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民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
贾德民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存在和培育的重要载体,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就是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要改变重技术、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地方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因其自身特色、办学定位、资源条件等,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培养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对新型农民培育问题提出要求。从“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到“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再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其中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国家对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的定位上升到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崭新高度。同时,中央“一号文件”在2013年、2014连续两年提出发展适度规模化“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之间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存在和进行培育的重要载体,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就是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中国农业大学的朱启臻教授认为,新型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应该满足以下三方面条件: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且后继有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1]。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家庭农场兴起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课题组以此作为研究起点,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设计了半开放式调查问卷,选择沈北新区、凌海市、辽中县、盘锦和海城等地区的家庭农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取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对辽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调查。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与需求
调查显示,上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农民,他们都是种田能手;二是外出打工的返乡创业者;三是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家庭农场经营者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运作能力,但是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术较差,经营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致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很少有具备经营家庭农场的能力与素质。在职业农民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农业种植、农场管理与养殖和营销培训。大中专毕业生则更倾向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期待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农村科技知识的推广。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调研中发现,土地经营规模是决定家庭农场经营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但经济的增长仅依靠土地要素还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能力、企业家才能等方面要素的重要作用更应凸显。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自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行政新区,2013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在向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优势凸显,温泉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商贸服务业、物流仓储批发与旅游产业带动了新区内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在这种以家庭劳动为主、具有一定规模且进行工商注册的农场中,一部分有高学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他们目前从事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负责人,也不具备整合资源、开发员工、从事规划目标的基本素质。并且,仍有一部分农民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或者通过培训无法使其掌握致富的本领,因此参训意识不强,积极性较差。
随着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职业发展规划也将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中之中。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谁种地”“怎么种”和“为谁种”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加入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行列中。
1.变“短期培训”为“多种方式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之一。以前的培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文化、管理、政治和文化素质的现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转变农民就业方式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2]。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着力点、工作机制都在进行调整和推进。在实践中,沈北新区逐渐探索出“分流兼业农民、引导传统农民、培育大学生及打工返乡青年”等三种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形式。其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针对在农村从事管理工作的村干部和专业户等。随着家庭农场数量逐渐增多,培训越来越侧重于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家庭农场主也越发看重如何提升他们现有的学历层次。与此同时,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开设了专项培训班,以传授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为主要内容。还有基于具体工作岗位的“绿色证书教育”,为家庭农场的农民讲授从事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
2.变“培训”为“培育”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在承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任务后,为了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开设了健康知识讲座,主要内容为教会农民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其实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教育。同时,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的图书资源开放后,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借阅各种图书,其中包括计算机类、种植类、畜病防治、健康与保健、人物传记和小说等。这种闲暇阅读模式的开启,改变了新区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使他们不再沉湎于上网、赌博、打麻将、喝酒等。从前,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将得到的征地补偿金大肆挥霍直至坐吃山空。现在,通过培育计划使他们有了长远的生活计划,将这笔资金用于生产、投资和经营。从2015年开始,新区还将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电脑培训、普通话培训、家政培训等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使“农民”更快实现向“市民”的转变,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3.变“转移培训”为“回归培训”
培训内容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家庭农场建设为导向,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根据农民需要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统筹安排。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实施“田间学校”,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农户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从2012年开始,新区由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向在家务工农民培训,开展农村特色产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以及农民自主创业等培训项目,将系统性培训和农业项目培训相结合。例如:在葡萄丰收采摘时节,指导农民正确晾晒、收藏;在旅游旺季,现场指导农民按照服务礼仪规范接待客人;开展具有鲜明沈北农家特色的食品加工制作专题片培训,例如烘焙、酸奶加工、葡萄酒酿造、香肠加工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分组教学,把参加培训的农民分成若干小组,尽快实现从农户到现代农业经营者的转变,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
1.明确政策导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非没有经验可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实行了大量改革举措,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参考案例。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改革举措,除了在培训管理体制、培训层次与方法等方面采取了得力举措,立法和经费保障也发挥了巨大功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具有支撑作用文件的颁布,一再表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高职院校应该与政策、法规制定部门积极沟通,对培训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寻求制度保障。
2.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服务意识
从定位上讲,高职院校属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机构,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联动、典型示范引领和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的健康成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职责体现,也是时代赋予涉农职业院校的契机。以辽宁省为例,预计到2019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将会下降到谷底,而培训职业农民的数量将会逐年增长,这不失为高职院校解决生源问题的突破口。高职院校需要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从办学定位与目标、教学资源、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考察,高职院校是完全有能力担当历史重任的[4]。从师资力量上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且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涉农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理论基础,并且都经历过生产实践,具有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高职院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优化办学格局。
3.坚持目标导向与有效管理相结合
以素质和能力为导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向能力提升、素质教育方向转变,使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成为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的最终目的[5]。由于培育对象的多样化和讲授内容的复杂性,在坚持目标导向的作用下,要加强管理,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明确培训目的、创新培训方式,是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培育效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意义,发挥他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重大作用。要明确需求导向,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资源。地方高职院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员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示范教学等。实施定位精准的培训,除了短期培训之外,采取长期培训、脱产与半脱产、远程与函授、学徒制、送教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充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多样化需求[6]。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农民自身需求,更要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讲解体验与实战演练相结合。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7-159.
[2]王志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703-1704.
[3]魏学文.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 2013(10):73-75.
[4]何国伟.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困境及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16(11):52-56.
[5]喻玉明,朱月华.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2):79-83.
[6]周芳玲.农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经济问题, 2016(8):94-97.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 辉]
The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JIA De-min
(Liaoni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 110122,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Family far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existence and cultivation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nd family farm laborers are the typical"professional farmers".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th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ught to chang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referring technology to comprehensive qualities.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colleges will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becaus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resources conditions,et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amily farm;new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on
G710
A
1009—7600(2017)02—0001—03
2016-12-29
2016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业职业教育”专项课题:“家庭农场兴起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贾德民(1969—),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副院长,讲师,硕士。