画面直观导入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如挂图、录像、投影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整体印象,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文内容中去。
二、精讲
所謂“精讲”就是“画龙点睛”,学生读书是在画龙,老师讲就是“点睛”,点拨要领。
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研究证明: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约为15分钟。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讲课讲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最有效。一堂课,教师长时间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动脑、动口的时间都被老师剥夺了,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学生的内驱力便得不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因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某一问题的关键词句、式子,并结合学生在阅读时反馈的信息,作出选择性重点讲解,释疑解惑。
同时,在“精讲”中可以围绕着“为什么这样写”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自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研究、解决课后问题,抓住题眼等阅读方法。
三、多读
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热闹的“读读讲讲”代替了学生认真地读书和思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不是主动吸收,而是被动接受。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我国传统教学精华“熟读精思”的理念,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掌握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读书方法,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四、自学
自学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必须具备的头等本领,是人类生存、生活、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地发挥教师指导模式的作用。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充分的、多向的交流,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通过“精讲”与“自学”科学的交替活动,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心理,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生理疲劳和兴趣衰减,形成课堂上教与学的节奏感,引起教与学的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
总之,教师“巧导”“精讲”与学生的“多读”和“自学”交替活动,便可形成课堂的节奏感,进而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节奏和内驱力,这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讲更是意义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