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娟
三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学段的起始年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更是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对一些问题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此时的学生也开始了从片段阅读到文章阅读的过渡,是阅读培养的重要阶段。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尚未成熟,但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基于对该阶段小学生这个共性特点的充分认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该建立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怎样培养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阅读兴趣是杠杆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就如一个杠杆,可以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最为有效的動力。有鉴于此,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针对该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下功夫。
我们既要选择那些贴近生活的故事,又要兼顾其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我的宠物是恐龙》《小老鼠斯图亚特》《波普先生的企鹅》《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故事。
故事情节要生动有趣,语言要流畅、活泼,学生们阅读时不会感到晦涩难懂,情节也易于与自己的切身经历建立共同点的联想,这便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知识的吸收,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词句理解是基础
词汇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元素,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句子知识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扎实地稳步提高。
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对学生展开词语训练。这一环节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另一个是要将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汇要在说话和写作中学习使用,加深认识,并采取口头或书面造句子的形式,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阅读时应着重注意那些虽然常见但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加强句子训练,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段的训练。以精读带略读,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习惯是关键
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掌握句子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粗浅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尝试体会文章的意境。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指导他们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并做笔记,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思考。
读书笔记的书写方式有很多种:
摘录式:选择一些喜欢的精美的句子摘录;
体会式:读书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边读边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书签式:将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书签上,不时地翻看。这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可以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以上读书笔记的方式可供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当然,方式不唯一,可多种形式并用。
总之,三年级是学习阅读最为关键的时期,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