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伟, 何 平
(1.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 武鸣分校, 广西 南宁 530100; 2.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100)
南宁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优势和着力点分析
刘超伟1, 何 平2
(1.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 武鸣分校, 广西 南宁 530100; 2.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100)
南宁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双核之一, 在经济带建设中有着清晰的定位。 南宁的建设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 交通、 政治、 经济、 文化、 环境等六大方面。 在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的同时, 南宁应把握四大建设着力点:合理规划近期、 中期、 长期建设目标, 着重发展优势产业; 建立内外部联动机制, 协调经济带各城市间发展; 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 打下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注重生态保护,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 经济带; 珠江-西江; 定位; 着力点
在2010年4月广西公布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规划》, 提出要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 重点打造以南宁为中心的增长极, 并发挥南宁向四周辐射优势, 带动周边的百色、 来宾、 贵港、 崇左等城市发展, 从而正式确立了南宁在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广西联合广东提出跨省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计划, 并上报国务院审批, 2014年7月16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 正式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规划, 广西在整个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南宁更是与广州一起成为经济带建设的双核之一, 在整个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把经济带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 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并明确指出广西要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南宁在经济带建设中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加快海陆通道建设, 深化与港澳、 广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务实合作, 对外连接东盟国家, 对内与西南各省开展密切交往。
无论是以前的西江经济带建设, 还是现在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南宁都被定位为核心城市, 不但承担着自身发展的职责, 而且肩负着辐射带动相关城市联动发展的使命, 这表明南宁作为区域发展龙头城市的重要地位。 南宁之所以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核心, 是与其所具备的各种优势分不开的,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第一, 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 南宁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 位于华南、 西南和东南亚的接合部, 东临粤港澳琼、 北临大西南、 南接北部湾、 西达印度半岛, 是连接珠三角和西南中南地区的桥梁, 也是我国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 广西处于中国南部, 与越南交界, 具有沿海、 沿江、 沿边的特点, 南宁则有着近边、 近海、 沿江的优势。 近边方面, 南宁到中越边境城市东兴、 凭祥分别为175公里和205公里; 近海方面, 南宁距离钦州港只有104公里, 距离防城港和北海港也都只有200公里左右; 沿江方面, 西江水系的最大支流郁江横穿南宁, 是西江航运的主干线。 南宁具有面向越南等东盟国家独特的区位优势, 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第二, 交通优势。 南宁目前已拥有相对完善的水陆空交通运输体系。 水运方面依靠西江的黄金岸线资源, 南宁至港澳可直通3000吨级轮船, 沿着左江、 右江可直达贵州、 云南两省和中越边境。 到2020年, 广西将连接南宁、 贵港、 梧州、 百色、 来宾、 柳州、 崇左7市, 1480公里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将全部建成1000吨级以上航道。[1]公路方面,322、 324、 325、 209、 210以及渝湛线、 衡昆线等多条国道交会于南宁, 南百、 南梧、 桂南、 都南、 广昆、 南友等高速相继开通, 通过高速可直达桂林、 柳州、 北海、 贵阳、 广州、 越南等地。 铁路方面, 湘桂、 南昆、 南防、 黎钦、 黎湛铁路交会于南宁, 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 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 民航方面,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已开通多条国内、 国际航线, 可通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越南、 泰国等东盟国家, 旅客年吞吐量高达1600万人次。 此外, 南宁正积极推进地铁和高铁建设, 地铁1号线已经开通, 根据规划南宁将建有南广、 柳南、 南钦、 云桂、 金南、 南凭6条高铁。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大大加强了南宁与外界的联系, 成为南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三, 政治优势。 广西是壮族的聚集地, 也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为全区的政治中心, 领导开展全区性的政治活动。 南宁具有面向东盟的独特区位优势, 众多东盟国家纷纷在南宁开设总领事馆, 包括越南、 泰国、 老挝、 缅甸、 柬埔寨、 马来西亚六国。 为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 促进双方合作, 南宁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城市。 对内对外的政治地位和优势, 促使南宁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中处于核心城市地位。 彭清华认为:“要坚持和完善‘两区一带’发展战略布局, 坚定不移地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实施‘双核’驱动发展战略”[2]。 南宁在“双核”建设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发展将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政策扶持, 成为快速发展的一大助力。
第四, 经济优势。 南宁不仅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城市, 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区、 中越“两廊一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泛珠经济区等多域合作的接合部, 是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 也是广西的“首善之区”。 南宁凭借自身条件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国家重点承接地, 是广西区域性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的交汇中心, 具备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增长极的条件。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410.09亿元, 同比增长8.6%, 增速比全国水平高1.7个百分点,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2.95元, 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经济指标都位居广西第一。 目前已形成以铝加工、 机械装备制造、 农产品加工、 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与制药、 化工、 建材、 造纸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8年1月16日, 国家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借助这一有利环境, 南宁的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增长。
第五, 文化优势。 从人文上看, 广西西江流域和广东珠江三角洲都属于岭南文化的辐射地, 两地在文化上历来就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在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道德风尚等方面有着高度的认同。 南宁城区人口通用的南宁白话为粤语方言之一, 相似的风俗习惯和人文背景成为南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人才培养方面, 南宁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1所, 研究生培养单位7个, 均在广西各城市中位居第一, 2012年在校学生达31.8万人, 其中研究生为13955人, 雄厚的高等教育实力为南宁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 科技创新方面, 南宁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2012年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7.83万人, 该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项目51项, 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 重点成果推广项目20项, 自治区和市创新项目320项, 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9项, 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6项, 市级科技进步奖58项, 专利申请3700件。 科技创新队伍强大, 创新能力在广西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第六, 环境优势。 整个西江流域群山环绕, 自然风光优美, 生态环境优良。 南宁市受益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一年四季绿树成荫、 繁花似锦, 造就了“草经冬而不枯, 花非春而常放”的景象, 整个城市的绿化率高达45%。因此, 被称为绿城, 拥有“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两张名片, 南宁市于200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并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殊荣, 成为大力发展经济又不牺牲环境质量的城市典范。 环境优势成为南宁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刺激了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开发南宁形成了“一江两库十八湖”的景观, 成为西江经济带中旅游资源的富集城市。 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8074万人次, 旅游收入729亿元, 旅游收入占南宁市GDP的21.37%。
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南宁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意味着南宁与珠三角等整个珠江-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的联系将更为密切, 借着国家战略的春风, 南宁应发挥好核心作用, 在以下4个方面重点着力。
