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2017-03-12 01:58曾春霞何涛匡芬芳
职业时空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

曾春霞 何涛 匡芬芳

摘要: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成为重中之重。文章在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群建设实践,阐述了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策略以及流程路径,并以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为例,构建基于素质本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素质本位; 化工自动化; 专业群;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调研表明,国内外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大致按照“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历史进程。“知识本位”过于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横向渗透不够,且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 [1] [2] [3]能力本位模式突破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不足是: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基础性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和重新选择职业;1998年,邓志伟[4]预言:“从能力本位论走向人格本位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杨小勇[5]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格本位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整合“人格场”各要素,发挥人格“场效应”,但由于人格内涵复杂多样,将人格本位作为课程建构价值取向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解延年[6]认为,“所谓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素质培养”;周明星[7]提出了“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即课程设置在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综合化,在结构上构建通识教育普通文化教育、专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特识教育特色知识教育三个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系列和“素质本位”这一主线。综上所述,素质本位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文章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学生成才为主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发挥专业群集群优势,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起来构建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构建策略

(一) 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对接职业、衔接整合、校企合作、动态更新、模块教学”的原则。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实施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特定职业或岗位人员职业素质标准对接;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考虑到与学科层级的衔接,同时也要有效整合各类课程,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做到相互独立又互通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全过程,通过统筹与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稳固与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企合作实践内容体系;课程理念要动态对接国际最新教育理念、国家战略和行业动向,课程内容要及时瞄准生产实际和工作过程的变化,课程实施要实时引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實际情况设计功能明确的课程模块,然后根据功能一致性、内容关联性和学习迁移性等原则来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不同课程模块之间要做到衔接与融通,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 构建思路

按照“市场导向、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紧密对接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围绕专业群六大岗位群调整课程内容,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主要框架,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市场的相对不确定性,课程设置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对市场的变化能及时反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课程体系构架目标,将“过硬专业素质、综合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三大培养目标,根据职业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课程的开设,注重关键能力核心课程的开设以及人格培养课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共享与互选课程平台、引入国际化课程、建设网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学习平台等,加强学生职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岗位迁移能力、文化迁移能力,并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锻炼[8];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通过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能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紧密对接产业,及时将产业、行业、企业和岗位的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课程,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工学一体、理实一体、赛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技能训练的设备和设施,尽可能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三) 构建流程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按照“调研及基础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分析”路径。课程分析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生的素质状况,然后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各专业岗位群对素质技能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来制定系统的课程开发方案,组织课程体系的构架,确定课程的门类、内容以及模块划分等,再明确教学资源配置、课程教学设计等细节,最后经过校企相关专家的反复研讨修订之后才能报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并通过。

二、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总体构划

对接化工自动化技术领域岗位要求,根据群内专业服务对象相同、专业基础相近的特点,以职业素质为本位,致力于培养“娴熟专业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绿色化工”理念,兼具国际化视野,融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入国际化内容和“绿色化工”知识,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构建“素质本位,多能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四阶递进、‘双创贯穿”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构建“教学—训练—实践”知行合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学生综合素质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一) 构建“素质本位,多能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

如图2所示,专业群课程体系由五个模块组成。主体是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模块,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思路来构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基础性课程模块是针对专业群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要求、结合各专业共通性而设置,按照“基础共享”原则对群内所有专业开放,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子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着眼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等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本行业所需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方向性分立课程模块按照“核心分立”的原则,是根据群内不同专业所涉及岗位而设置,由体现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围绕各专业岗位群对学生所要求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学生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综合,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快课程内容国际化进程,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中分别引入液压传动——系统及其部件的一般规则和安全要求(ISO 4413-2010)和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工业机器人安全要求(ISO 10218-2011);专业拓展性课程模块的开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各专业之间可进行部分课程互选与共享,旨在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发展拓宽渠道,满足“两化融合”趋势下行业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致力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专业素质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学历提升、素质提高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素质和自主创业素质,课程按意识培养、思维培养和技能培养三个层次来设置。校内课外实践活动模块是校内课内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锻炼和提升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具体有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技能比武六个方面的活动。用于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校外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模块用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素质,服务于高素质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 完善“四阶递进‘双创贯穿”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3所示,构建“四阶递进、双职贯穿”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岗位技能的分解、分层训练,实现学生从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到岗位能力的逐阶递进;开展创新创意大赛、毕业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武等多样化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 构建“教学—训练—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本专业群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凸显出来,旨在应对新形势下激烈的競争环境对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专业群按照“教学—训练—实践”模式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图4所示,建立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三级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通过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技能培训、项目训练及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和训练,扶持依托专业技术进行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校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四) 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学工办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学分银行实施办法》以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为测评主体,依托“综合素质学分银行”平台系统,通过考试考核、问卷测试等手段,采用“基础分+奖、扣分”的形式,定期对学生四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素质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形成综合素质预警报告和评价报告,并建立学生成长过程档案,作为学生毕业考评、评奖评优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图5所示。

三、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好机群内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有;同时要继续探索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专业群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验实训体系;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强化内涵建设,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本校其他专业群建设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5,(21):12-14.

[2] 蒋桂珍.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77-79.

[3] 李海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4] 邓志伟.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方向——兼对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的质疑[J].外国教育资料. 1998,27(1):1-7.

[5] 杨小勇.人格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

[6] 解延年.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走向21世纪的战略抉择[J].教育改革,1998,(2):48-50.

[7] 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5.

[8] 姜健.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7,1(1):53-55.

猜你喜欢
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