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的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上之题诗,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题写在壁中的诗,却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已碧纱笼之”情况。
即使这样特殊保护,也无法使诗迹永远保存下来。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先父曾经对自己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亲自题写的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交流于市井酒肆、茶馆、烟花巷陌,即在民间“发表”。也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到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詞人中,柳永就是这样一位混迹勾栏瓦肆,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他尽管仕途落魄,但传说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以石碑刻字、刊刻书籍等多方式发表也是其中一种,这与如今的发表方式就没有什么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