第一, 合理规划近期、 中期、 长期建设目标, 着重发展优势产业。 南宁的发展应在明确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基础上, 找准自身定位, 充分分析整个经济带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因地制宜, 规划出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尽量避免在整个经济带中与其他城市的恶性竞争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 此外还应结合自身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发展目标, 将两者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在“一区一带”所拥有的各种有利条件, 编制出目标明确、 格局清晰、 体系完善和措施有效的实施方案, 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变化, 根据这一特点, 南宁在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后, 一方面应抓住机遇加紧实施各项规划, 争取按时完成各项建设目标; 另一方面也应根据“一区一带”的发展格局和产业转移状况以及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规划, 不断寻找新的战略增长点, 做到与时俱进。 根据现有产业优势, 南宁市应在巩固发展原有重大产业的基础上,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突破口, 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转移; 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化工业发展水平; 支持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找准市场需求, 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环境的产业模式, 在规划指导、 政策扶持、 人才培养和资金保障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第二, 建立内外部联动机制, 协调经济带各城市发展。 南宁市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 怎样协调市内不同区域、 不同行业、 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 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建设积极性成为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立内部联动机制, 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 利益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并通过电视、 网络、 报纸、 广播等媒体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活动, 调动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 为避免内耗, 快速实现建设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由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地跨广东、 广西两省(区), 牵涉到多个行政区划的利益, 比如珠江-西江的水源保护、 城市间产业转移以及城镇化建设等问题, 因此, 相对于内部联动机制, 建立整个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外部联动机制显得更为迫切。 目前,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跨界治理机制, 有区域行政协议、 区域性组织、 区域协作立法、 区域行政规划和区域行政指导等形式。[3]参照以往经验可以由广西、 广东两省(区)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包括经济带各城市在内的联动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商讨具体的合作计划, 妥善解决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各种矛盾。 通过相互之间的广泛协商和合作, 实现不同城市间产业等经济要素的合理化布局, 以此提高整个珠江-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实现优势互补, 避免因盲目重复建设引发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在整个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 可就创新投融资制度、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财政税收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协商, 共同推动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体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三, 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 打下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在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 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 坚持民生优先,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这也是打造经济带的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才能进一步加强整个经济带的有效联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吸引广东相关产业进入广西, 从而推动广西经济崛起。 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南宁市沟通整个经济带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机场、 港口等设施, 实现市市通高铁、 县县通高速, 形成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将珠三角纳入南宁的3小时经济圈。 二是加快南宁市下属各城镇道路、 桥梁、 水系、 电力、 通信、 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宁市区与下属六县的联系, 增强南宁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实施大南宁发展战略, 提升南宁市的整体实力。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 还应注重民生设施的建设, 在市区交通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 水库除险加固、 防洪抗旱工程等重大民生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经济建设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广西印发《关于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实施方案》, 决定从2014年下半年起, 广西在3年内实施12大类共166个涉及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 总投资高达6303亿元。抓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 南宁市应明确规划自身的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目标, 加大人力、 物力、 财力投入, 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工。
第四, 注重生态保护,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南宁处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上游, 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会对自身造成危害, 还会进一步威胁到下游的珠三角地区, 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 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南宁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带建设的首要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双赢。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一条生态走廊。 南宁在发展经济、 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时不能仅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指标, 要优先选择引进那些符合城市发展定位且环境污染小的产业, 敢于对高耗能、 高污染、 高排放的产业说不。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提高水、 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着不推山、 不填水的原则进行城镇化建设,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 工业三废排放、 林业建设、 水土保持、 石漠化治理、 矿山生态保护等方面下功夫, 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 在制度建设方面, 南宁可联合经济带内的其他城市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共同开展经济带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 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创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以此提高经济带上游城市的环保积极性。
[1] 胡素青.广西:打通纵贯两广的水路动脉[J].珠江水运,2014(6):15-16.
[2] 宋春风,李耿.“双核”驱动: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N].广西日报, 2013-03-14(1).
[3] 赵细康.积极把握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N].南方日报, 2014-07-21(2).
[责任编辑 李继峰]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Attention of Nanning’s Construction in the Pearl River — Xijiang Economic Belt
LIU Chao-wei1, HE Ping2
(1.NanningMunicipalPartyCommitteeSchoolofWuming,Nanning530100,China; 2.GuangxiNormalUniversity,Nanning530100,China)
Nanning is one of the dual cores of the Pearl River, Xijiang economic belt, and has a clear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belt. Nanning’s main construction advantag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ix aspects of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While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se advantages, Nanning should grasp the four major construction focus: (1) rational planning of the recent, medium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goal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2)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mechanism,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belt cities; (4) focusing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situation; (3) focusing on promoting infrastructure and livelihood facilitie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take-off.
positioning; advantage; focus point
2017-03-26
刘超伟(1985—), 男, 河南永城人, 讲师; 何平(1955—), 男, 广西南宁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F127
A
1009-4970(2017)07-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