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初步尝试

2017-03-12 19:07王明波
林区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荷花美育美的

王明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初步尝试

王明波

(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黑龙江牡丹江15762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文质兼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美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形象美、和谐美,从而收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基本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强烈的美感因素,诸如自然美、人生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劳动美等,这为美育提供了充实、形象、生动、具体、理性、深刻的审美对象,无疑是在教学中开展美育的重要内容和凭借,需要靠教师去认识、感受、利用和创造。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掘和强化美育因素,坚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以语言美为源泉开展美育

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都是形式和内容兼美的好文章。都包含着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心灵,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依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受作者旨趣的希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必须启发诱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分析课文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尤其要捕捉那些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语言,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以《趵突泉》片段为例:看那三大泉吧,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作者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具体展现了泉水的鲜洁美丽和汩汩直冒的态势。并以三个“永远”和两个“永不”深刻提示了泉水的非凡特征,使人产生心弛神往、意境深远的美感。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悉心品析文中语言,使他们在欣赏趵突泉永不衰竭的自然活力美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以情境美为载体开展美育

情境是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写得有景有物,物我合一。《枫桥夜泊》《早发白帝城》等古诗,更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意境深邃,令人遐思。《一定要争气》《别了,我爱的中国》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写得文情并茂、情景交织、意境隽美、动人心魄。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驱遣想象,领略作品的情境美,陶冶美好的心境。

一是简而易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综合感受其语言美、情境美、形象美等美育因素的重要手段。因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叶圣陶还进一步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要进行‘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是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收获。”据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外,还要加强朗读指导,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他们感受文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进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审美移情和共鸣。

二是教师要进行指导。在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使之入情,并将感情移入到课文这一客体上,产生共鸣。以《荷花》一课为例: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展现”一幅唯美的荷花图画,不妨设计这样一项练习,“我____地看着荷花”,使学生想象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着荷花,使“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伴随满地的荷花一起舞蹈。学生要完成这一练习就势必要仔细观看画面,就会不知不觉地体验课文中的“我”看荷花时的心情神态。学生们会说:“我久久地看着荷花”“我入神地看着荷花”“我深情地看着荷花”……随即教师播放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应的音乐,启发学生凭借音乐的艺术形象感知图画中的“实物”形象,理解教材中的语言形象。音乐声起,教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凝视视之,细细地体察,美滋滋地品味,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美的表象分外丰富。学生们说:“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自己也摇摆起来”“我好像闻到荷花的清香”“我觉得小鱼儿好像跳出水面,要看荷花的优美舞蹈”“我还觉得河水叮咚地为荷花伴奏呢”……显而易见,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入情入境,并对审美对象——荷花产生了共鸣。这种移情作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心,也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形象美为动力开展美育

人的形象可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鉴别一个人的美丑,不能只着眼于仪表,更应着眼于心灵。如课文中描写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一丝不苟的詹天佑、视死如归的李大钊、贤惠善良的桑娜等,在课文中,展示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好纯洁的心灵。教学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懂得:形象美最主要是人的灵魂美,因而平时要注意品德和情操的修养,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成为一个心灵美好的人。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想像与热情,就没有艺术。”想象与美有着密切联系。人们往往通过想象来憧憬美,并以事物外表的美想像其本质的美,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善于在选择教材所描绘的画面、情节等场景中,把蕴含丰富想象余地、含有无限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譬如传统篇目《穷人》一文的结尾部分,渔夫与桑娜的高潮对话部分,可以说这段对话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人物神态、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整篇课文中极为成功的精华一笔。教学这样的经典段落,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故事情节,深入人物内心展开想象,从而切实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从“皱起眉”到“脸变得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一系列神态,再到一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的“艰难”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的前后思考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心灵。而当渔夫说道“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时,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听了丈夫的表态心里还未平静的桑娜又兴奋又激动,才会出现高兴又不露声色地说:“瞧,他们在这里啦。”这段对话描写所表现的桑娜夫妇俩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无疑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由此可见,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接受、了解作品所描绘的情节和现象,更是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与之同呼吸、共患难,同欢乐、共忧伤,这样便自然而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移情力量。

四、以和谐美为韵律进行美育

教学美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按照一定的秩序使其协调一致,形成整体和谐感,才具有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求单纯整齐、对称平衡、比例协调、对比适应等。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单纯整齐十分重要,由于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不强,所以,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教学内容要集中、教学要求要明确、认知对象要鲜明,板书、图画、表格都应单纯整齐。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快、纯净的感觉,整齐可给人以有序感、节奏感。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安排的疏密、徐疾、静动,师生感情的起落有致,对重点讲授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的烘月托月等,都反映着教学过程中的节奏韵律,使课堂教学呈现波澜起伏的曲线美。在教学中,决不可能只有一个单一的速度和不变的周期,所以要快慢得当,详略分明,动静有序,主次合理。使和谐变化高度统一,正是这样的和谐变化构成了教学过程中审美的基本特点,并为教学结构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法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的实践证明,要达到学科美育的教育目的,不但要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作用,而且要发挥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也即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形象、美的节奏等手段,依据课文,利用课堂,诉之以形、动之以情、明之以理,并使之相互交融,创造一个美的氛围、美的意境、美的向往,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感知、欣赏、判断、创造语文的美,进而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审美新人。这种新人“懂得应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并创造美好的未来;也懂得按照美的标准塑造自我。”这也应当成为新的语文教育观。

〔责任编辑:钱晓玲〕

G623.2

A

1008-6714(2017)08-0034-02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8.016

2017-06-08

王明波(1965—),女,山东招远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督导策略研究。

猜你喜欢
荷花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荷花
美育教师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